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底是谁在歌颂大地?
——你所不知道的《大地之歌》

2023-03-06撰文吕岱卫编辑关月

艺术品鉴 2023年31期
关键词:德斯马勒诗词

撰文=吕岱卫 编辑=关月

对页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曼德斯的女儿们》布面油画 161.9×129.9cm 大都会博物馆藏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可以说是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 月7 日-1911 年5 月18 日)声乐作品中最具规模的代表性作品了,很多乐迷也都知道《大地之歌》的素材与灵感,来自于马勒当年所读到的中国唐诗德文版。但事实上,在这部中国唐诗德文版的背后,却有一则曲折离奇的故事。

当故事发生的时候,谁都没想到牵扯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后来都为欧洲十九世纪后半叶的音乐与文学带来莫大的影响。我想若是有人愿意将其拍摄成连续剧的话,一定会比什么星星剧、后宫剧还更具可看性。因为这可是一部结合了亲情、伦理、爱情、奇情与冒险的人生悲喜剧!

喔对了,你可能会问我,我不是要讲《大地之歌》吗?为什么刊头的照片放的竟是雷诺阿的名画呢?先别急,这其中可是有玄妙关系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本页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 年7 月7 日-1911 年5 月18 日)

这位高提耶,可说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高蹈诗派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于是西方大诗人遇到了东方穷秀才,就此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右下:丁敦龄

那是1863 年的事了,那年冬天在巴黎车站附近,有位身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落魄中国人流落街头。他的名字叫丁敦龄,据说是位中国秀才,但事实上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秀才,到今天仍是史学家争论的焦点。只知道他是在那年夏天,为了逃避太平天国的战祸,应澳门主教加勒礼的邀请来到法国,目的是为了参与编撰汉法字典。然而没想到,颠波劳顿大半个地球后,才发现加勒礼主教竟然病逝了。而只身一人连一句法语都不会说的丁敦龄,当然也找不到与他接头的中间人,倒霉至极的丁敦龄,只好一个人流落街头,挨饿受冻了好几天。直到某天,他遇到了一位大胡子先生,这个大胡子看到丁敦龄特异的装扮,觉得十分新奇,便带着他回到住处,接济了他。丁敦龄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大胡子先生竟是巴黎艺文界鼎鼎有名的大诗人高提耶(Gautier),这位高提耶,可说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高蹈诗派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于是西方大诗人遇到了东方穷秀才,就此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但真正受到丁敦龄影响的并不是高提耶,而是高提耶十八岁的大女儿俞第德(Judith)。

当初高提耶原本想向外界募款,资助丁敦龄返国,但没想到丁敦龄因为曾参与太平天国起义,根本就不敢再回到天朝。因此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高提耶只好收留了丁敦龄,并且让丁敦龄担任了两个女儿的汉学老师。

剧情如果这样演下去,你可能会猜想丁敦龄与高提耶的女儿产生了情愫,然后展开了意想不到的关系。但故事并不是这样发展的。

事实上,丁敦龄遇上了一位认真勤奋又好学的好学生。在丁敦龄的调教下,俞第德打开了藏在内心深处的中国魂,她对于汉学的醉心与痴迷,到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她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甚至连传统儒学都涉猎甚深。俞第德真切的相信,她的前世应该是一位中国公主,因此她留着一头乌黑秀发、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本页上图:约翰·辛格·萨金特《俞第德画像》

如此深具异国风情的特质,几乎迷倒了当时巴黎艺文界的一票旷男,有的为她作画、有的为她写诗、有的还为她谱曲,甚至连华格纳都曾追求过她。然而在这么多追求者中,俞第德却心系当时巴黎艺文界的美男子诗人:曼德斯(Mendes)。

但同样身为诗人,深知诗人有多么浪漫滥情的高提耶,却十分反对俞第德与曼德斯的交往,因为他看准了曼德斯不可能一辈子专情于俞第德一人。当然,年轻人的爱总如干柴烈火,你越是反对,我越要证明给你看!于是,丁敦龄成了传递俞第德与曼德斯情书的中间人,让这对情侣的爱苗日渐滋长,终到了生米煮成熟饭的那一天。当然,丁敦龄的行为如同背叛了厚待他的高提耶,因此最后被高提耶赶出了家门,直到高提耶过世都不愿再见到丁敦龄。

可怜的秀才竟落到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幸好俞第德并未忘记丁敦龄的恩情,在与曼德斯结婚后不久,便又将丁敦龄接回俞第德家中,让丁敦龄在巴黎安享天年直到殒世。事情果然不出高提耶所料,曼德斯婚后不久便外遇出轨,勾搭上了在巴黎的另一位音乐才女贺默思(Holmes)。

《玉书》可说是丁敦龄向俞第德传授汉学多年的心血结晶,书中结集了俞第德所翻译的一百多首中国诗词,从上古时代的《诗经》到李白、杜甫的唐诗与苏轼、李清照的宋词,可说无一不包。俞第德用最浅显的法语介绍了遥远古老的东方诗词,并将这一百多首诗词归纳成情人、旅行、战祸、诗人、秋天与月亮等七大章节,在出版时还题献给大文豪雨果。

