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华先生教育思想的中国品格 ①

2023-03-06孙彩平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育学德育特色

孙彩平

2022年11月27日凌晨,班华先生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噩耗来得如此突然,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我们刚刚与江苏省教育报刊总社完成先生“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史项目”的录制,先生慈祥的笑容历历在目,先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中国教育和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的讲述言犹在耳,我们一起录制的影音资料编辑和图片档案整理还有待先生最后审定,我们还要再约时间跟先生一起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先生离开的消息让这些温暖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回忆。

2019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先生的《生命自觉——我希望具有的教育信念》,其中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的班级教育学”。中国教育思想建设贯穿先生的学术生涯,构成先生思想的中国品格。篇篇文章、声声叮嘱、帧帧画面背后涌动着先生生命成长形成的对党的执着与赤诚、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坚定立场和对建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自觉信念。

一、对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对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构成先生教育思想中国品格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建立在他童年时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后通过理论学习升华为坚不可摧的信念。

童年时先生家境贫寒,借住在村里的王家公屋里。当时正是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部队在先生的小村庄(安徽巢县大路头村)周围活动,一些战士和先生一家一起住在公屋里。新四军对老百姓好,在紧张的战备任务(先生印象最深的是熬用来做手榴弹的硝)间隙,还经常帮先生一家做些事,陪小孩子们一起玩,小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大哥哥们。新四军还在当地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带领当地人到山上开荒种地,虽然山上没水,只能种棉花、小麦、烟叶等,但这对当地人的生活改善帮助很大;二是办冬学,下午或晚上把村上老百姓组织起来识字,教唱革命歌曲和反映军民关系的歌曲。先生对其中一首歌曲的旋律一直有着清晰的记忆:“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河里的鱼儿要用水来养,老百姓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新四军在先生的家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因为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这些事情让大家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了农民着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些歌曲当时流传广泛,小孩子都会唱。这些让先生对党有了最早的认识。

先生的父亲当时也为共产党做过一些事,比如埋地雷、埋竹签等,也给先生讲过关于党的一些事情。这自然也对先生产生着影响。但当时先生年龄很小,不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不是党员,与党组织是什么关系。先生上学后,随着不断地学习,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1950年就入了团。在当时的先生看来,团是共产党的助手,以后想入党所以要积极入团。同时也受当时电影的影响,觉得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很光荣。先生说他那时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拜歌星、影星一样,当时他很崇拜共产党员。1954年先生在第一次提交入党申请时,出于对党的真诚,把自己父亲的事情向组织做了汇报,但由于他说不清楚父亲与党的真正关系,导致他的入党申请一再被调查。所以虽然先生在后面一系列活动中一向表现积极,并一直坚持提交入党申请,但直到1978年,先生才真正成为共产党员。

24年间,先生一直保持着对党的执着追求,从未动摇,也从无怨言。即使在特殊时期,先生因被怀疑是某个反革命集团(事后证明这个集团是子虚乌有)的成员而被关押了一年半时间,先生也并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而且在被关押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这些著作让先生坚信党是为工农、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党的纲领是正确的,他对党的朴素的热爱由此升华为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成为先生对党的热爱之情的保鲜剂,使他一生都保持着对党的赤诚之心。在这种信念支持下,他认为自己的不公正遭遇是一些人犯了错误,做得不好,背叛了党的宗旨。面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锦标主义、教育腐败等,他会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他从来认为这都是某些人的问题,是某些人的错误理解和做法,不是党的问题。

二、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生在学生时代就非常重视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并且一直在自己的专业思考中自觉地加以运用。这种理论自觉,也包含在先生对生命自觉的教育信念之中。

根据先生的回忆,他在中师读书时就用零花钱买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出一卷就买一卷。在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时出了第四卷,就即时把第四卷买来,后来见到第五卷出来,也立刻买来。因此,对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先生是通读的。这些书籍的学习为先生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帮助他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课程。如在学习《中国革命史》时,他就能够自觉用毛泽东关于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内容进行分析,因而在同学中被公认为理论水平比较高。

后来在被关押的一年半时间里,他认真阅读了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当时先生手里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有《哥达纲领批判》和精装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他都认真地从头到尾阅读、做笔记。除此之外,先生还阅读了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艾思奇的哲学著作,南大校长孙叔平编写的哲学教科书。这种对经典哲学原著的扩展式学习更加坚定了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并深刻影响了他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并成为先生教育思想的根本性立场和方法论。

