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体味杨万里的诗趣之美

2023-03-06李媛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0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趣杨万里诗作

⊙李媛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唐朝之后,宋代的诗词文化走向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可见,宋代诗词是中华诗词文化的又一座高峰。相比宋词的盛行,宋诗似乎被人所遗忘。宋诗发展于唐诗之后,而唐诗锋芒万丈,不论是写虫鸟鱼兽还是描写春花秋月,唐朝的好诗唾手可得。宋人想要开拓新视野,就必须攀登新高峰,不能跟在唐人身后,亦步亦趋。所以,不论“三苏”兄弟,或是欧阳修等诗词匠人,都一心求变,在诗歌的语言技法上求精,风格态度上求新,都为宋诗登上另一座高峰而“煞费苦心”。其中,杨万里的诗作别具一格,极具生命力,清新活泼而又妙趣横生。他以趣味创新,以艺术感染,呈现出与当时典型宋调大相径庭的审美趣旨,为宋诗的创作带来一阵清新清朗之风。由此可见,杨万里不论于南宋,抑或于整个宋代诗坛,都是独特而灵趣的存在。

一、异趣之美

这里的异趣不是单薄地指诗歌中异于常物的意象,相反的,杨万里诗中所写都是稀松平常的人、景、物,杨万里的异趣在于他本身敏锐洞察万物的艺术嗅觉,他常常用异于常人的感官去体味观摩生活万物,用创造性的命题去冲击阅读者的审美惯性。调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感官去感知日常生活,带领读者体味其诗中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呈现出的“异趣”巧思,吸引读者流连于此。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一诗正将杨万里诗的“异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②山路崎岖,诗人枯燥乏力,又恰入山群之中,满眼山群环绕,一座接连一座,让人烦躁疲惫。但在杨万里的眼中,“万山”是生命之物,是“活山”,是有灵气的,究其原因,“一山放出一山拦”。“万山”好像是一群顽劣的孩童,一会儿“放”人,一会儿“拦”人,打破了原本懊丧的心绪,反而增添些许趣味活力。诗人借由平常旅步登山之事,用新奇的想象和灵趣的立意打破原本行路之寂寥,趣味横生。

把“山”写得活灵活现的诗句在杨万里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③诗人此次山行,不但不胆怯,反而欲与之“争豪”。杨万里与山暗自较劲,只要我再走快一些,步子幅度再大一些,山“长”高的速度就不及我“走”得快,但“伏涛”的山岭似乎也倔强地与诗人争高,故意作对,把山头拔得更高、更陡,相持不下。杨万里的这两首诗中的“山”,极具生命力,在一“放”一“拦”之间,在人山互相“争豪”之间,将原本艰辛孤独的山路旅程变得妙趣横生。诗人与“山”的互动好像一场拔河游戏,在一来一往的较劲之中,原本的身心困顿疲乏早已烟消云散,抛之脑后。山不可能真正地“活”过来,但人心人情是可以被“复活的”,而杨万里就是集风趣的人情魅力和乐观的精神风度于一身的诗人。

杨万里不总是与“拦”山较劲,“细草摇头勿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为诗人“拦”住一片清凉。诗人来到了荷花池边,夜幕降临前,酷热难耐。“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④闷热潮湿的低压,让荷花都垂丧,“低面深藏”于“碧伞”之中。在这毫无生气的节骨眼上,诗人被忽如其来的一阵“西风”吹散了“愁热”,身旁的细草摇晃脑袋,吸引了诗人的注意。“细草摇头”本是稀松平常的事,可在诗人的眼里,“细草”摇曳是在向他通风报信,“风来了”。而诗人敏锐地接收信号,展开“披襟”,顺势“拦得一西风”,揽得一阵清凉。同是“拦”,与倔强顽皮的“山岭”相比,这里的“细草”更像是一位可爱贴心的稚童,为“愁热”之中的杨万里殷勤报信,“拦”下了暮热荷池旁的一阵凉爽。除了“细草”,同样具有活的行为的还有荷花,荷花这位娇滴滴的小姑娘,也怕热,掩着面悄悄躲藏在身旁的“碧伞”下。与诗人一同,借着身旁同伴的照拂,获得一丝阴凉。同样的,不管是登山下岭,还是夏日游荷池,都是日常小事,杨万里却总能用新颖奇特的视角、生动活泼的笔法、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展现日常生活之乐,并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邀你一同享受生活趣味。