本页左图:俞第德的《玉书》

这位贺默思如同当年的俞第德,不仅让当时在巴黎音乐界德高望重的法朗克倾心于她,甚至连圣桑都想横刀夺爱抱得美人归。相传法朗克那首著名的小提琴奏鸣曲,表面上是题献给易沙意,但实际上,那暗藏在乐曲中的甜美旋律,却是为了贺默思而写。

然而很令人泄气的是,音乐家的魅力似乎都不如诗人,贺默思对于法朗克与圣桑的殷勤完全不看在眼里。她的心,早就被有妇之夫曼德斯给勾走了。这段不伦恋在当时震惊了巴黎艺文界,贺默思并非逢场作戏,因为她为曼德斯生下了五名子女。

更难堪的是,当时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竟还为曼德斯与贺默思的这些子女们,画了一幅举世知名的画作《曼德斯的女儿们》,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照片。这幅画目前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只见画中的三名小女孩一位手上拿着提琴、一位坐在钢琴前、另一位在钢琴旁欣赏,和乐融融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痛苦,面对如此不堪的婚姻,俞第德可说是痛彻心扉。心有不甘的她,此时也展开了女性的复仇,1877 年,32 岁的俞第德终于答应了华格纳的邀约,来到了拜鲁特欣赏华格纳的歌剧,并在此时与大她整整一倍年纪,64 岁的华格纳谱出了黄昏之恋。恋曲虽然未有结果,但却也再度激起华格纳的创作欲。

华格纳终其一生,都靠着爱情的滋润来涵养他的创作灵魂。这段恋情就如同黄昏的最后一道晚霞,让华格纳再一次享受了爱情的甜美,也成就了华格纳继《指环》后的最后一部定棺石《帕西法尔》。

哇!扯了这么远,那到底马勒的《大地之歌》跟俞第德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早在跟丁敦龄学习汉学的第四年,天资聪颖的俞第德便靠着自身对汉文与中国古诗词的理解,出版了一本中国诗集的法文版《玉书》。

本页马勒的爱妻 艾尔玛

《玉书》可说是丁敦龄向俞第德传授汉学多年的心血结晶,书中结集了俞第德所翻译的一百多首中国诗词,从上古时代的《诗经》到李白、杜甫的唐诗与苏轼、李清照的宋词,可说无一不包。俞第德用最浅显的法语介绍了遥远古老的东方诗词,并将这一百多首诗词归纳成情人、旅行、战祸、诗人、秋天与月亮等七大章节,在出版时还题献给大文豪雨果。当年雨果看到《玉书》时,甚至还感叹的说:

“中国啊,从巴黎到中国的距离就如同到月球一样的远啊!”

而这本《玉书》的出版,果然在欧洲刮起一股中国旋风,德国诗人汉斯·贝德格(Hans Bethge)也在1907 年将俞第德的著作翻译成德文版,并用了另一个书名《中国笛》来出版。

其实,俞第德的成就还不只如此,在与曼德斯的婚姻失败后,俞第德埋首于书堆之中,潜心研究东方文化,最后还学习了日语。也因此,俞第德成为了十九世纪西方社会最重要的东方文化研究学者,连法国文学界最著名的龚古尔学院(Goncourt)都授与了俞第德“院士”的头衔,使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颁院士头衔的女性。

终于,该轮到马勒上场了。就在1907 年,马勒的爱妻艾尔玛正因为与马勒的婚姻关系亮起红灯而忐忑不安,于是她打算在马勒生日时,送上一本深具意义的文学作品,用以匹配马勒当时在维也纳乐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借以安抚马勒悲观绝望的情绪。

因此,当艾玛在书店发现这本由德国诗人贝德格所翻译的《中国笛》时,简直欣喜若狂,等不及马勒生日便赠予了他。果不其然,马勒深陷于书中所描绘的古老东方美丽境界之中,灵感顿时排山倒海而来。他不仅为这些诗词配上了旋律,更在音乐中加上了对东方的想象,最后更洒上了马勒独有的人生哲学“快乐-死亡”。

这部《大地之歌》就此大功告成,成为了马勒生命中最伟大的声乐作品,而这个西方世界,更因为马勒的这部作品而认识了李白、认识了孟浩然。当然,马勒从未亲身读过诗人们的原作,他看到的,是经由一位落魄秀才转述给一位才气纵横的法国女子,再由一位德国诗人,将口语法文转译为德文的“混血诗集”。姑且不论马勒的灵感出处如何,这都让我们见识到了一场最奇特东西方文化交流。当然,也见识到了原来欧洲竟是这么的小,音乐家与文学家甚至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竟是如此紧密而错乱!

猜你喜欢

德斯马勒诗词
不能左转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用三个公式全面、完整地解决欧德斯猜想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浪漫鼠德斯佩罗:小老鼠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