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探索
2023-03-06葛玉晶
葛玉晶
摘要: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掘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打好思想基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目前教学实施状况来看,仍存在劳动教育内容挖掘不足、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高校应着力从专题教学系统融入、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构建评价考核体系等路径入手,实现二者深入融合,有效发挥育人合力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高校;意义;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5-0029-04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育人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相融相通性。高校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掘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现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探索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这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还可以促进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教学实效。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路径。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高校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和不断创新形式。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会更多的劳动技能。大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且心智尚处在成长成熟阶段,有时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如果劳动教育只是安排学生参加打扫校园等活动,便容易出现为了学分而劳动等现象,教育效果不佳。而劳动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命在身、责任在肩,既要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也要体会到幸福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正是通过一代代劳动者的接续奋斗,生活才愈来愈美好。“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便是帮助大学生认清所处的时代方位和历史使命,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能够使大学生对如何承担自身责任有更加具象的感受,明晰为国家、民族贡献自身力量的具体路径,激发奋发图强的动力。
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培育学生高尚人格、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劳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主要载体,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品格、体悟生活。因此,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与思政课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教育效果上与思政课是相辅相成的。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让学生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形成以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不断开拓进取,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自身的全方面发展,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3援为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打好思想基础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习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社会、研究现实世界,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与含义,明确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防止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贪图享乐、歧视劳动者、漠视劳动价值等错误观念的侵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为参加具体的劳动实践打下思想基础。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之后,大学生在开展劳动实践时便能明辨是非,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避免出现走错路、走弯路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科技、新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标
1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劳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人们运用技术和使用工具越来越熟练,一些人出现了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倾向。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区分、判断各种有关劳动思想观念的正误,就容易形成错误的劳动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远离错误劳动观念,坚定正确价值取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因材施教,让大学生体会劳动的光荣;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对劳动类型的认知,看是否存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倾向;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对劳动者的态度,看是否存在对不同职业劳动者态度不同的现象;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劳动动机,看是否存在功利化、物质化等倾向。
2.涵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要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就要帮助大学生涵养积极的劳动精神,使大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劳动实践,而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实践,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榜样蕴藏无穷力量,精神激发奋斗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劳动模范的事例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对劳动者产生崇尚之情,自觉向榜样学习,见贤思齐,更好地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而涵养积极前进的力量。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以骄奢淫逸、不劳而获为耻,自觉参加劳动,自觉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
3援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
如果只掌握劳动知识,缺乏必备的劳动能力,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劳动实践。因此,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但要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让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亲身感受劳动环境,进而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兴技术和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体会劳动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潜能,培养其必要的劳动能力,使其做到知行合一,为将来的远航注入动力。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现实困境
1.劳动教育内容挖掘不足
由于课時量的限制,一些教师将更多的教学规划放在课程基本内容上,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挖掘不足,存在浮于表面的问题。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一个面子工程,而是要切切实实发挥育人作用,要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必须在足够了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专题教学设计将二者融会贯通。
2.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足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对教学成效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与思政课相比,他们更重视专业课学习,将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理论及实践仅仅当作完成学分任务,不能与自身学习生活相结合,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体力,获得感不够。且部分大学生在倾听劳动模范事例时,觉得离自身较远,认同度不够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育形式单一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主要采用单一的理论传授方式,侧重于讲解其价值意蕴及理论逻辑,引导学生获得精神层面的感悟。然而,这种单一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论基础及自制力和主动性。一方面,由于知识难懂、教育形式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法进一步提高,育人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是理论传授,学生缺少实践层面,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无法在实践中体悟知识、融会贯通,也就容易知行脱节,二者融合的作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
1.立足主战场,劳动教育系统融入专题教学
教师要紧扣2021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深入发掘其中的劳动元素,在各专题教学中寻找融合点,将所有元素由点及面地串联起来,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使二者能够实现互通。
(1)融入人生观专题教学。“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什么”有正确认知,再通过“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人们在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时,又会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系列社会关系。在理解了人的本质后,再通过开展专题讨论式教学,带领学生探讨人生观的三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如何活得有价值”。教师可以将国之脊梁袁隆平的事例和身残志坚的金财善老人的事例作为导入,提出问题“谁的人生更有价值”,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对生活的重要性,引出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人生的内涵,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
(2)融入中国精神专题教学。“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以问题“中国一直以来保持活力的精神密码是什么”引出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而中国精神的重要力量源泉就是来自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对于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可以引入“最美奋斗者”许振超的事例,启发大家平凡中蕴藏着伟大,哪怕是平凡的岗位,只要努力奋斗、开拓创新,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和幸福的人生,引导大学生从劳动模范身上汲取力量,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
(3)融入价值观专题教学。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交融的形势下,国家、社会和个人迫切需要一套能够定向导航、凝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能够让大学生掌握判断美丑是非、明辨思潮涌动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劳动模范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体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找到精神追求的方向盘和主心骨,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并为之努力奋进。
(4)融入道德观专题教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既然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首先要探讨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促进了道德主体———人的产生,道德内容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丰富。通过对劳动起源的学习,大学生能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于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时,涉及的职业道德部分和劳动教育密切相关。通过对“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问题的探讨,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好高骛远,不瞻前顾后,而是脚踏实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5)融入法治观专题教学。“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大学生学会尊法守法用法,明确劳动既是人们的权利,也是人们应尽的义务。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教授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通过探讨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长等真实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劳动权不可剥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承担自己的劳动义务。教师要通过专题式教学设计,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串联起来,有逻辑、有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有骨架,使育人效果更加凸显。
2.開拓新阵地,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
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还要注重隐性融入,即从教法入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关于劳动教育的视频、文字资源及相关劳动教育的报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导学生谈感悟、写心得,实时交流对劳动的认知。高校可以立足本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让学生切实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开展劳动模范进课堂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听取劳动模范讲述自身事例和感悟。另外,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百分之二十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分组以“劳动”为主题完成实践作业,即让学生以主题演讲、视频拍摄、小品演示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对劳动的感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体悟劳动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悟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用好指挥棒,构建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通过评价教育成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考核的主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部分纳入考核体系,让教师、课代表、小组组长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进而激励和监督学生,加强物质性和荣誉性奖励,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实践成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对大学生、国家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正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遇到的问题,通过专题教学系统融入、多种实践活动开展、评价考核体系构建等多种途径,更加有效地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古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审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21(03).
[2]王中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高教探索,2022(03).
[3]徐曼,张治夏.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03).
[4]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2(02).
[5]施桂红,冯江英.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4).
[6]侯德丽,白云峰.劳动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6).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 Yujing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fully exploi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therein,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arxist labor outlook, laying a goo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ntent, insufficient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ingle education 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matic teach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and other paths to achiev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gnificance; rout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