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把节的“传承”与阿妹戚托舞“交融”中“三生空间”演进研究

2023-03-07陈锦向潘江洁

武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晴隆火把节阿妹

陈 伟 陈锦向 潘江洁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晴隆县,地处贵州西南部,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县内有多处名胜旅游景区,如4A级景区“晴隆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小镇、享有高山高原之称的“三望坪草原”和万亩茶园等。该县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属于贵州省重点贫困县之一。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2016年12月2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和2018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想打赢这场艰巨的战争,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而易地扶贫搬迁则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行整乡搬迁和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搬迁,结合推荐新型城镇化,努力确保搬迁一户,落实脱贫一户,为打赢脱贫战落实到行动中。[2,3]在以上政策的号召下,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积极响应,并助力“三宝彝族乡”的建设,形成了如今的“阿妹戚托小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主要以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为例,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导向下,探讨火把节传承与阿妹戚托舞的交融,从而影响“三生空间”的重构为研究对象,在易地扶贫搬迁前的传承方式、“三生空间”模式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火把节的传承方式和“三生空间”的演变。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文章展开撰写。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相关政府网和一些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提取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和客观评述。2020年至2021年多次到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晴隆阿妹戚托小镇的社区委员会和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负责人以及一些当地搬迁的居民进行访谈,对实地调查和访谈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归纳分析。

2 火把节、阿妹戚托舞、“三生空间”

2.1 火把节的起源

“彝族火把节起源历史悠久,主要源自唐汉时期,已经沿袭数千年的悠久历史”。[4]火把节是以火堆为中心,人们高举火把围绕火堆转圈,根据整体节奏时快时慢而载歌载舞的一项综合性娱乐活动。有关火把节的传说主要在四川省凉山地区广为流传,但是这并不是火把节真正的起源地和来源。而这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期人对火把节的起源大胆的想法和改编,或者说是对火把节的美好称赞和歌颂。四川凉山各个地区火把节靠着口头相传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基本内容却是非常相似,都是以称赞民族英雄、庆祝丰收胜利等活动为主。历史广为流传的是关于“人与天神之战”的民族历史英雄的传说,地球上的大力士战胜了天神大力士进而惹怒了天神。天神为了惩罚人类,就下令放出大量的害虫来践踏人间要成熟的庄稼。在民族英雄的带领下,男女老少点燃了火把与之进行抗争,经过几天几夜的激烈斗争,人类消灭了害虫,保全了庄稼,人类得以存活下来。为了纪念这个正义之战,人们将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彝族特殊的节庆之日“火把节”,全体村民高燃火把,走向田间地里,驱虫祈求丰收庆祝之寓意。[5]后面由于人们安居乐业,衣食住行得以满足,火把节慢慢演变成了祭天、祭地、祭祀神灵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诸多美好的向往寄托于火把节中,逐渐变成了一项综合性娱乐活动。[6]

2.2 阿妹戚托舞

阿妹戚托舞是一种用脚踏打地面发出声响的舞蹈,其也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之一,是一种纯属无音乐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7]彝族语言“阿妹戚托”寓意是:“未出嫁的姑娘”,是在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女伴纷纷踏至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了新娘与家人、与亲朋好友们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告诫新娘出嫁到婆婆家之后,要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以及寨邻老幼和睦相处、兴旺发达,田野间,寨子口,女伴们纷纷起舞,她们用脚撞击着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仿佛是要用清脆悦耳的啪啪声,敲响通往幸福的大门。这个名叫阿妹戚托的彝族舞蹈,用它甜美的嗓音去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用优美舒畅的舞姿,为我们展示了意味深长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献出了一个个美好的历史祝愿,让人不仅仅为她的优美舞姿而折服,也为它美好的祝愿而感到亲切。

2.3 “三生空间”

“三生空间”指的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优化国土资源而提出的。[8]为了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高生产,创造适宜的生态,在人们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上合理构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9]

3 三宝彝族乡最初的火把节传承与“三生空间”

