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影响因素探赜
2023-03-06薛璐郭子萌
薛璐 郭子萌
摘要:为进一步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文章对15名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构建解释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影响因素的核心模型。研究发现内驱因素与外驱因素通过影响科研动机对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产生影响,其中内驱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结果预期、精神效用、先前经验,外驱因素包括科研支持、项目管理、专业课程、科研团队、科研引路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5-0057-04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红心工作室”(1921)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10月,教育部指出要强化科教协同育人,结合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愈发重视。然而,现有研究表明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尚显不足,科研参与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因此,深入探讨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探究影响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相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期为促进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提供参考。
一、科研方法的内涵与相关研究
1.科研方法的内涵
学者们对于科研方法的定义持有不同看法。刘国建认为科研方法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主观手段,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为哲学方法、科学方法、特殊的科研方法。王琪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科研方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冯懿治则认为科研方法是研究者为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既包括人们在搜集科学事实和资料时使用的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方法,也包括人们在整理和分析事实和资料时使用的各种统计方法,还包括人们在选择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形成研究结论时使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参考王琪和冯懿治对科研方法的界定,本文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过程解读科研方法的内涵,认为科研方法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设计、实施研究、撰写论文的能力,也包含对具体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方法的理解及使用能力。
2.科研方法的相关研究概述
关于科研方法的研究分为两种,一种为思辨类研究,意在指出科研方法学习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另一种为实证类研究,主要分析不同专业论文中的科研方法使用情况。姜箐分析了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呈现与研究方法的使用,指出教育硕士对研究方法存在重视不足和使用不当的问题。童星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质性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定量研究数据有待深入挖掘,但总体上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科研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中,讨论科研方法使用情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关于影响科研方法的因素、科研方法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揭示影响本科生科研方法的因素和路径,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类、概念化,通过逐级关联和提炼,对质性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构建解释本科生科研方法影响因素的核心模型。在此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进行。
2.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15名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音频转录稿校核后导入Nvivo中进行资料分析并逐级编码。开放性编码遵循“原始资料→贴标签→概念化→范畴化”的流程,随后对其形成的范畴进行重新排列,根据不同范畴之间的逻辑次序和因果关系进行重新归类,即进行主轴性编码。接着,选择性编码进一步挖掘核心范畴,并分析初始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之间的联系。分析发现,外驱因素包含5个方面,内驱因素包含4个方面,科研动机为中介因素。外驱因素和内驱因素通过影响中介因素促进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提升。根据编码结果构建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内驱因素+外驱因素)→科研动机→科研方法。
三、研究发现
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影响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因素包括外驱因素、内驱因素、中介因素。各类因素的内涵及其对本科生科研方法的影响路径不同。
1.内驱因素
(1)人格特质。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访谈发现,具有自律、独立、冒险等人格特质的本科生,往往对自己的要求较高、科研动机较强,更愿意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有更多的科研参与行为。
(2)结果预期。访谈发现,对于本科生而言,科研活动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二是增加简历的含金量,提升自身求职优势,助力职业发展。三是有利于学业发展,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丰富自己的经历,提前了解科研的流程,为考取硕士研究生做好准备。当本科生相信参与科研活动会带来特定结果时,就会积极参与科研。“做科研挺好玩的,我以后想往科研这方面发展,读硕读博然后留高校,所以做有关专业方面的科研,也是为了以后的发展。”
(3)精神效用。除关注科研活动带来的专业能力提升、增强求职优势等效用外,部分学生更注重参与科研活动的精神体验。当本科生认为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获得解决未知的满足感,能够满足个人兴趣、实现个人价值时,就会对科研活动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意愿,从而提高科研能力。“我现在认真写论文、做项目,就是因为覺得它们有意思,对这件事情有热情,我愿意花很多的时间,还有钱。”
(4)先前经验。本科生的先前经验,如课程作业完成、社会实践经历、前期学习过程等往往会促进本科生对科研效能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索热情。在本科生专业社会化的过程中,科研方法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研新手在多次科研实践中能够逐渐掌握科研方法,积累专业知识,逐步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形成积极评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先前经验会进一步激发其科研动机,鼓励其进行更多的科研实践,形成正向反馈循环。“团队一开始其实就是在一起做做课程作业,后来试着申请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和‘大创,后来大家都说‘挑战杯含金量高,我们就决定试一下,报一个。”
2.外驱因素
(1)科研支持。科研支持包括对科研场所、科研经费、研究设备等科研要素的支持。访谈发现,科研支持会对本科生的科研动机和行为产生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如科研相关的仪器设备、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实验室与研讨室等,都是重要的科研支持。科研经费对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长效性有一定影响。访谈发现,本科生在进行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技术支持。本科生专业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有限,科研初期往往在研究设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研究工具的使用方面不太明确。
(2)项目管理。本科生在科研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科研参与行为的过程中,其参与动机和参与行为会受到学校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信息发布、项目申报指导、项目推广宣传、科研项目评审过程的影响。“有时候手机消息比较多,很容易忽略项目申报信息。有时候也想报,但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组队,好多流程也不知道怎么走。”
(3)专业课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较长课时的保证、教师的讲解、课程作业、课程考核等。这些特征使得专业课程成为理解科研方法的有关命题,习得科研方法的相关知识的主渠道。访谈中,多位受访者提到专业课程不仅是获得科研方法相关知识的一般理论或原则的重要渠道,课程作业、课程实践、课程考核等也是进行科研实践的重要途径。“上的课对科研影响最大吧。教学课程更系统一些,老师讲的包括我们自己学的那些系统性的东西,对我来说作用非常大。我們的研究方法课共有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论文写作和实验设计,我觉得这几门课都非常有用。”
