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旧空吟仁民街

2023-03-06杨友泉

大理文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大理

●杨友泉

明清时期,下关商贸中心主要在“豆糠坡”。“豆糠坡”于我有个结。那时,我五六岁的样子,父亲带我到下关,天黑后,从一个下着毛毛雨的店铺出来,走在一条晃荡着灯光的马蹄石路上,整条幽暗的街道仿佛没有尽头,吃力地往一个不大的坡上爬,而那些被淋湿的马蹄石仿佛一盏盏灯,渐次点亮,又渐次湮灭。此后,这个坡反复在我的梦中出现,但我已不知道这个坡在何处,甚至不知道在下关。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一个傍晚,雨后散步,恍如隔世的街道突然被街心的马蹄石点亮。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古老和深邃,一股脑呼啸而来,不可阻挡,我毫不迟疑就认出:那个梦境中反复出现的,原来是它——“豆糠坡”。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爆发,下关商贸中心发生转移,从黑龙桥北移至黑龙桥南,迁至正阳街和西大街一带。正阳街主要有永昌祥、茂恒、裕泰店、鸿兴源;西大街有福庆店、中和祥、洪盛祥、大有庆等商号,可谓繁盛一时。

到了20世纪40年代,即抗日战争中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下关商贸中心迁至仁民街。可以说,仁民街是一条承接旧时代,开启新时代的街,茶马古道从苍山麓的龙尾街渐次退隐后,南通滇缅公路、北通滇藏公路的仁民街则独步滇西下关,成为滇西经济文化中心的“下关第一街”。

深宅大院深如海

仁民街南起南华街口,与振兴街、鸳浦街交汇,往南直通滇缅公路;北至下关新桥,与苍山路交汇,直通滇藏公路。可以说南来北往,占尽要道先机,繁盛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先机被一明眼人看到,这个人叫董仁民。董仁民何许人?乃大理“喜洲商邦”锡庆祥商号主人。董仁民先生捐款资助建成此街,故以其名命名为“仁民街”。董仁民先生系锡庆祥商号创始人董澄农先生之长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锡庆祥已经很有名望,永昌祥、锡庆祥、复春和、鸿兴源四家商号,并称喜洲商帮“四大家”。并在昆明、重庆、上海等地及缅甸、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开设分号。

但真正的发展时期却在抗战爆发后,云南作为“大后方”,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大量南迁,不少名流商贾暂避云南。作为滇西重镇的下关,也有军队和商贾涌入,一时间人口骤增,经济猛涨。而连接着滇缅、滇藏两大公路的下关仁民街,更是官商云集,商号店铺林立,各界人士蜂拥而至,出现空前繁荣。

其实,在此之前,仁民街已颇具规模,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已聚齐衡和、复春和、锡庆祥、万通、義顺昌、述德庐、鸿兴号、远盛昌、元春茂、福顺昌、永盛兴等商号。这些商号均有深宅大院,街面铺面经营百货,铺面后则建有大院。这些大院均为白族民居建筑,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从设计布局、建筑风格、工艺价值等方面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是下关第一也不为过。

举義顺昌一例即知当时之盛况。義顺昌坐落在仁民街东排中段,坐东朝西,三个院子,院前有三道大门。门牌90号(现古城商场位置),主人杨家顺,系下关子河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做洋纱(棉纱)布匹生意。義顺昌临街铺面有十多间,从天庆街口至州歌舞团以北。其庭院径深从临街大门起至后院(第三院)的东墙,长度正好相当于整条天庆街。

第一道是临街大门,进去是过道,上建楼房,临街楼窗可观街上一切。过道进去至第二道大铁门前,是一个正方形天井。第二道大铁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门。门楼采用“三滴水”样式,上有泥雕、木刻、大理石屏及花砖构成的图案,门额上镌刻着“義顺昌”三个金色大字。斗拱重叠,飞檐翘角,整体结构严谨和谐,气势庄严,雄伟壮观。进了第二道铁大门,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迎面是一方书有“紫气东来”大字的高大照壁。左侧有两间楼房,往右拐弯,才到第三道大门,即院门。

