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先导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策略探讨
2023-03-06☉杨洁
☉杨 洁
计算题是数学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重点有所倾斜,过于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更是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导致计算题教学过于“功利化”,制约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教师要对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认知,践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有意识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计算教学中,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素质教育引领了时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中小学各学科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以便顺应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学生的素质发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学习经验,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家长都习惯强调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以机械训练为主要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1]。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素质教育理念取代了应试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相关问题,严重制约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发展。
首先,教学模式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集体学习生活的初始时期,尚不具备完善的学习认知和学习习惯,其学习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周围人的模仿上。这时教学方式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认知、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机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单方向灌输给学生,且过度关注成绩好、课堂反应快、能够积极配合教学的学生,未能因材施教。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制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加剧学生的厌学心理。
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突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均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教学成为了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并对学生提出了硬性要求,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主体地位没能展现出来,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展示出来。
最后,学生学习动机问题。无论哪一学段的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习惯,排斥篇幅大的应用题,不爱记忆公式和定义,学习效率和质量停滞不前,直接制约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育发展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兴趣培养为基础,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现状
通过对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学生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有较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生计算时感觉代替思考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在计算题的完成中,通常会依靠自身的感觉,计算过程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只是通过眼睛观察,直接给出答案,缺少思考步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联,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形象思维,在了解事物的特征时会从事物的表面出发[2]。诸如此类计算题:4+24( )4+42,有些同学会直接填上“=”,造成错误。问其原因,他们会说没有认真看两组数字,只是感觉两组数字一致。还有的学生就连加减符号都能看混,学生的感觉代替了思考,导致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问题,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随着学业的增长,其知识面会不断扩大,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也会越来越多。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受到了下面情况的影响,由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养成了机械式的学习习惯,采用机械式的背诵方法,去记忆和背诵口诀、概念和公式。学生对计算规则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练习,单纯依靠自身的记忆能力,当学生的记忆出现偏差后,计算速度会显著降低,计算正确率也会随之下降。这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带动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的学习习惯差
现阶段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认知,将学习看做是一项任务,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3]。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6”写成“0”,将数字“7”写成“1”的学生比比皆是,数字的书写不规范,直接造成了计算上的错误。还有的学生在完成计算后,匆匆合上作业本,忽略了检查的步骤,没有形成计算后检查的习惯,针对存在的计算错误一无所知,影响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驱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会带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计算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建立计算认知,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4]。
例如,在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内容的教学中,我们知道该内容主要以计算题为主,需要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学到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实现数学计算的学以致用。首先,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动物园中,小红一共准备了20个苹果,准备投喂大熊猫和大象,可如何分配20个苹果,小红产生了疑问:若投喂9个给大熊猫,那么大象可以分到几个呢?谁能帮助小红解答这个疑问呢?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以往积累的数学经验,学生基本上能够列出20-9的算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小棒的作用,数出20支小棒,然后在20支小棒的基础上,拿走9支,数一数剩下的小棒数。这是其中最简单,也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计算方式,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可以积极与教师进行配合,有利于为计算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计算习惯
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针对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也要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在分析制约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因素时,不良计算习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概率较大,所以首先要端正学生的计算态度,发挥教师正确的导向作用,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避免一味地强制学生,要倡导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鼓励学生自主读题、自主审题、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五年级《小数乘法》的计算题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就是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明白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然后进行计算题的巩固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对学生做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明验算步骤,将验算作为计算的一部分,最终养成主动验算的习惯。规范学生的做题态度,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小数点出现的位置,避免因粗心大意,造成计算失误。
(三)尝试多种计算方式,巩固学生计算能力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够引导人们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计算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转换学生的计算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合本身的便捷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基础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学生产生依赖计算器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口算,或者借助学具辅助计算,同时带领学生探寻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路径下,找到适宜的计算方式。以减法37-8=?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计算方法:
生①:我的计算方法是口算,37-8,7-8不够减,老师讲过需要进行借位,从3个十里借1个十,这样7就变成了17,17-8=9,9+20=29,最终得29;
生②:我借助了我的小棒,先数出37支小棒,再拿走8支,最后数剩下29支小棒,得出29;
生③:37-8中7-8不够减,我先用十位上30减去9,得出21,然后加上8,得出29。
听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后,知道学生的计算思路得以扩展,能够在众多计算方法中,找到最为便捷的计算方法用于自身的计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在探索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多种可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四)巧用游戏教学,增强学生的验算意识
教学活动主体是学生。在活动的设计、开展与反馈过程中都要立足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态,以及在学习中的专注力不容忽视,需要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中的配合度。例如,在随堂测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插入小游戏,一方面放松学生情绪,缓解学生的计算压力;另一方面在游戏环节,引导学生验算,渗透验算方法,逐步增强学生的验算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计算后验算、检查的习惯,改变感觉代替思考的不良现象,计算能力也会显著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专注的学习状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主动发展自身的计算能力,保障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进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课堂乐趣的情况下,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其应用到验算环节,用游戏方式增强学生的验算意识,降低学生计算的错误率。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技能,是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及未来的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激发学生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计算习惯、巩固学生计算能力、增强学生验算意识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完善学生计算素质,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计算基础,使学生的学习得到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