3.1 火把节最初的传承方式与路径

在易地扶贫搬迁以前,它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政府主导和村民自发方式。政府组织主要以宣传当地的一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参杂一些现代文明的元素,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10]而村民自发组织则是神圣的,单纯的是为对火的敬畏,对精神的寄托。

3.1.1 政府主导型和村民自发组织进行传承

通过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与访谈,在异地扶贫搬迁以前,阿妹戚托最初的容貌称为“三宝彝族乡”,是一个偏僻、层峦叠嶂的大山。每逢丰收节庆或者祭祀天地的活动,都会高举火把进行篝火舞蹈,遍布田间地里和围绕火堆载歌载舞,以表达他们对火的崇拜,表达对神灵的信仰,表达对丰收的喜悦,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村名自发组织进行的。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这是彝族火把节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年”,所以非常隆重,为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了参加人员的安全,只有这一天的火把节篝火舞蹈是由政府主导的,其余的为祭祀、丰收之庆都是村民自发进行。

3.1.2 以原始场域载体进行传承

在易地扶贫搬迁以前,“三宝彝族乡”的火把节举办也有传统的特定场域,主要是各个村寨用来祭祀活动的各指定的火把山、火把场、篝火院坝、土地庙、山神庙以及一些特供香火的山神树下等。这种活动场域的传承历史悠久,每个场所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为何说是不可侵犯的,据了解,从古至今,“当地居民都给孩子们说:“这些场所不论大小,都不能在其附近大小便,就算在很远处大小便时方向都不能朝向这些神圣的地方”。正是这些场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同胞,寄托和传承神圣的火把节文化。[11]

3.1.3 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彝族火把节文化长期存在、融入彝族全体群众当中,众多祭祀活动融入和广泛表现于生活之中。彝族火把节的传承方式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人类的发展影响和伴随着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等,火把节等这些民俗都是围绕人类的发展而起源和变化的。[12]这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方式;二是以彝族火把节传承人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传承是祖祖辈辈传承的一种的方式,小孩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就受到家庭和各种祭祀活动的熏陶,言传身教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实现的。长辈给晚辈口述一些关于火把节的故事和一些具体流程,从而获取了长辈的经验。而举行火把节需要用到的一些祭祀器具制作技艺和特定舞蹈需要长辈刻意教授给孩子。另一种传承方式是以“传承人”的方式进行传承。在考察和访谈期间,有幸找到了“三宝彝族乡”火把节舞蹈的传承人“文安梅”,并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交谈和访问,大约600年前,文安梅的先人们为躲避战乱躲进了三宝层峦迭嶂的大山。而今,在花园般的阿妹戚托小镇生活、工作,抚今追昔,今年30多岁的文安梅有太多的感慨和话语。她提到以前的三宝生活十分艰苦,不通电,学校也离家也很远,交通不便,需要走很久才能到达,很多孩子也因为这个原因选择放弃学业。三宝离县城又远,这里的村民懂知识文化的较少,为养家糊口把重心都放在了干农活上,除非必要的节日基本不会进行火把节练习,久而久之火把节差不多被遗忘,险些失传。经对火把节传承人“文安梅”的访谈,得知由于原来条件艰苦,为了生活,火把节险些失传。易地扶贫搬迁给“三宝彝族人民”带来了希望,搬迁改建后的“三宝彝族乡”现称阿妹戚托小镇。传承人的身上肩负着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正是由于这个种家族世代的口耳相传的方式,火把节的历史才得以延续,火把节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3.2 三宝彝族乡的三生空间容貌

易地扶贫搬迁以前,“三宝彝族乡”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主要呈现的是以生态农业为主。[13]虽然晴隆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生产空间上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和油菜和小麦为主的农耕生产和圈养一些常见家禽以及一些经济果木,并将种植的粮食和养的家禽拿到县城去卖,虽然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能解决温饱问题,但由于交通不便,依靠这种方式想要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在生活空间上主要是以一些老房子、木头瓦片房,这种房子安全性不高,容易漏雨和引发火灾。休闲娱乐场所主要居住在一些院坝、田间地里、山神庙、土地庙门口、火把节场为主。在生态空间方面,以养殖家禽——沼气农家——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艰难的环境条件,促使年轻人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在家的大都是没有劳动力的儿童和老人,导致该地区越来越贫困。