进了院门,就到了第一幢大院。这是一幢极具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典型的“四合五天井”楼院。相连的第二幢大院则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的楼院。两幢大院珠联璧合,组合形成典型的“六合同春”。第一幢大院的东楼与第二幢大院的西楼紧密相连,形成一体。过厅与前后两院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可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整个院落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完美,宏伟壮观。每幢大院的天井内皆有一口十多米深的水井。院内天井、院外过道都用清一色的正方形石板铺就。厅前走廊则用大理石精心拼嵌成图案。两院相比之下,第一幢大院更佳。院楼选材精良,门窗全用木雕制作,刻有龙凤狮虎及鱼虫花鸟等图案。屋内木刻工艺精细,拼接严密,独具匠心。

第二院北面是一堵大照壁,照壁北侧是一条数十米的深巷,巷底左边是男女各自分开的多坑位厕所。右边则转通第三院,即后院。后院主要是库房、厩房、平屋及堆放柴、草、炭、木的闲杂房间。最后面的东墙端,有道后门可通墙外道路。

仁民街,艺术栖居的天堂

徜徉在今人民街北段,车流时堵时散,振兴街出人民街左转车已取缔,但更大量的车流抹平了这种改变。商铺如林,人流如织。谁也不曾想过,就在州艺术馆广场那个位置,72年前,也就是1943年底,曾有京剧在这座重镇粉墨登场。叽叽咕咕的京胡和女里女气的着装,亢亮出一段段咿咿呀呀的唱腔。站的时间久了,心也静下来,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又抽丝剥茧地从墙缝地砖间探出头来,穿过一段漫长的时空,穿过河流一般奔驰的车队,穿过如林的店铺,穿过如织的人流,一条条彩带似的,在阳光彻亮的广场上妙曼起舞。

20世纪40年代,大光明电影院因片源、经营等原因破产后,转让给由北方南迁来关的下关京剧团,后改名为下关“大戏院”。“大戏院”以京剧演出为主,有时亦放映电影,或用作其他演出,亦作大会会堂。这是下关第一家、也是下关历史上唯一有过的京剧院。其团长尚景坡先生。京剧团直到1959年才由仁民街迁至鸳浦街玉龙巷。京剧团可以说是落地生根,这样一个纯北方的剧种,在电影广播还未普及的那个年代,京剧对于偏居一隅的滇西重镇来说,还是一个全新剧种,但它不仅落地生根,而且还根深叶茂。抗战结束后,这个南迁来的京剧团不仅没有回迁,而且一直生存下来,至1959年迁至鸳浦街玉龙巷时,团长仍为尚景坡先生。历时16年的全方位的外来剧种——下关京剧团,对仁民街是个奇迹,对滇西重镇下关是个奇迹,无疑,对于整个滇西乃至云南,也是个奇迹。

不仅如此,本地剧种也遍地开花。如大理州歌舞团(原州花灯歌舞团),1956年成立至今,首任团长代法良先生;大理州白剧团,于1962年2月成立,以原州歌舞团的民族歌舞演出队为主,并入1959年成立的大理市吹吹腔剧团,首任团长苏丹女士。当然这是后话。

不久后还诞生了篮球场和电影队,1950年,下关第一块篮球场——“八一”球场在地委会对面的下关四小西北面建成。这是驻关部队营房未建成以前,由驻仁民街的解放军部队用瓦渣片打碎后再掺拌石灰浆建成的。“八一”球场白天供部队训练及打篮球,每逢节日或星期三、六的夜晚,都免费为下关老百姓放映露天广场电影。很多下关老百姓就是那时候到“八一”球场才第一次看到电影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文化生活。