由此可见,杨万里的诗歌看似日常,实则“别有用心”。相比那些拘泥于冷僻字眼和稀见典故的江西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行间,鲜活灵动,字词是应景而来,情感是随心而生。尤其是那些被前人反复咀嚼的典故意象,成为后人的刻板印象,赋予恒定的涵义和情感色彩。但是,在杨万里诗中,不但不见这些刻意古板的意象,反而多见鲜活的、被赋予生命的万物。这些诗句内容看似“无心”讲平常之事,实则“用心”品生活之趣。杨万里用自己独到的、新鲜的语言,让读诗之人会心一笑。杨万里就是这般“用心”,将生活写得有新“异”,有“趣”味。

二、理趣之思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⑤这是钱锺书先生对宋诗的评价,这里的“思理”指向的是兴盛的宋代理学背景下宋人笔下的理趣诗作。程朱理学以强大的感召力唤醒了宋诗中的理性因子,将理性因素融汇于宋人的潜意识之中,杨万里也不例外,将“思理”寓于诗作之中。他们在洞察观摩自然万物及社会生活时,除了随心随性的本真,更多了一层思趣哲理,即站在理性的维度上思考社会生活规律。虽说是抽象的哲理,却能以具象的文字,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有趣。杨万里的诗作中也不乏这样生动的理趣诗,不论是在观察视角切换,还是语言运用上,其新颖灵活的笔触总能将诗意展现得新奇且蕴含深意,不仅体现了作为诗人身份的出众才情,也展现了作为一位理学家的理趣思考方式。

杨万里钟爱写“山”,在其诗作中,“山”这一自然意象,频繁出现,且常被用作诗人说理的对象。《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山”被赋予了生命力,与顽劣的山岭较量,还透露出人生的深意。若把登山下山的经历比作人生旅途,那么,在“万山围子里”的处境就是人生的低谷时期,越是不如意,越有“万山”“拦”。所以,诗人是在提醒世人,困难险阻是人生常事,对此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莫言下岭便无难”的感慨。正如另一位南宋诗人所言“山外青山楼外楼”,攀登一座山岭之后,看到的会是更高的山峰,山峰的身后是连绵不断的山峦。杨万里也正是借由“山”这一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物来揭示哲理规律,即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难尽善尽美。所以,杨万里眼中的“山”,不仅是高耸巍峨的,也是连绵起伏的,以独到的眼光穿透山体,展现山体身后的内涵哲思。

同是观山,在杨万里的另一句诗中,“平地看山山绝低,上楼山色逐层奇”⑥,呈现的是另一种维度的理思。诗人的目光从“平地”至“上楼”,所见之山似乎也在变幻。山色随着诗人的移步而产生变化,由此发问“不知山与楼争长,为复楼随山却移”。这究竟是山与楼在争高低,还是楼在围绕着山体移动。诗人将山色的变,自然而然地寓于人生思考,旨在说明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可固守一方。抬一抬眼,低一低头,转换视角,会发现不一样的“山色”。当人处于不一样位置,所见所闻所感亦不同,收获不止于眼前。与苏轼眼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着相似的理趣。不论是“一山放出一山拦”,还是“上楼山色逐层奇”,杨万里总能把抽象的规律哲理,以“明白话”的样子告诉读者,深入浅出,令人咀嚼玩味。

杨万里的诗歌中,常借景说理,其独到而细致的观察视角是其理趣诗作的精髓。一方面,作为诗人身份的杨万里,善于洞察、抓准事物的特征,把握景物的形态,以生动的想象执笔,将稀松平常的景和物写“活”,以极具生命力的意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活泼有生气。另一方面,作为一位理学家,杨万里眼中的景物之外,常蕴含有思辨样式的考量,理性因子在其诗作中非常活跃。综合杨万里身份的多样性,其诗所展现的情理交融的理趣便有迹可循。在杨万里的笔下,景物作为情理共生的意象,和谐生动,既可以将情融入景物的描绘,也可以将景物作为言外之理的对象,生动形象地传达读者其情其理。相比于直白的说理,杨万里的“用心”在于将枯燥乏味的道理,借由笔下景物之口,经诗人真挚的情感润色,碰撞出别样的情理之味,既富有情趣,又蕴藏深意。在杨万里的诗句中,类似《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般富有理趣之味的诗作不胜枚举。这些诗作的共同之处在于语言通俗而不失活泼,诗意含蓄而不失哲思。在诗人的笔下,生动的美景之外是人生哲理,景情理浑然天成,生机灵动,其理趣之妙尽在不言之中。