(4)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对于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提升是通过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实现的。科研团队能够为团队成员搭建交流平台,使成员就科研中的感悟和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团队成员通过探讨论文撰写的方法、研究工具的使用、解决问题的途径等,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和逐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进而提升科研方法能力。“每周二开一次组会,一般就是老师布置一些任务让大家做,每个人都要发言,有时候也会把一些论文拿出来,让大家分析写作的思路。这其实主要是一个交流的机会,有机会和学长学姐见面,有不会的问题就可以问。”良好的团队氛围表现为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彼此信任,使信息资源在团队中得到高效共享和最大化的利用。这种鼓励创新、相互支持的宽松环境,能够使团队成员坚持科研的积极性和韧性得到提升。
(5)科研引路人。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智力需要被激发才能发挥其巨大潜能。与硕士生、博士生不同,本科生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面对科研任务,本科生往往需要科研引路人适时的指导、建议和鼓励,进行科研潜力的挖掘。访谈中,多位受访者提到科研引路人的重要性。“最好有一个带的人,这个人我一直觉得是很重要的,就是一个老师,小老师都可以,不然科研这条路就会走得很艰难。”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科研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及学长在本科生的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科研动机对科研方法能力的影响
(1)学习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即不受他人支配而能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的一种自我调控倾向。科研方法能力的提高是在多次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访谈发现,科研动机强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高。科研动机强的学生会通过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科研方法能力。
(2)努力、注意、韧性。面临科研任务时,科研动机强者会及时调节自身状态,在科研任务上投入更多注意力和努力。“当时为了在五月底把东西交上去,我们几个周末几乎都没自己的时间,都跑去新校区做实验,聚会什么的能推都推了。平时没课的话也是大概七点多就在楼下集合。”科研动机愈强,进行科研时的韧性则愈强,遇到困难时就会投入更多的努力,迎接挑战,解决问题。
(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努力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等。科学地运用资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访谈发现,科研动机强者更善于统筹安排时间,能选择适当机会进行自我激励,并善于寻求教师及同学等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帮助。对资源管理策略的灵活使用使得他们在习得科研方法上占据优势。“一般碰到不会的,我就在网上查资料或者问别人。打比赛的时候就疯狂追着别人问,如果他不愿意说的话,我就在网上找资料,慢慢地摸索。”
4.分析与小结
基于扎根理论,本文构建了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得到如下研究结果。内驱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结果预期、精神效用、先前经验,它们都是影响科研动机的前因变量,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愿,即内驱因素通过影响科研动机对本科生的科研方法能力产生影响。促进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提升的另一条路径是“外驱因素→中介因素→科研方法能力”,即在科研支持、项目管理、专业课程、科研团队、科研引路人的共同作用下,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动机,进而促进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提升。
四、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以本科生的科研方法能力提升路径为逻辑线索,访谈了15名本科生并对质性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构建核心模型。研究发现,本科生科研动机既受人格特质、结果预期、精神效用、先前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受科研支持、项目管理、专业课程、科研团队、科研引路人等客观因素的调节。内驱因素与外驱因素通过影响中介因素———科研动机对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产生影响。
2.研究启示
(1)强化人才培养职能,树立科研育人理念。教师应树立科研育人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科研育人机制,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培育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训练。
(2)构建科研方法课程群,强化科研方法的教学和训练。高校要强化对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增加科研方法课程的必修学分,针对各学科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设计、操作流程、常用研究工具的使用等开设科研方法课程。要开发校级科研方法课程群,根据学科特征、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开发方法论方式、科研伦理与写作规范、文献研读等课程,形成科研方法课程网络。
(3)深入开展科研项目与科技竞赛,强化对本科生的科研支持。各类科研项目与科技竞赛是本科生接触科研、走进科研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增加开设本科生科研项目及竞赛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要制定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奖励制度,鼓励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此外,还应强化对本科生的科研支持,为本科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技术支持与科研服务。
(4)重视科研团队和科研引路人的作用,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要大力开展高校内部、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重视本科生科研团队的组建,依托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等,积极为本科生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探索“本硕互动”科研模式和科研团队的“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促进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框架,构建本科生科研方法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对于促进本科生人才培养及知识创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小样本深度访谈得出的结论,适用性有限。后续研究可以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模型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弥补质性分析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刘国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导论[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2]王琪.研究生應如何学习研究方法———基于知识分类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4).
[3]冯懿治.科学研究之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4]姜箐.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学位论文中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童星.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基于2005—2014年379篇博士论文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
[6]王仙雅.高校教师国际化科研成果产出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5).
[7]钟春梅,周君佐,咸春龙.项目驱动下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2(03).
[8]廖英.构建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强化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Ability Based on Rooted Theory
Xue Lu, Guo Zimeng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12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the article conducte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1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constructed a core model to expla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ability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actors have an impact on th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by influencing the mo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internal driving factors include personality traits, result expectations, spiritual utility, and previous experience. The external driving factors include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guid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cientificresearch method 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s;grounded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