《黄帝内经》所载术语“筋”的英译探究❋
2023-03-07袁恺文
袁恺文,陈 博,林 勋
(1.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上海 201203;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处,上海 201203)
《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蕴含深厚的中医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内涵。《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1]。“筋”是《内经》中的基本名词术语之一,全书中关于“筋”的生理结构、形态、疾病类型等有丰富的论述,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参考文献。中医典籍中的术语蕴含着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特色以及中国古代先哲和医家的智慧,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保证医学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特色的有效传播。文章通过梳理“筋”的概念内涵,结合《内经》中的具体翻译实例,探讨“筋”的英译策略。
1 《内经》中“筋”的内涵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中医认为,“筋”主气,筋的长成与功能的发挥源于肝气、肾气之聚,气聚力生。筋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需要脾胃之气的充盈。从生理上来说,筋与力的关系即是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力作为筋之神,依附于筋,其中阳气起着决定性作用[2]。经学者统计,《内经》中,“筋”字的出现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单字用法,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即单字概念;第二种是与另外一个或多个字组合形成,诸如“筋骨”“宗筋”“筋痹”等词组,即多字概念[3]。不同语境中,“筋”的含义不同。因此,笔者在译例分析中根据不同含义进行分类分析,梳理并探讨不同英译本中“筋”字的英译策略。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黄帝内经》”和“筋”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1985年至2021年共有76条检索结果,可以大致分为“筋”的概念、“筋”的临床诊疗及疾病特征以及“筋”的功能三方面。邵慧婷、岳公雷等[3]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内经》中出现的“筋”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概括总结了“筋”的内涵包括: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静脉、神经等,“筋”字共计出现297次,可解释为三十余种含义;黄佩怡[4]基于《内经》阳气疏导理论提出治疗经筋痹应以疏导阳气为切入点,其中对“经筋”及“经筋痹”进行了定义,经筋为古代对筋、肉系统的统称,经筋痹症见疼痛、筋挛,筋急屈伸不利,运动受限等;高嘉骏、申秀云等[5]通过整理《内经》等古籍文献,分别对“筋”“膜”之内涵以及筋膜与膜原的关系加以辨析,提出《内经》所载的“筋”主要有肌腱、韧带与经筋两层意思;李海峰[6]对《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筋病的症状和病机转归进行了详细地考辨,从临床角度提出《黄帝内经》经筋疾病主要表现为痹病,亦可为痿病,其为痹则可成积而内伤脏腑,筋作为形体之一,易为四时邪气所伤,易发为筋痹;孔安安[7]以《黄帝内经》为主线,查阅《中华医典》中收录的医籍,主要检索词为“经筋”等,梳理了经筋理论的发展、针具、经筋病病候、病因病机、治法等的发展,以及骨伤科对经筋病的认识和运用等,并提出经筋的实质并非单一物质,其概念包含但不限于现代医学描述的肌肉、肌腱、神经等;陈朝晖[8]对《内经》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关于筋及筋伤的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并结合现代科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根据《说文解字》定义“筋”的概念,明确指出筋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肉性组织,并指出《内经》认为“筋”有三种功能,主司关节运动,约束骨骼,并对人体的脏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见,“筋”的概念内涵广泛,并非单一功能的人体组织结构,其功能涵盖连接、约束、保护等多个方面;其病变主要有痹证、痿证等。因此,“筋”在英译时无法与西医词汇形成完全对应关系,学者对《内经》所载“筋”的外延与内涵进行了考证、梳理和归纳,但鲜有学者对其英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因此本文旨在梳理“筋”在《内经》中的本义,考究不同英译本对“筋”的翻译方法,梳理总结“筋”的英译策略,以期对“筋”的内涵及翻译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2 《内经》英译本概述
《内经》英译自1925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早期由西方学者翻译的节译本、编译本、全译本以及论文形式等出现的《内经》已有24部译本相继问世[9]。