除坐落在仁民街的大戏院等下关仅有的三家专业剧团外,州礼堂及附近的师部礼堂和军分区礼堂也时有文艺活动。不是看京剧就是歌舞演出,或是放电影。若州礼堂放电影,每晚都要放映两场。遇到好的影片,票房特别紧或有大的单位包场时,每晚竟放映三场,有时连白天也放映。

仁民街,民俗流淌的长河

下关仁民街的民间文化活动也很活跃,每天傍晚后,仁民街居民茶室(现古城商场对面)厅里门外,就挤满了人,边喝茶水边静听一位姓朱的四川籍民间艺人讲说评书,主要讲说《三国》《水浒》等古典名著片段。有时还请一位姓唐的盲人艺人两夫妇唱花鼓戏,也有外地的民间艺人来表演,除了说唱外,还演奏二胡、笛子、扬琴、唢呐等民族器乐。茶室每晚都座无虚席,就连门窗外的人行道上也挤满了观众(茶室开门时,其木窗卸下,从外可观看到茶室里的一切)。那时的街头巷口,有卖蒸糕汤圆的,有卖炒板栗、五香花生的,有卖烧饵块烧玉米的,还有各种名特小吃,整个仁民街夜晚店铺灯火通明,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不夜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每逢盛大节日或举行重要庆典活动,各单位都悬挂起五星红旗,并在大门口用松枝搭成牌坊。当时,独有“義顺昌”内的花纱布公司全部用彩色绸布折叠成皱褶的花边搭牌坊。除了搭牌坊,还要在仁民街、振兴街、正阳街、西大街等主要十字街口搭起街楼。全城几个街楼中,要数仁民街新市场十字路口的街楼更为雄伟、豪华和壮观。因仁民街及其北端的新桥连通着滇缅公路和滇藏公路两条重要国道,其十字街口的东西两边驻有42师和军分区的部队,故其街楼必须保障军用卡车从楼下四方通过。因此街楼更要高大、雄伟和坚固。

1956年11月22日,由大理地区党、政、军领导主持,在下关师部大操场召开了三万军民参加的庆祝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同年还举行了庆祝全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胜利的隆重集会和盛大游行。热烈庆祝全市公私合营各企业的成立。那几天,下关满街都是举着彩旗、抬着布标、敲锣打鼓放鞭炮的游行队伍。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的,是高举着红旗的旗手们,后面的队伍抬着毛主席画像和写有单位名称的横标,紧接着是锣鼓队、鼓号队、腰鼓队、高跷队、花灯队和秧歌队。游行队伍中,有耍龙舞狮的;有扮夫妻划着彩船的;有扮渔郎与蚌女的;有表演民族歌舞的;有二人一手同持树枝、另一手挥舞扇子或牛尾巴,边走边对唱大本曲或绕山灵的,还有抬着装扮成各种古典人物的抬阁或彩轿队,让人目不暇接……在此之前的一两个月里,各单位早已按照要求,积极出资出力,筹备材料,在自己单位地段的十字街口,调遣人力、挖洞竖柱、架梁铺板、张灯结彩,搭建起街楼。

街楼分为上下两层。一楼较为高大,四方可通汽车。二楼从四方人行道上搭建的楼梯上去,专供人们上楼观光,楼阁四周摆满各单位和商铺送展的花卉盆景和镜画,上空挂着画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霸王别姬”“吕布与貂婵”“嫦娥奔月”“天女撒花”等图案的走马彩灯。楼顶飞檐翘角,楼柱上用竹木彩纸和彩绸扎裱成“二龙抢宝”“双狮戏球”“龙凤呈祥”等图状。龙眼用强光灯泡装饰,一到夜晚,龙眼的灯光将整个仁民街照得通明透亮。

