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中缘》的结局中体会李渔“大团圆”艺术的魅力

2023-03-06刘付文长春理工大学长春13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团圆才子佳人李渔

⊙刘付文[长春理工大学,长春 130000]

早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①,为我国的戏剧文学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我国传统戏剧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意中缘》是李渔戏曲的代表,主要讲述了董其昌、陈继儒、杨云友和林天素四人的婚恋故事。王国维把古典戏曲的构造方式概括为:“始于悲者终须欢,始于欢者终须合,始于困者终须享。”②《意中缘》的创作便是遵循于此,它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李渔对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度总结,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一、李渔《意中缘》创作内容的意趣

李渔对于风情喜剧的创作大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态度,而他也曾直言称其戏曲创作是“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③。正是他的这种创作观,使他的作品在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压抑环境中大放异彩。

《意中缘》内容的团圆之趣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的:一是在故事情节上,运用寓教于乐的喜剧智慧完善作品;二是在才子佳人的婚恋观上,使作品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戏剧美学。

(一)寓教于乐的喜剧智慧

喜剧,是一种戏曲的表现方式,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刘秀玉在《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贝克特戏剧艺术论》中明确提出了“喜剧智慧”④这一概念,它作用于《意中缘》,形成了寓教于乐的喜剧智慧。《意中缘》寓教于乐的喜剧智慧则体现在它故事进展的戏剧化冲突和情节设计上。第三出《毒饵》讲述了杨家债主上门索债的故事,幽默体现在债主和杨父以斯文为中心的狡辩谩骂,斯文的反复提及反映出儒释道合流后文章教化作用的加强。

李渔的反讽艺术在此处运用得相当精彩,一方面喜剧的冲突满足了剧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情节的发展完成了丑角的设定和“斯文”的塑造,《意中缘》在这样的内容框架下呈现出寓教于乐的智慧来。

(二)才子佳人的婚恋观念

古往今来,无论是戏曲还是小说创作,作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既定模式,李渔的既定方式就是——佳人才子的婚恋观念。他在第二十八出《诳姻》中借用剧中人物说明了这种婚恋观念: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四个字再分不开。是个佳人一定该配才子,是个才子一定该配佳人。若还配错了,就是千古恨事!⑤

才子佳人婚恋观念和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背景一样,是一种完整故事并使之兼具演绎效果的方法。第二出《大意》主角们的画店偶遇、后来的古董店偶遇让他们结局的圆满自然显示出佳偶天成的意味来。

《意中缘》这部戏曲虽有才子佳人的框架,但它又有别于其他《笠翁十部曲》中才子佳人“大团圆”式的形式。后人考证,李渔的《意中缘》是真实的故事加以改编而成的剧作,是李渔对现实中故事结局缺憾的弥补,他的巧思使作品团圆的结局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彰显出清朝至情至性人文意识的觉醒。

二、李渔《意中缘》艺术形式的特色

“填词造曲”一直被文人视作末流文学,李渔却不以为然,他在《闲情偶寄》中通过分析历代文学样式,认为“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⑥。

李渔在戏剧表达上尚奇且不为他人看法所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个性,所以他的作品体现出别开生面的特点。《意中缘》中李渔通过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使故事环环相扣,环环相生。

(一)双线并行的结构技巧

“意中缘”就是心中想要的缘分,意向之缘。剧中交代两对有情人早在未见对方之时,就被对方才华所服,在有人做媒后,当即应允。剧情从这一点开始分为了双线并行的结构,其情节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第一条线索写林天素和陈继儒准备结婚后发生的种种遭遇,第二条线索写杨云友被两次骗婚的种种经历。大致过程遵循:才子佳人以诗词为媒介——相识相知相恋——经离别等挫折——才子入仕——大团圆这样的路线展开。

第二条主线又穿插着一些支线人物故事的衬托。其一 ——丫鬟妙香,妙香在与恶和尚司空的斗争中,坚强又勇敢,她和杨云友联手,将司空和尚投进江中。其二——黄天监,黄天监是司空和尚找来假扮董其昌的,在被杨云友识破之后,还被司空和尚骗着签下了卖身契。后来和杨云友联手在司空和尚醉酒后,投他入江,是一个形象饱满的配角。其三——杨父,杨父的寻女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寻女儿不得,后发现女儿被人骗婚,懊恼担心不已,与后面主角错过相勾连。其四——江淮一,董其昌离杭后拜托他找寻杨云友,他寻到后,怕再生差池,遂拜托林天素扮男装替董其昌和杨云友成亲。林天素婚后告知了杨云友实情,杨云友在惊讶、生气之余,理解了陈继儒和林天素的好意。后来董其昌归杭,二人喜结连理,终得大团圆结局。

双线并行之中夹杂着主线与支线,主线又分出若干细枝末节,这种结构,不但让人觉得新奇生趣,而且让观众的情绪随着情节起伏,体现作者创作趣味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团圆结局的心理诉求。

(二)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李渔在《词采论》中将“本色”思想具体化为个人理论观点,他认为“词曲之作,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⑦。《意中缘》中杨父被债主追着要钱之时,李渔用了很多诙谐有趣的俗语,债主这样说躲避不出门的杨父:“乌龟传授的法儿高,钻在壳中寻不见。”⑧债主在气极之后更是要杨父:“开门接客龟伸颈。”⑨

文中也不乏诗意蕴藉的雅言,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剧中对女扮男装的林天素描写得更为诗意,在林天素换了男装之后,她开口唱道:“角巾儿深潜鬓龙,皂靴儿稳栖鞋凤。”⑩唱词虽简单,却字字对仗、押韵。“深潜”与“稳栖”“鬓龙”与“鞋凤”,字字珠玑,彰显中华诗意,且不乏通俗之趣。

