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噻虫嗪种衣剂对玉米苗期两种粘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2023-03-06段云董嘉欣苗进陈琦巩中军卢春光武予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氏噻虫嗪粘虫

段云董嘉欣苗进陈琦巩中军卢春光武予清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2.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3.河南云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以幼虫取食为害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和牧草,具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和突发性,长期以来一直是粮食作物上的重要害虫[1,2]。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影响较大的粘虫主要为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1-3]。2020年我国将这两种粘虫列为一类农作物害虫名录。

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为近缘种,两者形态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在田间也常混合发生[4-6]。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两种粘虫在我国中北部地区的发生危害均出现新的特点,东方粘虫主要由1代为害小麦逐渐转向2代、3代为害玉米和谷子等[7,8];劳氏粘虫由玉米上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9]。玉米在幼苗早期抗虫能力较差,被害后生长滞缓,甚至出现死苗[10]。因此,幼苗期是防控玉米粘虫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但由于玉米幼苗早期叶片数量少,叶面积小,人工喷雾防治粘虫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药剂浪费,而植保无人机施药时药剂又无法到达心叶,直接影响防治效果[11]。因此,选用叶面喷雾以外的其他施药方式来防治玉米苗期粘虫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种子包衣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以推广应用[12]。玉米种子包衣对种子发芽、苗期健壮生长、减轻病虫危害、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等大有益处[13-15]。噻虫嗪为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同时具有内吸传导性好、土壤中稳定性好、持效期长、安全性高和杀虫谱广等特点[16]。近几年来,噻虫嗪配比杀菌剂的种衣剂产品在生产上被广泛使用,对提高玉米出苗率、促进幼苗生长和病虫害防治等均起到重要作用[17]。目前生产上已推广使用噻虫嗪种衣剂防控玉米地下害虫、蚜虫和飞虱等多种害虫[18,19],但在鳞翅目害虫上的应用还相对较少[19,20]。同时,该种药剂对玉米苗期粘虫的防控效果如何,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室内胃毒法测定了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对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幼虫的毒力,旨在为我国玉米安全生产中粘虫的防控及种衣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植物: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养虫室种植。

供试虫源:东方粘虫于2021年5月采自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麦田,劳氏粘虫成虫于2021年5月采自河南原阳测报灯下。饲养条件为:温度(24±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3 h/11 h。幼虫用新鲜的玉米苗饲养,成虫用10%蜂蜜水补充营养。

供试药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浓度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 取大小一致、发育正常的玉米种子100 g,用35%噻虫嗪SC进行包衣处理,药剂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28、0.56、1.12、1.68、2.24 g/kg。药液中加入3.5~4.0mL水稀释后,倒入种子中并充分混匀,至药液均匀涂布到每粒种子表面。之后将种子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取5粒均匀播种在花盆中(直径17 cm,高8.3 cm),种子间距约5 cm,每处理重复10次,以清水处理的种子为对照。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并计算出苗率。

1.2.2 经噻虫嗪SC处理后不同苗龄玉米对粘虫的毒力测定 待上述包衣玉米出苗1周、2周和3周时,分别挑取发育一致的2龄中期两种粘虫各15头,放于圆形饲料盒中(直径7.5 cm,高4.5 cm)。试验前盒中垫一层滤纸,剪取一片玉米叶(长×宽=7 cm×1 cm)放入其中,接上饥饿6 h的幼虫,每处理重复3次,以清水处理的玉米叶片饲喂幼虫为对照。接虫后1周内每天观察记录幼虫存活数、取食玉米叶片及发育情况。以毛笔尖轻触虫体不动为死亡。根据取食情况及时添加叶片。

1.2.3 噻虫嗪SC对不同龄期粘虫幼虫的毒力测定 以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28、0.56、1.12、1.68、2.24 g/kg的35%噻虫嗪SC种子包衣的玉米叶片饲喂不同龄期的两种粘虫幼虫。待玉米出苗2周时,在圆形饲料盒中放入玉米叶片,并接入饥饿6 h的1~3龄中期粘虫幼虫各15头,每处理重复3次,以清水处理的玉米叶片饲喂幼虫为对照。接虫后每天观察记录幼虫的存活数、取食玉米叶片及发育情况,并根据取食情况及时添加叶片至调查结束。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经Microsoft Excel整理后,使用SPSS 20.0软件对不同药剂浓度处理的校正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玉米种子经不同有效成分质量浓度的35%噻虫嗪SC包衣处理后,各处理组出苗时间一致,均为5 d,出苗率均在90%以上。不同浓度噻虫嗪种衣剂拌种对玉米的出苗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从玉米幼苗的长势来看,各处理间的整齐度无明显差异,幼苗叶色及生长情况均正常。