本研究根据译本完整度和译者身份选取了李照国、倪毛信、吴氏父子以及文树德四位译者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李照国的译本TheYellowEmperor’sCanonofMedicine:PlainConversation和TheYellowEmperor’sCanonofMedicine:SpiritualPivot(简称“李译本”)收录于《大中华文库》,基本按照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进行翻译,其基本翻译原则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倪毛信的译本TheYellowEmperor’sClassicofMedicine——ANewTranslationofTheNeijingSuwenwithCommentary(简称“倪译本”)出版于1995年,他以临床医生的视角翻译《内经》,面向的读者群是中医学生和对中医感兴趣的学者。吴连胜、吴奇的英译本YellowEmperor’sCanonofInternalMedicine(简称“吴译本”)于1997年由中囯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译本荣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10]。2011年出版的文树德与田和曼合译的HuangDiNeiJingSuWen:AnAnnotatedTranslationofHuangDi’sInnerClassic—BasicQuestions(简称“文译本”),共2册,全文翻译了王冰注本《素问》79篇[11],该译本在全球图书馆中馆藏数量最多达1,726本[12],在翻译内容的全面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等方面实属前所未有[13],被公认为最权威译本,也是一部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素问》全译本。文树德是著名的中医史学家、中医典籍翻译家和汉学家,与中医文献研究专家郑金生教授和美国学者田和曼合作开展了西方迄今规模最大和成果最为丰硕的中医典籍翻译工程[14]。
笔者选取的《内经》译本为海外馆藏数量前四的全译本[12],以四部内容完整、权威性高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内经》中“筋”的翻译方法,分析四部译本中译者对“筋”字内涵的理解,总结归纳“筋”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术语英译提供启示借鉴。
3 《内经》中“筋”的英译
3.1 单字译例分析
例1: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篇》)[15]
李译本:All the sinew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joints.[16]
倪译本:All the tendons connect the bones and joints.[17]
吴译本:All tendons lead to the liver.[18]
文译本:All sinews are tied to the joints.[19]
分析:本句阐述了筋在生理上的所属关系,此处“节”指骨节[20],在功能方面,筋表现为一种力的作用,即:一方面固定关节和骨架结构,以保持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弹性纤维的伸缩而带动骨骼、关节进行活动[21]。从词源学角度来看,tendon源自中世纪拉丁语tendonem(主格tendo),改变的(受拉丁语tendere“伸展”的影响),希腊语tenon(属格tenontos)“肌腱,肌腱”;sinew一词来自古英语seonowe,sionu“筋”,还可指支架、支柱等。因此,从词源学角度讲,tendon一词更倾向于表示“(连接骨骼和肌肉的)肌腱”,而sinew一词包含有“筋”“支柱”等含义。相比之下,tendon一词虽然对中医“筋”的概念范围有所缩小,但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筋”的部分生理结构,sinew一词在形态和力的概念上与原文含义更为贴切。从全句的翻译来看,李、倪、吴、文四个译本将此处的“筋”译为上述两个单词。值得注意的是,四个译本的动词选用又存在细微的差别,即四位译者对于原文中“属”的理解各有不同,“属”作为原句中的动词,对它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对于“筋”的概念、形态的理解。李译本和倪译本将本句中的动词翻译为connect(连接),而吴译本选用了动词短语lead to(通向),文译本动词选择了be tied to(捆绑于某物),在吴译本和文译本中,由于搭配动词的不同,赋予了“筋”更多内涵意义,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联想,吴译本的表达会使读者联想到所有的筋都像一条条通道通向肝脏(吴译本标注因《太素》“节”作“肝”,因此译文选用liver),而文译本则会使读者联想到筋呈绳索状连接骨关节。现代解剖学认为,两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其呈索状、短板状或膜状,附着于两骨的表面,有相当的韧性和坚固性[8],因此,李、倪译本中的动词搭配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原文中筋的内涵及作用。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筋”的内涵不能与肌腱完全等同,中医学所指的“筋”是一个含义深远广泛的集合,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按照“筋”字在上下文的具体涵义进行翻译,另外,除“筋”字本身之外,借助动词来体现译者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可以使表意更加清晰准确。
3.2 多字译例分析
例2:(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素问·上古天真论篇》)[15]1
李译本:At the age of twenty-eight, her musculature and bone become strong, her hair grows long enough.[16]7
倪译本:At twenty-eight years the bones and tendon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the hair and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lete.[17]3
吴译本:By the age of twenty eight (4×7), her vital energy and blood become substantial, her extremities become str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ssues and hair of her whole body are flourishing. In this stage, her body is in the most strong condition.[18]9