而更加令人震撼的是,1956年搭建街楼时,还别出心裁地制作了“瞒天过海”。从街楼的二层披下用各色绸布拼缝成的长条形像彩虹一样的布“天幕”。用粗铁丝拴在街道两旁的电杆上,纵横交错,拉成1米左右大方格的长铁丝网,兜住天幕,将整条街道笼罩在天幕下。天幕从仁民街北端(洱海宾馆)开始,向南笼罩了整条仁民街,至南华街口,向西转振兴街、正阳街直至正阳横街街口。车马路人在“天幕”下行走,被称之为“瞒天过海”。行进其中,那岂止是过海的感受,那简直是过天堂、上天宫,那七彩的匹匹绸缎,仿佛天堂里泻下的七色彩云,和天相接,与地相通,顿时有时空倒错,飞翔在行云流水间之慨。

仁民街与人民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仁民街”改为“人民街”,沿用到今天。仁民街的出现与“新桥”有关。滇缅公路1938年通车,下关到大理的公路相继建成。去大理的汽车须经老市区,过玉龙关、黑龙桥,向东沿大河边、刘家营,再接去大理的公路。黑龙桥是古老的石拱桥,难以承重大卡车,必须在西洱河上建一座新式桥梁。于是由下关商会出面,社会贤达商讨,各同业公会商家认捐,筹集资金后成立建桥筹备组,经招标由大理头铺村民工修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新桥建成。桥的结构为六孔、石墩台、圆木搭桥面,桥宽6米,长71米,可通行10轮大卡车和大道奇车辆。这座桥民间通称为“新桥”,同时也成了地名。有了新桥,汽车就从“公路边”(今建设路),经南华街北上新桥去大理。大理古城是滇西政治、文化中心,抗战时期又成为军事重镇。“先后驻有滇军刘正富旅”“国军”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楚(雄)大(理)师管区,以及第二军等部队和机关,下关、大理之间人员往来频繁,汽车流量增加。商家看到了商机,认为新桥与南华街中间公路两旁空旷,可以利用、开发为下关的新市区。新市场形成之后,下关的商业、金融业、娱乐业的重心就从“正街”转移到仁民街。

1949年社会变革“人民当家作主”,仁民街又变成了大理州的政治、文化机构所在地。中共大理地委会、民政局、教育局、文化局等,分布在街头昔日“资本家”的大院里。为了开会、接待的方便,建盖州礼堂、洱海宾馆。仁民街西边天宝公园附近,是专员公署(州人委)、公安、法院、检察院的办公楼。其中还夹杂着国营新华印刷厂、歌舞团、白剧团、《大理文化》编辑部。一个大院内有多家州级单位,人们戏称为“联合国”大院。近年州级机关几次搬迁新址,一些职工的“老窝”仍在这条街,只是街名从“仁民”变成了“人民”。

20世纪80年代,作为文学青年的我曾走进“联合国”大院的《大理文化》编辑部。铺着青石板的地面隐隐长着青苔,不深的巷子立刻有了一种久违的清幽。尽头处右边一方高巍古式木门赫然而立,门框上挂着《大理文化》编辑部字样的木牌。扑扑的心跳立刻加剧,一个更加古老而清幽的院子撞入眼帘,它和文学的模样是如此贴近,它和文学的精神是如此相似,有一刹那,我以为它就是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还在木楼下,就听见老作家杨美清高亢而嘹亮的谈笑,开朗得如同一只激情的俊鸟从木楞间穿越出来,盘旋在两棵古柏上空,这就是文学的声音。当我踩着叽叽嘎嘎的楼板上到二楼时,看到了朱洪东和原因老师,他们从桌子的书堆里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我突然觉得,他们和文学长得如此相像。