2.2 经噻虫嗪SC处理后不同苗龄玉米对粘虫的毒力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0.14~2.24 g/kg之间,在玉米出苗3周内对两种粘虫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其中东方粘虫的校正死亡率在6.90%~100.00%,劳氏粘虫的校正死亡率在4.60%~80.97%,并且随着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越显著。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0.56 g/kg时,在玉米出苗3周并取食第4 d,东方粘虫的校正死亡率在50.00%以上,而劳氏粘虫的校正死亡率仅为17.50%。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1.12 g/kg时,在玉米出苗2周并取食第4 d,东方粘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2.83%,劳氏粘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7.13%。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2.24 g/kg时,在玉米出苗2周并取食第4 d,东方粘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7.50%,劳氏粘虫的校正死亡率达80.97%。可以看出,在玉米出苗2周时噻虫嗪SC对两种粘虫的毒力较大。

表1 不同浓度35%噻虫嗪SC拌种对东方粘虫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

表2 不同浓度35%噻虫嗪SC拌种对劳氏粘虫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

2.3 噻虫嗪SC对不同龄期粘虫幼虫的毒力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0.14~2.24 g/kg,玉米出苗2周时对两种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均存在差异。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0.14~0.56 g/kg之间,取食4 d对东方粘虫的毒力为1龄>2龄>3龄;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大于1.12 g/kg,取食4 d对东方粘虫不同龄期的毒力为2龄>1龄>3龄。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0.14~2.24 g/kg之间,取食4 d对劳氏粘虫的毒力均为1龄>2龄>3龄。

表3 不同浓度35%噻虫嗪SC拌种对东方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

表4 不同浓度35%噻虫嗪SC拌种对劳氏粘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

3 讨论与结论

当前,化学防治依然是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发展,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已成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实现丰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技术。采用种衣剂处理玉米种子是当前防控玉米病虫害中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方法之一,具有针对性强、低毒高效、安全、经济和持效期长等特点[15]。但是种衣剂因靶标对象、药剂成分不同而多种多样。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化和作物品种布局等的影响,我国中北部地区粘虫对玉米苗期的危害逐渐加重,并成为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7,8]。因此,因地制宜地筛选适合防治玉米苗期粘虫的种衣剂对控制其危害和保障玉米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噻虫嗪作为目前生产量最大和应用最广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之一[21],已被广泛用于防治玉米害虫,但对于玉米粘虫来说,目前尚无关于噻虫嗪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粘虫效果的报道和相关产品应用。

本研究采用35%噻虫嗪SC拌种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并利用胃毒法评价了其对玉米苗期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35%噻虫嗪SC拌种对玉米种子的出苗和苗期长势没有明显影响;玉米出苗3周时,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0.28 g/kg及以下,对两种粘虫2龄和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均较低,校正死亡率均在30.00%以下,且存活下来的幼虫取食量和发育速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在玉米出苗2周时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1.12~2.24 g/kg之间,对两种粘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效果,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1.12 g/kg时对东方粘虫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达92.00%以上,对劳氏粘虫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达50.00%以上,并且存活幼虫的取食量均下降,发育迟缓。但是,随着玉米苗期延长和粘虫虫龄增大,噻虫嗪的毒力呈下降趋势。

噻虫嗪种衣剂对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的毒力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与两种粘虫对噻虫嗪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有关;二是可能与两种粘虫所属地理种群不同有关;三是与两种粘虫的迁飞特性不同有关。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未发表),与东方粘虫相比,在我国中北部地区(如原阳地区)劳氏粘虫种群中迁飞个体所占比例较低(低于30.00%),可能更易产生抗药性;而东方粘虫种群中迁飞个体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种群间交流明显,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可能相对较慢。

本研究仅利用胃毒法评价了噻虫嗪对两种玉米粘虫的室内毒力,尚未进行相关的田间试验验证。因此,今后还需在田间评价噻虫嗪种衣剂对两种粘虫幼虫的实际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噻虫嗪种衣剂对不同种群粘虫防治效果的评价,为生产上利用该产品防治玉米粘虫提供有力证据。

猜你喜欢

劳氏噻虫嗪粘虫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中远海运获2019年《劳氏日报》大奖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