先生重视生命自觉,强调生命的自主成长,他将这一重要教育信念归结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2011年,先生受邀给《中小学德育》(《小学德育》改版)题词,写的是“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在他看来,德育生态是大环境,但道德生命要自己成长,别人代替不了。同样的客观环境,为什么生长得不一样?每个人走到生命的哪一步,是自己创造的,是自我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不是某个人的,尽管个人的作用有时也很大。先生认为,国际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鲜明表达。同时,他认为这与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相一致。依据矛盾论的内因外因关系,事物发展靠自己,靠内部矛盾。

先生一直关心和关注农村教育和德育问题,也与他理解的党的方针密切相关。先生坚信,中国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党,是为贫苦人民谋幸福的。因而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先生将农村教育与德育问题列为中国特色教育学、德育学要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在这一思路上得出的。1996年,先生发表《对建设我国现代教育学的几点想法》,在论述中国教育的重要问题时特别提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高,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1];2009年,在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先生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德育学科》专题报告,通过国内德育原理教材建设情况分析,向德育研究领域提出“提高理论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德育学科”的号召,并把农村德育问题列为中国特色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2]他也非常关心农村班主任队伍的成长,为此他曾专门写了一个详细的研究提纲给班主任研究中心高谦民老师,包括关注农村班主任的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农村学生家长的特点、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农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情况等。

三、积极建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

先生一向重视中国问题研究,如上文提到的农村问题的研究。此外,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关注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在21世纪后又转向建设中国特色的德育学和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为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整个八十年代在文化与思想领域引入了大量西方理论与观念。这当然极大开拓了大家的思路与视野,但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着“对来自国外的教育学的思潮、理论和科学成果,不作具体分析的简单移植,一种新的全盘西化的现象也还存在”的问题。对此,鲁洁先生于1993年发表《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阐述了教育学建设中的中国化问题,同年,古人伏老师出版的《德育学教程》第一章绪论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学”问题。班华先生对此非常赞赏,之后发表《对建设我国现代化教育学的几点想法》,其中,将“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作为中国教育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教育学的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其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他将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没有受教育的人口众多、民族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列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认同,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建设要反映中国现代建设的需要,反映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继续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

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问题上,先生的立场非常明确。他认为吸纳国际新东西与发扬我们传统的东西,两者要融合在一起。不是说要本土化,就拒绝外国的东西。要注重学习国外的心理学理论,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要弄清楚,要把我们国家好的东西发扬出来,把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好。

之后先生开始专心于德育领域的研究,担任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工作。在2009年学术年会上,先生对新中国的德育学教材建设做了详细梳理,特别提到在新中国第一本《德育原理》教材编写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先生对编写组寄予“编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德育原理”的希望,认为在中国三十年德育教材建设中,“不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程度如何,德育理论界所有学者们编写教材、理论研究,实际上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3]在详细而客观评析的基础上,他提出要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德育学科的两个特点,体现现代性,更要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民族国家、农业大国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几个中国特有的问题。

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也贯穿先生开创心育论研究的始终。1991年,先生发表《心育刍议》一文,将心育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提出来。但先生对心育问题的关注,并不是仅仅将此作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着眼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他说,“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十年之后的2001年,先生发表《心育再议》一文,将自己的心育思想总结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之道”,进一步明确了他的学术理想。这在21世纪前后学术界崇尚西方话语的背景中显得不太合时宜,但先生坚定地认为,“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如今看来,此思虑不可谓不深远。

在先生看来,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现实,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教育体系,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中的心育,在目标、方式和途径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移植其他国家的理论、做法是不适宜中国的文化土壤的,他坚定地认为,“只有适合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才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是满怀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怀之情,先生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方向:1.以为我所用的方式学习和借鉴西方;2.认真研究本土的心理教育思想;3.总结研究中国的教育实践。[5]先生不止一次谈到,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其一,班级心理是以班级为主要学校生活形式的中国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尽管班级这一教育现象并不始发于中国,但中国因为学生人数众多,目前仍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因而班级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校生活单位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心理是班级文化和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二是中国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农村学生目前依然在中国受教育者群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学生面临诸多新的困难,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乡村中学寄宿生的心理问题等。其三是民族心理问题。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而如何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在民族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使各民族儿童在具有民族文化自尊自信的同时,自觉自愿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个涉及民族团结和国家文化心理建设的重大问题。

先生以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谱写了绚丽的学术人生,其倡导生命自觉、理论自觉的学术思想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继续前进。

猜你喜欢

教育学德育特色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中国德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中医的特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