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国储林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与发展思路
2023-03-06徐兴华
徐兴华
(山丹县林业技术工作站,甘肃 山丹 734100)
国储林基地建设是保障木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措施和基本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对木材储备一直高度重视,将储备林建设纳入战略发展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为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国家增加了政策性贷款投放,为国储林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张掖市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塞上明珠、丝路重镇,也是张掖市的东大门。近年来张掖市山丹县大力推进实施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一园三带”生态造林示范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经验,筑牢了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山丹县土地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为国储林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越、理想的环境。
1 国储林发展潜力
1.1 项目区自然条件适宜
山丹县自然降水量的80%集中在7-9月,有利于二白杨、新疆杨等乡土树种的生长。县域可用于国储林基地建设的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全县土地总面积313230hm2,适宜造林面积15000hm2,其中约有30%适宜种植国储林。河渠两岸、道路、坡耕地、滩涂等规划用于造林绿化的土地面积为20000hm2,其中部分土地也可用于种植国储林。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自主发展国储林的积极性较高。山丹县规划发展的国储林基地建设区内有祁家店、马营河、寺沟、流水口、三十六道沟和瓷窑沟等水库,水资源相对丰富。
1.2 产业基础稳固
近年来,张掖市众多私营、集体的人造板、造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扩张较快,经营者积极性较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作用较明显。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木材相关产业支撑体系也比较完备,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体制保障和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国储林林木栽培、种苗培育、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进一步推进,为国储林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1.3 国储林发展机遇难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国储林建设纳入战略发展要求,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也将对国储林建设提供良好的推动作用。2018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为国储林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实施意见》提出了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任务,尤其要因地制宜建设国家储备林,科学、稳妥、有序推进退化林分修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山丹县政府于2020年7月发布了《山丹县贯彻落实甘肃省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实施方案》,确定了十年建设“绿色山丹、品质山丹、永续山丹、活力山丹和智慧山丹”的目标。国储林建设能够实现森林草原生态治理,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做出突出贡献。
1.4 木材市场供需分析
我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公顷蓄积量只有97.83m3/hm2,说明我国在提高森林质量、蓄积量方面仍有很大潜力。木材产品既关乎资源安全,也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衍生产品广泛用于建筑、造纸、出口、煤炭、家具等,分别占比31%、29%、19%、6%、15%,且已成为关联效应明显、幅射能力较强、市场空间巨大的基础产业[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资料显示,近30年来木材消费量年均增长3.7%,目前全国的木材消费量约为6.3亿m3。据预测,到2025年,原木、锯材、纤维板、木质燃料、废纸和木浆等主要产品将面临需求旺盛的局面,国内木材总需求量将达到近8亿m3,木材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2 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国储林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1 建设防风固沙带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山丹县也是全省十八个干旱缺水县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利用发展国储林机遇,完善山丹县森林修复工作,对建设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打造河西走廊防风固沙带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菜、粮等种植业,国储林建设属于低耗水产业。国储林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提供以木材为主的有形生态产品,无形中也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这一举措将有效改善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2.1.2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而发展林业产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山丹县是一个半农半牧县,种植结构较单一,传统作物仅有小麦、大麦、马铃薯、油料作物等。近几年,随着农资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种植成本上涨,县域内已出现许多空闲土地,种植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除了农耕以外,农户还可以选择生产、加工木材。这将促进林业转变发展方式,从而有效地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促进乡村振兴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1.3 缓解木材供需矛盾 实现森林分类经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木材需求量进一步提高。随着天保工程的持续实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被全面禁止,木材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5]。由此人工林将担负起向社会提供木材的重要使命。大力发展国储林,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木材供需矛盾[2]。同时,国储林建设也是有效缓解公益林管护矛盾,实现森林分类经营的重要途径。
2.2 国储林基地建设的紧迫性
2.2.1 森林资源日趋匮乏 木材供给能力较低