下关人民街州群艺馆旁,一座古色古香的传统白族民居格外显眼,这就是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闹市区突然有这么幽雅古朴的一隅扑面而来,仿佛在琳琅满目的大餐中觅得一盏苦薄的茶,透入骨髓的清凉。巡行在古雅的庭院中,仿佛穿过时光隧道置身于古代的时空里。博物馆目前有藏品2000多件,集中展示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谓是大理非遗文化的“宝库”。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所在的四合院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喜洲“复春和”商号尹氏古宅。院落坐西向东,“三坊一照壁”平面布局,是下关城区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民居合院式代表性建筑,同时也是下关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博物馆于2016年11月建成开馆,建筑面积1079.98平方米,分为展览区、活态展示区、办公区三大系统,其中展览区又分为8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序厅,重点介绍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分布以及大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世居民族的基本情况,展现苍洱毓秀、多彩大理的主题。第二、三展厅主题为“乡愁纪念册”,重点介绍了三月街、白族民居彩绘、白族三道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以及甲马、白族火把节、洞经音乐、白族文化和民族刺绣等具有代表性的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展厅主题为“精神家园的守护人”,主要介绍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和传承人的代表作品。第五展厅主题为“白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白剧”,展览以白剧、白族吹吹腔、白族大本曲构成,利用全息影像、玻璃钢人像、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全方位展现了白族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六展厅主题为“巧同造化的技艺”,主要介绍国家级非遗项目剑川木雕,展览以段国梁、段四兴等传承人的代表作品为主,展现了剑川木雕艺人鬼斧神工的技艺。第七展厅主题为“千锤百炼的技艺”,主要介绍国家级非遗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和省级非遗项目祥云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展览以寸发标、母炳林等传承人的作品为主,向观众展示了大理银器巧夺天工的技艺和传承人的匠心精神。第八展厅为白族堂屋,按照白族堂屋的传统样式陈列布置,展现了白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蕴藏其中的传统礼仪。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传承人现场展演。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很多中小学都来参观博物馆,他们不仅了解了大理的非遗文化,还提升了文化自信,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博物馆作为传承热爱祖国、培养文化自信教育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人民街西边不远处、西洱河南畔有一座天宝公园,原来是一座古树参天、碑刻如林的古迹名胜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古树和碑刻遭到了破坏,但公园内的一座特大古墓至今乃在,这座古墓就是著名的“大唐天宝战士冢”,俗称“万人冢”。万人冢坐南朝北,意味着坟墓中的唐军战士可遥望北方的中原故乡。坟冢高4米,直径8米,基方的东、西、北三面铺以青石板并框围石栏。坟墓的前方有一块高1.8米,宽0.9米的隶书“大唐天宝战士冢”的石碑,为民国年间云南名士李根源手笔。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南大理会有北方唐中原王朝的战士坟墓呢?唐代初年,洱海地区形成了六个大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其中南部的蒙舍诏(又称南诏)逐渐强大,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由南诏王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唐代大理南诏政权。唐王朝支持唐代大理南诏政权统一洱海地区是想借用其势力加强对云南的控制,以此牵制吐蕃的势力扩张。但唐代大理南诏政权统治者则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经营云南的问题上唐代大理南诏政权统治者与唐王朝出现了矛盾,加之唐天宝年间朝政大权被杨贵妃的娘家外戚掌握,而且管理云南的边官横征暴敛,激化了唐代大理南诏政权与唐王朝的矛盾,进而引发了著名的三次“天宝战争”。唐天宝战士冢就是这段战争的不幸历史见证。唐天宝九年(750年),驻守云南的边官姚州太守张虔陀对唐代大理南诏政权“征求无度”,又侮辱了阁罗凤的妻女二人,反诬告阁罗凤要反叛,激怒了的唐代大理南诏政权起兵攻占了姚州等37部。事后杨贵妃的堂哥当朝国相杨国忠隐瞒事实,奏请唐玄宗出兵唐代大理南诏政权,想以“平定边疆叛乱”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6万征讨唐代大理南诏政权。唐军压境之际,阁罗凤派使节前去议和,表示愿意赔偿损失,归还所有占府地,与唐和好。刚愎自用的鲜于仲通不让不允,反而扣押使者,于是战争再起,结果唐军大败,鲜于仲通落得“仅以身免”的下场。败军之将鲜于仲通在杨国忠等大臣的庇护下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加官封爵。唐玄宗在得知谎报的唐军大胜的“捷报”后,再度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征天下兵十万”命李宓、何覆光率兵与唐代大理南诏政权交战。在唐代大理南诏政权与吐蕃联军的夹击下,李宓的10万军队全军覆灭。《南诏德化碑》中“流血成河、积尸雍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四句话概括了当时战争的情况。战后,阁罗凤体恤征战的唐军战士无辜,“遂收亡将等尸”筑修坟墓于西洱河南畔和今213国道旁的凤仪地石曲,“葬而祭之”,“以存恩旧”意与唐王朝重修旧好。相传万人冢建成后,冢畔常有冤鬼哭声。到明万历年间,云南点兵官邓子龙在写了一首吊唁唐军阵亡将士的诗:“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征魂。”诗句刻碑立冢后,冤鬼有的哭泣声就消失了。当然,鬼魂是不存在的,但它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穷兵黩武的唐王朝历经天宝战争和安史之乱的打击,从强盛逐步走向了衰亡。今天,重刻的邓子龙诗句和1961年郭沫若游览万人冢题赋的诗作碑刻分立于墓碑的东西两侧,均为当代云南著名书法家孙太初先生的手笔。1999年初,政府对天宝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复,经绿化修整后的天宝公园以崭新的面貌和古老的遗迹供游人凭吊思古。