李渔对“本色”的独特理解,即用朴实简单又真切准确的文字形象又感动人心地还原表演的本质。雅俗共赏的语言,明媚生趣,又便于人们的理解,所以《意中缘》才能广泛流传,大受人们的喜爱。

语言朴素自然,本色当行,却又能同时兼顾人物特点和剧情发展,这实在是李渔值得称赞的亮点。语言紧扣情节,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饱满服务,正是因为雅俗共赏的语言,《意中缘》的大团圆结局才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三、李渔《意中缘》团圆结局的意义

李渔《闲情偶寄》云:“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⑪由此可见,李渔对大团圆的结局是赞同的,他认为故事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也是他创作《意中缘》的初衷。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把《莺莺传》的悲剧结局改为喜剧结局;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负心汉蔡二郎的结局被改为二女共侍一夫的团圆结局。如此可见,追求团圆结局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精神诉求。

(一)圆满故事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典戏曲大都强调圆满,大团圆的概念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思潮,另一方面是戏曲创作的思维定式。

在社会思潮方面,文学的表现加深了才子佳人戏曲的意旨,归根缘由,主要是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阳明心学以及程朱理学对人们身心的禁锢。文学文化空前繁荣,人文意识的觉醒使剧坛上也掀起提倡至情至性、个性解放的高潮。除了彰显至情至性、个性解放精神,大团圆结局也成为才子佳人戏曲创作的思维定式。从中国古典戏曲的传统来看,人们似乎对大团圆式的欢喜结局情有独钟,剧中才子佳人最后都会喜结连理,获得大团圆,坏人则都会得到惩治,匡扶人间大义之举都会被肯定。

才子佳人剧的大团圆文化传统最早体现在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中。《玉娇梨》讲述了贫穷书生苏友白和貌美多才的白红玉、卢梦梨喜结连理、团圆美满的故事。还有清初时期的小说《平山冷燕》,也是佳人才子喜得圆满结局的故事。最典型的要数《西厢记》,讲述的也是勇敢多才的张生和聪颖有才的莺莺喜结连理,获得“大团圆”的婚恋故事。

《意中缘》中才子佳人的圆满结局,也是遵循了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的文化传统,它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冲突,人物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获得了圆满的终章,基本符合人们对于平淡生活的体验与乐安其命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门当户对、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意中缘》的进步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才子佳人模式。林天素是名妓,杨云友家境清贫,以仿画为生,二者无论怎么看都和名流才子陈继儒、官宦世家董其昌不般配,可作者却偏偏让他们偶然相遇,意中倾心,自由恋爱,终成眷属。这是对当时存天理、灭人欲时代最有力的对抗,也是作者对于时代下饱受其苦被迫分离的“有情人”们的同情,是作者对至情至性精神的伸张。《意中缘》的团圆结局满足了人们对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和期盼,故事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戏,而是具有了鲜明的反抗精神、自主意识和人文思想。所以《意中缘》大团圆结局的艺术魅力是美好的象征、人民的向往和时代的潮流。

(二)美好事物的精神诉求

刘勇强先生曾说:“推崇才情,反抗世俗,提倡任性而为,表彰坚贞执着,这是才子佳人故事共同的精神诉求。”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恶势力的反抗和惩治,于细微之间能够顺理成章地得以延续,其实就在于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精神诉求。

首先,思想上的独立与解放。杨云友和董其昌、林天素和陈继儒这两对恋人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们没有讲究门当户对,没有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而是勇于张扬自我,提倡自由恋情,寻找意中之缘。他们也不在意世俗的眼光,讲究自我的情感需求,其鲜明的个性解放、反传统、精神叛逆的特色正是清初“求新、求变”的人文意识觉醒的体现。其次,剧中的人物都有一个讽刺意义。杨父和债主的言语谩骂,二人嘴上说着斯文,却无一人真正行斯文事,杨父更是以斯文向债主施压,这里的“斯文”无异变成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封建传统,言语间斯文败类特质尽显,半分礼仪诚信也无。而妓女出身的林天素却是真真的出淤泥而不染,有谋略,有才干,有貌有德;卖画为生的杨云友也足智多谋,勇敢细腻,才华横溢。人物的对比和象征,使得全剧变成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世情丑恶之态尽显。最后,讽刺也是实现人文诉求的一种手段,它增强了戏剧效果,刺激了观众对于团圆结局的精神渴望,丑与美,善与恶,无处不对比,对比之中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精神诉求,使大团圆的结局更具艺术魅力。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表现则使《意中缘》的进步思想更加深刻有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渔《意中缘》团圆结局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团圆之趣,而且还与他戏曲创作的观念息息相关,其编创中寓教于乐的喜剧智慧以及在继承的同时又创新独立的思想等都对现世文学有深刻影响。《意中缘》“大团圆”结局所体现出的创作特点以及李渔先进的女性观都是超时代的产物,他对女性意识的解放和人文思想的传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先进作用。戏曲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由人民大众构成的,所以对于大团圆式结局的批评,胡适也好,鲁迅也罢,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千万年来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和祝愿,是一种温暖治愈的力量,《意中缘》大团圆结局的艺术魅力也在于此。

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22期,第12—15页。

②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③⑤⑧⑨⑩〔清〕李渔:《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④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贝克特戏剧艺术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182页。

⑥⑦⑪〔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4页,第71页,第175页。

⑫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猜你喜欢

大团圆才子佳人李渔
四年后再见
SOLES OF WIT
“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论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择偶观
张生与李益爱情比较研究
浅谈《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思想
李渔的养生之道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