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如何识人任才的
2023-03-06王厚明
◎ 王厚明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康熙称之为“济时良相”,毛泽东也评价他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而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国情怀范仲淹,非常注重为社稷选拔人才,一句“推毂天下士,百年用其余”就是历史上对他选贤任能的最好注脚。
育材造士,为国之本。针对国家内外并不安宁的情况,范仲淹善于识人用人,大力培养选拔栋梁之才。狄青擅长骑马射箭,作战经常亲为先锋,担任延州指挥使时曾经经历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八次被流箭射中。经略判官尹洙将狄青推荐给范仲淹说:“这是良将之才。”范仲淹认为狄青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拿出《左传》送给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勉励狄青要学古知今、了解历史,不能当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从此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后以武官任枢密使,多次担当治乱平叛的重任,成为“发于卒伍”的一代名将,深为宋神宗器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范仲淹不仅有着识才辨人的独到眼光,还有着知人善任的伯乐情怀。他因人而用、用得其所,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让朝中才俊发挥出最大潜能。《宋史》记述了范仲淹慧眼识张载的轶事。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论武,二十一岁时满怀一腔热血,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范仲淹与张载交谈后“知其远器”潜力无限,如果去当将领实在屈才,于是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张载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成为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且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他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还将女儿嫁给他。宋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当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此后成为一代名相。
范仲淹有识人之术,更有容人之量。宋人俞文豹《清夜录》载: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唯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而范仲淹选人用人上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节。对有气节才智的人,决不会拘泥于琐细的小事,如孙沔、滕甫等人都一向受到他的尊重。他所选用的幕宾僚佐,都是一些被贬官而尚未复职的人员。有人觉得奇怪,范仲淹解释道:“有才能而没有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不幸受过处罚的可用之才,如不找机会起用他们,就要变成废人了。”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尽管范仲淹选用人才宽宏大量,但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朱熹所著《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参政范文正公”中记载: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韩琦、富弼等推行新政,担心地方各路监司不能切实监督实施,所以先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撤换。范仲淹亲自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了他们的职务,换上能干的官员。枢密副使富弼于心不忍,说:“您这一笔下去很轻松,可是会使他们一家人痛哭的!”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范仲淹深知贪官污吏的危害,在他看来,一家人的哭,比起不称职官员去祸害千家万户让一路人哭,又算得了什么呢?
范仲淹知人善任、因才施用,任人唯贤、严爱相济,对于新时代选人用人是一种有益的历史借鉴。只有从事业需要出发,在更高更宽的视野去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具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才能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伟大奋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