人民街西还有一个令下关人念念不忘的公园,那就是人民公园。

1950年至1980年,下关市民的文化生活基本与人民公园有关。这个公园占地只有80亩,却包括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俱乐部、体育场、茶花轩等文化单位和设施,是多功能开放式公园。由于位置的特殊,地处繁华闹市,公园成为人们往来行走的通道。人来人往,花开花落,一动一静,人民公园让市民留下太多的记忆。公园的东北角是灯光球场。在“东风吹,战鼓擂”的20世纪60年代,这里是革命群众开“誓师大会”的“人民广场”。稍后又成为公审、公判的地方,再后成了青少年的旱冰场和老年人的门球、地掷球场。与体育场相邻的是文化馆,大门通往南华街(今名人民街)。正中是坐西向东的大礼堂,仿苏(联)式的两层建筑,“人民文化馆”5个浮雕大字非常气派。不开大会时,礼堂放电影。大门两边是电影海报的宣传阵地,电影院的经营非常红火。文化馆内南北各有对称的两栋平房,划分为4个“教室”。北边两间办书画展览,还举办过花卉、盆景竞赛性的展出。南边是阅览室,有几份党报摆在方桌上供读者阅览。隔壁是图书室,一位戴眼镜的老师端坐在窗口,借阅者少,显得冷清。图书室的南边又有一个小院,楼上是文化馆的办公室、会议室,编印过一份《洱海》文艺月报,市文联成立后改为《大理》季刊。刊物成为大理市作家、学者、文艺爱好者耕耘的园地,培养出文化界的一批人才。文化馆的环境有大理传统园林特色,鹅卵石铺路,螺蛳壳镶花台。花卉以苍山杜鹃为主,还有桃、梅、杏、李,其中杏树高过屋檐。另有一棵大柳树,树干粗壮,奇特的是每到春天,这棵柳树最早发芽,可称为下关地区的“报春树”。令人惋惜的是文化馆拆毁时,这些培植了50多年的花木,连同那株古老的柳树,被连根铲除。1983年10月大理市成立,工人俱乐部改名工人文化宫,成为全市职工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及娱乐的中心场所。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工会下属的文化宫建设规模、设施和活动内容,比文化馆强。单说工人礼堂就比市电影院大,后经一场大火烧毁后再次重建,比州礼堂还现代化。大型会议和演出活动就在工人礼堂举办,例如1982年1月25日是春节大年初一,中国歌剧舞剧院来下关演出,剧场就选择在工人礼堂。让下关人第一次领略电子合成器演奏的轻音乐,观看到姜嘉锵等一批著名歌唱家的演唱。礼堂正门外的台阶设计得好,南北线宽敞,又有两大蓬茶花树做背景,是各种会议、团体,集体合影的理想位置。1980至1990年,工人文化宫的文体活动十分活跃。开办有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理分校,舞蹈、健身训练班,组织职工业余滇剧团,职工文艺协会等7个文化体育团体。增设音乐舞厅、儿童游艺场、台球、电子游戏室,修整茶花轩等场所。工人文化宫的名声盖过人民公园,成为下关市民老幼皆知的地名。人民公园经过3次大的“改造”最初的环境特色是与文化馆相协调的传统园林风格,有亭台雅座,能曲径通幽;杜鹃、山茶花满园。两座六角凉亭南北对峙,是行人休息、避雨、遮阳的人性化建筑,又是业余滇戏演出和对歌的小舞台。到了内地“广场之风”刮来,公园取消了盆栽花卉,搞了一个“下陷”式圆形广场,中央立了一座“意识流”的巨型雕塑,人们说像一个倒立的“钟”,顶端再插有一根风向标。这个作品成为公园的核心“地标”。不几年,从沿海城市到内地又兴起大种“草坪”,下关人民公园“与时俱进”再次改造。拆去临街铺面扩大公园空间,挖掉大树铺上草坪,钟形地标雕塑不复存在,上千盆的茶花被“挤”藏到工人礼堂的后院。市文化馆的馆址当然早就不存在。第3次的大规模改造,仍是和省会城市一样,扩大绿色空间的措施之一,是“大树进城”。人民公园除了几株上了年纪的柳树之外,新移来榕树、榆树、雪松等乔木,增加了几排石条凳,夜里有了彩灯。公园中央喷池立有一座假山,材料是水泥和毛石,上边也就长不出植物,失去了灵气。好在现在市民又回归、认同了这块地方,还是称呼为“人民公园”。