文译本:With four times seven, the sinews and bones are firm and the hair has grown to its full extent. The body and the limbs are in a state of abundance and strength.[19]38
分析:原文中本句的意思是,女子到了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坚实,肌肉丰满,毛发生长极盛,身体也最健全盛壮[20]4。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筋骨”一词指筋肉和骨头,也指体格。结合上述四部译本,李译本将“筋骨”译为musculature and bone,即肌肉组织和骨骼;倪译本中的“筋”仍译为tendon,与单字的“筋”保持一致;吴译本则将这一概念译为四肢强健,身体组织发育完全,解释为“筋骨”一词的广义概念;文译本中的处理方式与倪译本相似,都沿用了与单字术语相统一的译法。笔者认为,此处“筋骨”一词,属于泛指概念,并不仅仅指单字“筋”和“骨”两种生理结构,而是指肌肉、肌腱、骨骼等的综合结构,因此,李译本将其处理为musculature and bone体现原文本意,最为可取。
例3: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篇》)[15]70
李译本:The interaction of wind, cold and dampness causes Bi (stagnation or obstruction)... [Bi-Syndrome] in spring is called Jinbi(Sinew-Stagnation).[16]513
倪译本:A combination of three pathogens—wind, cold, and damp——invades the body, leading to obstruction and causing bi... In spring it is termed jin bi; jin means tendons.[17]160
吴译本:When evil-energies of wind,cold and wetness attack at the same time in mixture, it will combine to become the bi-disease...When it is contracted in spring, it is called the tendinous bi-syndrome.[18]208
文译本:When the three qi wind, cold, and dampness arrive together, they merge and cause a block...If one encounters these [qi] in spring, this leads to sinew block.[19]640
分析:痹者,闭也,气血闭阻不通之意,《内经》中指气血被病邪闭阻,运行不畅通所引起的病变[20]173。根据原文可知,“风寒湿三气杂至”是痹证的致病因素,人体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形成复杂难愈的痹证。原文按痹邪流注的部位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20]174。筋痹,即筋部因感受痹邪形成闭阻,临床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比较以上四个译本,与单字出现相比,以双字形式出现的“筋”被赋予更多含义,四位译者们选择的翻译方法具有更明显的差异,李、倪、吴三个译本借助音译,其中李译本采用了全书整体翻译策略中常见的音译加括号夹注方式,在解释中运用sinew-stagnation,保持了与译本术语结构的一致性;倪译本则是在音译后对“筋”进行解释说明,对应了前文中出现过的tendons,对于“痹”的翻译,在本章节的首句,出现了bi,or arthralgia condition,运用插入语对痹进行解释;吴译本的“筋”字与前文保持一致,运用tendon的形容词形式,“痹”采取拼音翻译,bi-disease中既体现了疾病名称,也表明了这一病名的类别归属;文译本是四个译本中唯一没有运用音译法的译本,sinew block,即筋中的阻塞,根据《新世纪英汉大词典》,block可以指身体某器官或部位正常功能的阻滞。笔者认为,根据“筋痹”的具体内涵,仅仅采用block只能说明病机中的一部分,不能体现“痹”的病证含义,因此,上述译本中李译本更加符合原意。“筋痹”作为常用病证术语,应确定标准译法,并在翻译时注意术语的前后一致性。
例4: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灵枢·经筋》)[22]
李译本:In the diseases of tendons, cold leads to spasm of tendons and heat causes flaccidity and impotence.[23]
吴译本: All the diseases are caused by the channel tendon, if the disease belongs to cold, contracture of the channel tendon will occur, if it belongs to heat, the channel tendon will be loose and the patient will be impotent.[18]589
文译本:When the disease of the conduit sinews was caused by cold, then [the spine] will be arched backward as if broken, and the sinews are tense. If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heat, then the sinews will relax and can no longer be controlled. The yin [organ] is lame and useless.[24]
分析:本句意思是,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松弛,甚至出现阳痿不举[25]。经筋的功能,主要是连接骨骼,进行各种活动[26]。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其中,形容筋肉的功能是“筋为刚”,即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25]70,意指筋肉附着于骨,能屈伸活动,表现出刚劲有力[26]21。经筋,指筋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结合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来表述,同样分为手足三阴三阳,总称十二经筋[26]20。上述三个译本中,李译本将“经筋”翻译为tendon,没有区分“经筋”和“筋”的概念;吴译本翻译为the channel tendon,将表示“经脉”的channel和tendon进行了组合;文译本则译为the conduit sinews,conduit一词表示(液体的)管道、导管,即“管道状的筋”。笔者认为,经筋一词指筋肉的概念,属于单一意象的术语,在翻译时可以采取音译加括号夹注的方式,如Jingjin(the concept of tendons and musculature),由此,不仅可以体现其基本内涵,还保留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性。
