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种植管理技术

2023-03-06沁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杨艳会

河南农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切刀切块薯块

沁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杨艳会

沁阳市王召乡农业服务中心 孙雪花

沁阳市王曲乡人民政府 程艳平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科学的种植及管理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马铃薯种植管理的关键点进行探讨。

一、种薯的选择

精选高品质的种薯是马铃薯正常健康生长的前提。种植户应选择长势好、形状整齐的脱毒种薯,要剔除伤、病、烂等不良症状的种薯,保证种薯的整体质量。

二、播种前种薯的处理

(一)种薯的储藏

最适宜种薯储藏的温度为1~4℃,应将种薯摊晾开,并定时前往储藏地查看,及时挑出腐烂的种薯,防止腐烂范围扩大。

(二)种薯播种前的切块处理

马铃薯播种前要先暖种,再切块。具体方法:种植户在播种前30 d,先将种薯放到室内,温度控制在12~15℃,或者将种薯放在阳畦处5~7 d。

(三)种薯切块的大小及方法

单个薯块质量要保持在50 g 以内。种植户对单个质量在50~100 g 的种薯,纵向一切为二;对单个质量大于100 g 的种薯,将含芽眼的部分切成立体小三角形薯块即可,切好的薯块上要保证有2 个以上的芽眼。

(四)种薯切块时间

为防止种薯切块后腐烂,种植户一定要在种薯催芽后播种前2~3 d 进行切块处理。

(五)切刀处理

种植户在进行种薯切块之前要将切刀浸泡在高锰酸钾水溶液里5 min 以上进行消毒,切块时如发现种薯有腐烂、病斑等不良状况时应将切刀再次浸入消毒液中进行消毒。

(六)薯块切口愈合方法

切好的薯块要进行药剂拌种。种植户在种薯切块后30 min 以内,用70%甲基托布津2 kg 加霜脲·锰锌1 kg均匀拌入滑石粉50 kg 制成混合粉剂,每1 kg 混合药剂拌25 kg 薯块。拌好药粉的薯块进行装袋,码成井字状,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2~3 d 后待其表面干燥再进行播种。

三、播种

马铃薯播种时间应选在立春以后,温度逐渐变暖时进行。马铃薯种植地块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朝阳坡起垄栽培进行播种,每667 m2地种植4500 株左右,单行种植垄高15~20 cm,行距65 cm,株距22~27 cm;双行种植垄宽60 cm,垄高15~20 cm,大行距60~70 cm,小行距30~40 cm,株距29~32 cm。

四、田间管理

春季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遵循“前促后控”的原则,技术管理措施应实现“早中耕,早浇水,早追肥”,以此促进幼苗茁壮生长。为防止马铃薯后期茎叶早衰或徒长影响最终产量,种植户可以在马铃薯开花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并结合土壤墒情、天气等情况进行酌情施肥,浇水一定要小水多浇。特别要注意,马铃薯播种后未出苗前不应浇水,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即可;如果土壤水分低于最大持水量的40%,则需要适当浇水。

现蕾至开花期,马铃薯茎叶开始快速生长,薯块开始形成、膨大,对水的需求量增加。前期田间应保持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后期田间水分要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适当控制茎叶生长,以便适时进入块茎增长期。为使叶面积扩展进程加快,块茎数增多,种植户在幼苗期结束和进入块茎形成期时要浇1 次水。

马铃薯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阶段,也就进入了块茎增长阶段,此时块茎迅速膨大。此阶段植株对水的需求量增大,浇水可增加马铃薯最终产量。为减少块茎的生长阻力,此阶段土壤不仅要透气疏松,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要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2%左右。种植户在此时一定要对马铃薯均匀地供给水分,否则会产生畸形薯,影响美观和品质。

马铃薯对水的需求量在进入成熟期后开始变小,这个阶段田间保持最大持水量的62%左右即可。为防止田间烂薯,种植户在收获前15 天内要停止浇水,这样也有利于马铃薯的储藏。

五、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经常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蛴螬、地老虎、潜叶蝇、蚜虫等。在河南省,以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最为严重,防治不当,会导致全田染病,严重时可导致颗粒无收。防治晚疫病选用已脱毒的无病健康种薯进行种植;铲除病薯,带出田间,保护未发病区域;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也可通过相关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杀毒矾、抑快净、氟啶胺等。

六、马铃薯的收获

夏季收获马铃薯时,种植户应在9—10 时前进行挖刨,在地里用马铃薯秧将其盖住,防止晒伤,下午4 时后即可将其运回,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储存。

猜你喜欢

切刀切块薯块
比萨切块
卷烟机水松纸切刀调校方法
内框纸U型切刀装置对提高烟包小盒质量改进与运用
费乌瑞它切块与整薯播栽的性状和产量
西兰花切块去芯机构设计与试验
水下切粒机切刀更换与端面跳动精确测量方法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南北差异大到你想象不到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