滇缅公路和滇藏公路:仁民街南北的干线

因为人民街极具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往南连接着滇缅公路,北端则连接着滇藏公路,所以大理让南北有了更密切的交流,成为内地与缅甸、西藏的交通动脉。

滇缅公路是一条关系民族危亡的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19日,蒋介石发表《最后的关头》演说,宣布开始全面抗战。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防会议,各省军政长官出席,研究战略及军事部署问题。会上,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提出,日军可能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从香港和滇越铁路运进的国际和海外华侨援华物资必会受到影响,他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建议各修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考虑到筑铁路在经费和器材上的实际困难,修筑滇缅公路放在了优先地位。

10月,国民政府与云南省政府确定了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戌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连接海港的最终实施路线。

同时,中国政府与缅英当局商定: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戌,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中国在原来已筑成的昆明至下关公路的基础上,负责修筑下关到畹町中国境内的路段,全长547.8公里;缅方负责修筑腊戌至畹町的缅境段,长段186.7公里。以一年为限。

11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龙云,行政院拨款200万元,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

在此期间,抗战局势急转直下。11月20日,日军占领上海,接着又攻占杭州、苏州等地。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仅存的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因日军破坏,每天运入的国际援华物资也日渐减少。蒋介石严令:滇缅公路要如期完工。

国民政府陆军独立工兵团一部及拥有当时最高级筑路工程技术水准和施工技术力量的交通部直属施工队伍,被紧急抽调到云南,负责咽喉部位及重要路桥的关键工程。

12月24日,云南省政府发出训令第1208号:

令建设厅,查本府於26年12月21日开第528次会议,龙主席提议鼓励早日完成滇缅公路办法及限定开支费用数日一案。当经议决,滇缅公路关系交通极为重要,政府特在明定限期(明年三月底止)以期迅速完成,如各该县能于限期内完工者,其各该县原应付一公尺五以下桥梁涵洞费,准由政府补助三分之一以资鼓励,如逾期不完工者,不予补助外并从严议处,此令。主席龙云。