例5: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灵枢·刺节真邪篇》)[22]128
李译本:[When pathogenic factor has] attacked the tendons, the tendons will shrink and be difficult to extend. [If] Xieqi (Evil-Qi) stays in the tendons for a long time and refuses to recede, [it will] cause tumor of tendons.[23]909
吴译本:When the accumulative evil-energy hits the tendon, the tendon will fail to stretch. When the accumulative evil energy retains protractedly without retreating, the tendinous tumor will occur.[18]797
文译本:When [the evil qi] form knots in the sinews, the sinews are bent and cannot be stretched. Evil qi have settled in them and do not turn back. They develop into sinew tumors.[24]665
分析:筋溜,溜:《甲乙》卷十一第九下作“瘤”,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下肢静脉曲张[27]。《外科正宗·瘿瘤论》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28]。由于筋瘤的症状表现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相似,有学者认为此处的“筋”可以对应理解为“静脉”。从上述三个译本可知,译者们较为统一地将“筋瘤”一词译为筋部的肿块、肿瘤。笔者认为,“筋瘤”一词属于病证术语范畴,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医学信息的表达,可以适当结合现代医学术语,采用音译加括号夹注的方式,如:Jinliu(the disease manifests as varicose vein of lower limb),或者采用如上三种译法,需在脚注中进行解释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医学信息的传递和文化信息的传播。
4 结语
根据上述对“筋”概念的梳理,其主要含义为有力量的肉性组织,其中部分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肌腱相吻合,除此之外,《内经》中的“筋”有时还指深筋膜、静脉、神经等。由此可见,“筋”的英译不可一概而论,仍需根据出现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进行翻译和解释说明。笔者认为,单字出现的“筋”在对应为现代医学的肌腱概念时,可以直接译为tendon或sinew;“筋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常用词,泛指体格,因此在翻译《内经》中“筋骨”一词时应注意与现代常用词含义进行区分,《内经》中的“筋骨”指的是筋肉和骨头,可译为musculature and bone;“经筋”一词中的“筋”与tendon的概念不一致,因此应采用音译加括号夹注的形式,译为Jingjin(the concept of tendons and musculature);“筋痹”一词为固定的病名术语,“痹”属于具有中医特色的病证名称,笔者认为应保留文化特色,采取音译加括号夹注的方式翻译为Jinbi(Sinew-Stagnation);“筋瘤”一词类似于现代医学中下肢静脉曲张的病证表现,因此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使用西医来解释中医,译为Jinliu(the disease manifests as varicose vein of lower limb)。此外,《内经》中还有“婴筋”“宗筋”“筋急”“筋緛”等词,在翻译过程中直接采用现代医学术语或是音译加括号夹注等其他方法,如何完整准确地表达医学信息,并传达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医学内涵,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析研究。
综上,对《内经》“筋”的涵义梳理及四部译本比较分析可得出三点结论:①《内经》中的“筋”含义深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含的概念范围较广,既有抽象意义,也有具体指向,当根据上下文语境而定;②医学文本英译过程中应保证医学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实现文化信息的传播;③在中医术语英译时,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音译加括号夹注、意译、释译等,在具体语境中应根据其出现在句中的实际含义进行翻译。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29]。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恰当准确地传递中医信息,传播中医文化,是每个中医翻译者承担的重要使命。中医外译过程中,译文应尽量自然地贴合原文,在翻译中既要避免僵硬的直译,也需注意保留中医文化内涵,避免遗漏或过滤掉中医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笔者通过探究“筋”字的中文内涵,对比分析译例,探讨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翻译传播提供启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