森林资源调查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2411.93hm2,森林覆盖率为21.3%,活立木蓄积11.2万m3,有林地蓄积5.4万m3。森林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林分质量低,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全县林分平均公顷蓄积量只有36.9m3/hm2,低于本省平均水平。二是资源总量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全县人均森林蓄积量为0.77m3,有林地蓄积量为0.37m3,远不能满足全县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资源分布不均。全县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类地区的东乐、清泉、位奇、陈户和三类区的大马营乡下片乡村或沿马营河、霍城河灌区,其中清泉、位奇、陈户和大马营乡等四个乡镇的森林面积占全县的41%。此外,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大部分位于河道两侧和北部荒漠区边缘,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不宜采伐。
2.2.2 木材消耗不断增加 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木材与其他建材不同,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产量受到自然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制约,难以通过资金和原料投入的增加达到大幅度的增产[3]。由于山丹县地处内陆河流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8.5℃,年均降雨量187.7mm,林木生长周期长,造林难度相当大。近年来,随着重点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主要依靠木材制造家具和建造房屋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步伐日益加快,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2.3 林分质量和成效低 木材产品收益不高
由于缺少项目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支撑,加上病虫害防治和管理方面的不足,现有林分总体质量不高,木材产品销售渠道窄,群众收入低,导致群众对发展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全县现有的林地面积中,90%以上的林地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施肥和管理,大多数林地存在到了成林年限仍不见林、不见效的状况。致使林地综合效益不高,林产品质量低下,国储林产业收益不显著。
3 发展思路与经营策略
3.1 发展思路
根据本地气候、土壤、水文、森林资源特点等自然地理条件,山丹县国储林基地建设将划分为四大片区。
1)绿洲区外围基干林带。以东乐、清泉、位奇、陈户四个乡镇为重点,大力开展新造林。在山羊堡滩、北山滩、黄草坝滩、孙家营滩建设宽50~100m的绿洲外围区大型基干林带。
2)马营河、霍城河、山丹河两岸林业产业带。以李桥、霍城、大马营等三个乡镇现有林培育为主要目标,改造和培育沿马营河、霍城河、山丹河两岸林业产业带。
3)清霍、山马等县乡公路林地绿色通道。以清霍、山马、新马、山平、东双、化新、清东、陈老、陈位等10条县乡公路绿化为重点,在公路两侧营造宽5~10m,长350km的林地绿色通道。
4)基本农田主、副林带。结合基本农田改造,在全县8个乡镇培育和改造100条主林带、1000条副林带。
3.2 经营策略
在保护和巩固好现有造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林改培、宜林地造林、中幼林抚育相结合的三大经营策略,力争到2030年建设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3334hm2,其中:现有林改培2000hm2、宜林地造林667hm2、中幼林抚育667hm2。基地建成后,林地生产力将显著提升,林分质量将有效改善,木材供需矛盾将得到初步缓解,木材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将初步建成。具体措施为:
1)现有林改培:对于立体条件较好,目的树种不明确,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或受病虫鼠害影响,造成林木生长不良的沙棘、榆树、沙枣、杨树、珍珠油杏等低质低效林分,通过采取林下补植、更换树种等方式,改善林分结构和生长条件,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同时培育云杉、油松、榆树、新疆杨等大径级木材林和珍珠油杏经济林,优化树种结构,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
2)宜林地造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选用适宜当地生长、具有发展前途及抗寒、抗旱、耐盐碱、耐贫瘠土壤的优良种源的壮苗,营造生态稳定、结构优良、长短结合、高产高效、集约经营的国家木材储备林基地。
3)中幼林抚育:对立地条件好且长势良好的榆树、新疆杨、榆树、云杉等中幼龄林,采取修枝、抚育采伐、病瘸木卫生伐、除草、施肥等抚育措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调整林分质量和林分密度,提高木材蓄积量,定向培育大径级用材林。
4 效益评价
4.1 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4.1.1 木材效益
新营造的667hm2乔木林和改造培育、抚育的2667hm2乔木林,平均胸径按16cm计算,单株材积按杨木0.1187m3计算,设计密度按3300株/hm2计,可产木材130.596万m3。每立方米木材价格按600元计算,可产生经济效益78357.6万元。
4.1.2 水源储备效益
改造培育的3334hm2国储林每年蓄水27005.4万m3,按全国四大林业生态工程森林涵养水源定价0.66元/t计算,每年涵养水源效益可达17823.56万元。
4.1.3 其他效益
改造培育的3334hm2国储林可有效庇护近2.67万hm2农田免遭风沙危害,按每年增加收入900元/hm2计算,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万元。同时,还可产生一定量的景观旅游效益。
4.2 国民经济分析评价
4.2.1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山丹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危害严重。面积3334hm2的新增林地,在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群体效应,将起到涵养水源、减小风沙危害、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森林城市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2 群众科技知识得到显著提高
建成的国储林基地在良种、技术、管理、效益等各方面的领先水平,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良种与技术推广可培养和造就一批县乡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同时,国储林基地建设通过林农、林药、林草、林畜间作,一方面可获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促进农、林、果、草、畜等相关各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其次,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健全发展,对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将起到带动和推进作用。
5 结论
山丹县国储林的建设,无论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防风固沙、水源保护等方面,都符合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和县域发展需要。立足山丹县的自然条件和区位,发展国储林不仅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增加农户收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增加森林蓄积量,实现优质木材的持续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