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刍探

2023-03-06魏晓红考秀坤

成才之路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院校传统

魏晓红 考秀坤

摘要: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文化教育是其中应有之义,要通过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就要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社会大课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地方文化教育。文章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的策略,如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拓展多样实践活动、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5-0009-0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CPYJ14)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饱含着中华儿女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和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责无旁贷地继承这笔财富,并把它发扬光大。新时代,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文化教育是其中应有之义,要通过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学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是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遇到的问题、思路与原则、策略展开探讨。

一、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遇到的问题

1.课程覆盖率较低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新要求的提出,高职院校需要注重人文素质打底、综合素质提升、德技并修,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或专业基础课教育,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有的也只是在个别系或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普及度不高。比如,有的学校只在大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而且课时很少,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2.课程师资力量较弱

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形成,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引进相关行业专家、技术人才,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文化通识教育人才的引进较少,再加上缺少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专业教师,所以传统文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一些高职院校负责教授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要是思政课教师、语文课教师、辅导员等,他们虽然能够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其知识储备、学术背景、实践经验等,与课程的内容结构、建设要求吻合度较低,相关论文、课题等教科研成果也较少,难以支撑课程持续发展。

3.课程地方特色内容较少

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自主开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亲近感、吸引力和实效性,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学术成果也很少。笔者在知网中输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高职院校”,仅仅搜索出两篇文章。对于高职院校来讲,结合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必须做好的功课。这就需要学校向担任地方文化顾问的学者请教学习,或亲自在当地考察,做好调研,挖掘历史名人故事,然后由相关人员执笔编写,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当代文化建设相对接。

4.课程讲授形式单一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讲授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传统文化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合堂上课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照着课件或课本进行理论讲授,上课形式单一,既谈不上有声有色,也没有旁征博引,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难以打动学生。另外,也很少把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没有带学生到校外开展参观学习等游学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原则

1.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

(1)因地制宜,着眼于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门地方课程,其教科书不仅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中华要素,还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如历史、名人、民俗、盛景、文学、建筑、曲艺等地方特色。这就要求课程内容设计既要兼具大历史文化观,又要兼具地域文化视角。就拿济南这座古城来说,二安文化和稼轩文化是济南名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的高职院校便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文化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

(2)“因专施教”,着眼于院校专业设置。高职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适合学生的文化课程。要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规格,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热衷于课上讨论、发表评论,但往往对通识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存在差别,所以教师要“因专施教”,采用不同的理论授课内容和实践内容。比如对于摄像、动画、设计、播音等艺术类专业学生,教师应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到特色文化所在地拍摄视频、制作动画、进行宣讲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让学生在专业作品创作中实现文化浸润。文科生文化素养较高,教师授课时要具有理论深度,把地方特色文化的来龙去脉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讲透。设计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撰写调研报告,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的原则

(1)组织性与实践性。要研发一部教材,首先要做的是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分工科学的团队。教师处在教学一线,最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所以编写什么内容、采取什么形式都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研发教材的团队成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有一定的使命担当、责任意识和职业认知。因此,高职院校要将组建一支强有力的课程开发教师团队作为首要任务,将有志于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教师组成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校企相结合)的队伍,做到分工合理,使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优势和专长。课程开发还要注重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来自实际生活,所以团队成员要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去社区、到基层,外出调查走访,通过调研明确课程开发的思路和重点、专题设置的目标和内容等。这样授课时才能融入自身的感受,做到以情动人,加深學生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目标。

(2)时代性和多样性。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地方课程建设更加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专题等多种形式安排教材的内容体系,与社会发展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贴近生活和现实,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多样性原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多元化的课程内容能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地方课程教材要结合当地经济、历史、文化等进行开发设计。另外,教学方式也要体现多元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评价也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学校要重视红色文化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浸润到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方案,修订课标、教案,理论、实践一体化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高职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能够为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能够为学校特色学科教育提供新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已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办出学校特色,又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统筹规划

课程建设要落脚在课程设计方案上。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课程建设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明确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的教育价值。所有目标的设定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观为引领。传媒院校要将传统文化与“策—采—编—推—运”专业教授和训练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图文、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媒体资源,将体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并进行精心提炼、一体化设计,自然、生动、贴切地融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专业课程设计相关思政主题,通过编排、传播发送、运营运作各链条,创作寓意深刻、寓教于乐的视听、图文等思政主题的专业作品,实现有效传播、共鸣入心,使传统文化教育由传统的扁平单一转为立体多元。

2.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内化于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该结合专业和地域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高质量讲授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就必须做到教学内容板块化,可以设计成地方文化、传媒特色文化及专业相关的文化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的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分别体现地方、学校、专业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处事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道德规范、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等。传媒学院各专业应做到“因专施教”。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可以讲授古典诗词文化的发展,动画专业可以讲授我国古代绘画,理工类专业可以讲授我国传统科技工艺的发展,摄影专业可以讲授我国视听作品的发展,艺术类专业可以讲授传统艺术文化等。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3.拓展多样实践活动———外化于行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更要强调德才兼备。要将文化浸润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通过文化感受职业发展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外化于行就是通过开展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例如,可以参观当地文物遗迹、探访名士故居等。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学生专业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地方文化。在课堂内,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并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于传媒院校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传播者,更要提升文化修养。在以“讲诵演创”为专业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诗韵中国”“传承的力量”等经典诵读、非遗作品创作、传统服饰展演、话剧表演、“正能量精品工程”视听作品摄制等活动。融传媒专业技能和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实践活动,能够助力培养有政治态度、情感厚度、时代热度、技能硬度“四度”的传媒优秀人才。

4.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师资保障

高职院校要以教师为主导开展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根据教学模块安排不同的师资队伍。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科研建设,参加相关培训,以提高授课水平。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协同的教学团队,在教、训、评一体化教育教学中提高育人成效。传媒院校要加强与相关媒体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以共担社会责任、共谋事业发展为协同育人黏合剂,形成德育合力。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好,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媒企力量和资源,共同做好师资建设,创建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5.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改进依据

开展教学评价,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成效。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1)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建立包括学校领导、文化课教师、学生在内的“三位一体”评价主体制度。首先,要重视校院领导评价。校院领导评价的人员一般由主管部门领导、相关专家等组成。校院领导评价可以发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制定相关制度,使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要重视通过授課教师的相互听课评价来发现彼此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让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改进、共同进步。最后,要重视学生评教。学生在评价授课质量方面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等评教形式,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学习情况。2)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并将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到课程教学全过程。要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实现路径、教学内容,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听课、检查教学教案和课件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学校还应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纳入评价体系,督促教师采用适合高职大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达到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技能强化和素养提升相结合。3)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应体现公开、全面、民主、科学的原则,做到灵活多样。首先,要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重点发现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做到传统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依托智慧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进行及时评价。评价主体应根据评价结果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形成评价报告。针对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对教材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四、結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要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学生主体作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培育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以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洋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以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

[2]耿重,沈昀,刘小更.新时代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9).

[3]周霞,耿重.大思政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以农耕文化课程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

[4]曹胜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20(09).

[5]邓旭,黎大水,董雪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J].教育探索,2020(07).

[6]李群,李凯,牛瑞雪.“人文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9(06).

Explor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urs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i Xiaohong, Kao Xiukun

(Shandong Communication & Media College,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strengthening cultural education is one of its due meanings. It is necessary to infiltrate students hearts through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ir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urs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urses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tap the potential of all parties, give play to the main posi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social class,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local cultural education. Taking Shandong communication & media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urs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clarifying the objective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teaching content, expanding diverse practical activities, building a team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ers, an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localcourse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中华院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