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得如张九龄
2023-03-06程应峰
◎ 程应峰
唐代名相张九龄去世后,在有人推荐宰相人选时,唐玄宗都要问一声:“风度得如九龄否?”为什么有这样一问?因为在唐玄宗心中,张九龄风度优雅,举止得体,而且直言敢谏。可以说,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难得的贤相。他无论在位不在位,都忠耿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为时人崇敬、仰慕。他识才辨人,启用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王维、杜甫写有颂赞他的诗篇。张九龄为诗,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望深远,对扫除初唐时期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十三岁那年,以书信干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过信后大加赞赏,说:“此子必能致远。”这一声赞誉,对少年张九龄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张九龄二十四岁时,也就是公元702 年,进士及第。翌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时,偶然间读到张九龄的文章,不由就赞叹起来,说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的文人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欣赏之心,让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有如沐浴在温暖的生命阳光中。
又过了四年,二十九岁的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翌年夏天,奉使岭南,就便省亲。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张九龄萌生了归乡之念。恰逢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后,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改任左拾遗。
张九龄在唐玄宗即位的第二年,上书宰相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然而,张九龄在任左拾遗后,终因与姚崇政见不同而有了嫌隙。起因于他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又过了三年,716 年秋,三十八岁的张九龄“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
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并未闲居,他心心念念要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必经此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而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顺理成章得到了朝廷批准。于是,张九龄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亲临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十七米,路两旁遍植松树的古道很快修通。张九龄随之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张九龄居岭南期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717 年夏秋之间,他在广州写下了《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抒发了居家自适的心境。
718 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王司马深情相送,一直送到大庾岭上。抵京后,被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其才学能力渐为众人所知。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随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升迁司勋员外郎。
721 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心中早有张九龄,对他寄以厚望,夸张九龄是“后出词人之冠也”。因张说的赏识,张九龄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但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本着公允原则,极有见地和预见性地加以劝说。
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之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也没放在心上。
因为这两件事,没过多久,张说被宇文融等弹劾,罢去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因亲附张说,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授洪州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下了《在郡怀秋》:“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不久,张九龄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729 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翌年,张说病逝前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这时的张九龄已转任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
731 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一百一十四篇,升任为中书侍郎。翌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张九龄时已五十五岁,屡乞归养。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张九皋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成为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
733 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任宰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被捉拿进京,按照朝廷典章处以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事后,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735 年,李林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作为皇室宗亲,李林甫不学无术,还因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产生妒忌之心。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一再劝阻。如此一来,惹得皇上极不高兴。李林甫私下对玄宗说:“只要有才干,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便以结党为由,罢去张九龄、裴耀卿的宰相之职,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张九龄罢相后不久,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玄宗令人将周子谅在朝堂上杖杀,并坐“举非其人”,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他赴任后的一个月夜,立于窗前,听着远处传来的阵阵涛声,写下了千古名篇《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739 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作《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着意告诫世人,要活出自身的高贵,不要在意虚妄的名声。翌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疾而逝,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不久,被张九龄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掀起了“安史之乱”,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归有光评价张九龄说:“万钧之重不为慑,雷霆之威不为怵。谔谔乎无所隐也,蹇蹇乎无所避也,侃侃乎无所挠也,亹亹乎必致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