4 阿妹戚托小镇的火把节演变与“三生空间”演进

4.1 阿妹戚托小镇火把节的演变形式

主办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政府部门和民间自发组织演变成为旅游公司主办以宣传旅游为主的表演形式,其性质是由神圣的转变成追求狂欢的。[14]由原来单一的火把节演变成现在火把节与阿妹戚托舞相结合的火把节篝火舞。

4.1.1 以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为主办进行传承

原来的火把节是由政府部门和民间组发自发组织的火把节,为了祭祀、喜庆丰收、体现彝族人民对火的向往和敬畏之情,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15]易地扶贫搬迁后,火把节变成了以宣传旅游为主的狂欢之夜,是以旅游公司作为主办单位通过宣传和引流,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4.1.2 以宣传旅游为主进行传承

晴隆县是以文化旅游发展为主要收入的县城,阿妹戚托也不例外,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收入,阿妹戚托金门广场,每天晚上8点准时举行篝火晚会,到此旅游的游客大部分都会相约金门广场,携手彝族人民跳起篝火舞,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感受火把节文化,将火把节做成了一种以宣传旅游为主的文化。

4.1.3 火把节与阿妹起托舞相结合

阿妹戚托舞与火把节截然不同,火把节是以火堆为中心,高举火把围绕火堆转圈载歌载舞,而阿妹戚托舞则主要是以踢踏击打地面发出声响为主的舞蹈。自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小镇后,火把节与阿妹戚托舞相结合,两种各自保留了一些原来的元素,火把节保留了原来的火堆,去掉了火把,而阿妹戚托保留原来的动作,增加围绕火堆转圈踢踏击打地面,在音乐的伴奏下变成了今天载歌载舞的模样,即篝火舞。

4.2 阿妹戚托小镇的“三生空间”

“三宝彝族乡”改建成为现在的阿妹戚托小镇。火把节的传承形式和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在火把节的演变过程中,火把节大力宣传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三生空间”也随之发生了演进,由原来基本能够满足衣食的农耕生产变成了以小农经济和旅游经济为主的收入形式,由最初的生态农业变成了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三生空间”。[16]生产空间上,小部分居民在小镇旅游公司上班,如环卫清洁工,酒店服务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能在经济收入上有一定的来源。大部分当地居民则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经济果木,如晴隆脐橙,晴隆百香果,承包茶山和养殖著名的晴隆羊。在生活空间上,以原来的田间地里为活动场所,以砖瓦木房为居住场所,演变成为现在的金门广场、咪咕广场、月亮湖和阿妹戚托游泳馆以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现代化、标准化。生态空间上,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销售六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17]

5 结论

经研究发现,在易地扶贫搬迁以前,“三宝彝族乡”中的火把节,活动场所原始,它的传承方式也比较传统,主要以人和原始场地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在组织上主要以政府部门和居民自发组织,彝族人民对火比较敬畏,火把节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这种传承下“三生空间”主要以较为原始的生态农业为主。而易地扶贫搬迁后,为建设小康社会,在政府和晴隆24道拐旅游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成了现在的阿妹戚托小镇,其中建设了享有贵州省最大的火把节广场“金门广场”。火把节的传承形式和路径发生了演变,火把节与阿妹戚托舞蹈相结合,主要以宣传和吸引游客为主,火把节篝火晚会变成了狂欢之夜,为助力发展旅游经济,如今形成了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三生空间”。

猜你喜欢

晴隆火把节阿妹
看阿妹
阿妹门前一树槐
火把节的情歌
戴斗笠的小阿妹
阿妹的心
燃烧的火把节(混声合唱)
青春无悔 爱我晴隆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