三、俗趣之乐

“细大不捐、雅俗并陈”⑦是杨万里诗作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其题材选择和语言表达上,从上述列举的诗句中,可见一斑。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对杨万里诗句特点的评析中指出:“看杨万里用俗就如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⑧结合杨万里的诗作,钱老先生如此比喻,准确精妙地抓住其“雅俗”共生的精髓。

尽管在世人眼中,杨万里诗句浅显易懂,但并不代表没有诗味诗趣。诗人用俗的心态是潇洒开放的,但作为有学识涵养的文人,是断不会将烂俗的语句带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的。所以,不同于那些鄙俗不雅的俗语,古雅的词句运用正是杨万里诗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莫言”“错喜欢”“赚得”皆为通俗而不失活泼的古雅词汇。细究杨万里诗中词句,这些词汇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堆砌,景物与情理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相比刻意冷僻的遣词造句,杨万里的词汇运用反倒显得清新且自然。当然,杨万里用俗不在于标新立异,博眼球,而是他契合当下的诗歌意境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恰如其分地为诗作本身添彩。基于此,杨万里诗歌“雅俗并陈”的特征,既表现出诗人本身自由开放的创作心态,又体现出其在词句运用上的创作个性,善于用俗绝不代表敷衍了事。

关于诗作题材的选择,杨万里擅长捕捉常俗生活中的事物。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所讲是上山下岭的日常事;“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⑨,所画是水田秧苗农作之物;“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所现是劳动人民齐声喊号场面。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人、事、物,经杨万里极富生趣的艺术点染,被赋予别样的生活情趣和文学美感。“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发人之未发”是杨万里将平常细微事物活灵活现的奥义,颇具“四两拨千斤”的意味。

关于诗作的语言运用上,浅显通俗的日常用语总能被杨万里表达得活泼生动而不失雅趣。罗大经曾提到杨万里用常俗语作诗的趣味:“诚斋多做此体,亦自痛快可喜。”⑩杨万里的诗句任岁月流转,依旧能让人有“痛快可喜”之感,可见诗人的真情流动在字里行间,令人回味。如“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得”“错欢喜”,“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⑪中的“关得”,直接将情理以打趣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用方言人诗,唐人已有之,用俗语入诗,始于宋人,而要莫善于杨诚斋。”⑫这是清人李树滋的评价。由此可见,杨诚斋善于用俗,“俗语入诗”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巧用妙用民间新鲜的流行词,不仅易于传诵,更是杨万里诗作的语言特色,体现的是诗人大胆开放、勇于尝试的潇洒姿态。

在杨万里的眼中,这些山水田野、农事农务、风土人情是底层劳动人民最质朴的生活状态,看似常俗之物、平常之事,反映的却是百姓最真实的生活。虽然在“雅俗兼具”的诗语风格上,杨万里不是“第一人”,但其诗作中赋予的生活情趣,用明白话表达生活味儿,用生活味儿传递情理味,也只有杨万里这样对生活保持热爱的人,才能够将生活书写成诗意,别有一番风味。与传统诗歌审美不同的是,杨万里的“雅”不是一字一句地推敲甄别,而是以家常俗语来书写生活雅致,用民间的语言、真实的人情写“俗趣”的生活。

四、结语

以上从思出常格的“异趣”,到情理共生的“理趣”,再到真实真情的“俗趣”,涉笔成趣的词句在杨万里的诗作中比比皆是,有“趣”味是杨万里独有的审美态度,将“诗趣”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内涵。杨万里以趣动人、以趣喜人,于真实生活中见情,于真情实感中品趣。“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⑬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②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箋校:《杨万里集笺校》(第四册卷三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83页。

③〔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箋校:《杨万里集笺校》(第三册卷二六)《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45页。

④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二册卷九)《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14页。

⑤ 钱锺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⑥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二册卷七)《寄题王国华环秀楼二首其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19页。

⑦ 《诚斋集提要》(卷一百六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⑧ 钱锺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3—254页。

⑨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四册卷三七)《云际寺前山顶却望幡竿、鹧鸪诸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26页。

⑩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丙卷之三。

⑪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二册卷六)《观稼》,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74页。

⑫ 〔清〕李树滋:《石樵诗话》(卷四),道光二十九年湖湘采珍山馆刊本。

⑬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叙陈正甫会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3页。

猜你喜欢

理趣杨万里诗作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杨万里诗一首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