修筑滇缅路的工程渐次展开。保山、云龙、镇康、昌宁等行动迟缓的县,受到龙云的严厉训斥。1938年1月25日,龙云在给镇康、昌宁县县长的训令中有如下文字:“查滇缅公路关系至为重要,故迭令赶工修筑,限三月底完成在案。现据报该县境内工作情形疲缓,进展甚迟,难依限告竣等语,如果属实,殊堪诧异。该县长身任地方,际此国难严重,此段公路,如何重要。况经三令五申,倘有延误,非一撤所能卸责。特此电告,仰即遵照,加紧工作,处督进行……勿延。主席龙云。”

从1937年12月开始,来自云南17个县和设治局的汉、白、彝、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布朗等民族的民工陆续到达规定工地,修筑滇缅公路的悲壮画卷由此展开。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境内雪山大江众多,山高谷深,道险林密,气候多样,地形落差巨大。马帮、牛帮是云南古道上的主要运输工具。有诗描述:莽莽群山,马帮铃响。烟瘴森林,商旅魂断。大河滔滔,溜筒过江。马嘶人困,云海苍茫。雪山巍峨,路在天上。千年古道,是我云南。

除交通闭塞、行路艰难外,云南边疆地区山林、热坝中还有一种致命的东西——瘴疠。瘴疠是一种以疟疾为主,包括聋、哑、伤寒及皮肤病等众多疾病在内的疾病群。元成宗大德年间,兵二万征八百媳妇,冒险深入滇南一带,深山密林“远冒瘴烟,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结果丧师而回。李白一生写诗无数,但对云南留诗极少,仅存的诗句却与“瘴烟”有关:“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秦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云南15万多(最多时达20万)民工自带口粮工具,在怒吼的江边,在陡峭的悬崖上,在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中,开始修筑滇缅公路。这支筑路大军由多个民族组成,却少有男性壮劳力(很多壮丁已被征兵),多为妇女、老人甚至孩子。

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而其中有一半要通过坚硬的岩石地段。在这些地方,筑路者只能通过爆破来开山劈石。

滇缅公路跨越怒江、澜沧江,江上要架钢索吊桥。所有建桥器材均购自缅甸。单那手腕粗的跨江吊索,一根就有数百米,又不能割断,一圈盘起又太重,在崇山峻岭中,绝对无法挑载。怎样运到江边去?中国的民工们像舞龙那样,将每根钢索每隔四米盘成一个圆圈,然后穿入杠杆,由几人一前一后,共抬一圈。就这样,数百人像舞龙一样,将钢索从缅甸的亚热带丛林扛到了江边。

材料运抵建桥工地。两边的桥塔已建好,下一步是铺设钢索。需要派人把一卷很长的绳子带过河去,绳子的另一端连着建桥用的钢索,人过河以后,就可以在对岸把钢索拉过河去。工程师试图用船把人渡过去,但往往船刚下水,就被湍急的河水冲向江中礁石,撞成碎片。无奈,只有派水性好的人带着绳子游过去。水性好的汉子陆续下水,都失败了。终于,一位强壮的汉子成功游到了对岸,他的名字叫王兆友。

据当时的有关资料粗略估计,近一年修路期间,死亡的民工二三千人,伤残近万人。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多人因公殉职。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基本竣工。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1100多万立方米、石方110万立方米,大、中、小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和部分路面工程。滇缅公路修通后,国内国际为之惊叹!

1940年,英国《THE WAR ILLUSTRATED》杂志这样报道:The Burma Rord(指滇缅公路)绝对是个奇迹!被纤细的女人背上的竹篮运走了,她们是在搬运一座座小山,缓慢但无情。绵延数百英里的巨大山梁,被人类的力量所改变。十四个月了,穿过虎豹漫游的原始森林,他们在亚洲的山顶、峡谷和悬崖,完成了平均八到十二英尺宽的道路。公路的弯道数不胜数,令人毛骨悚然,在许多地方,从道路到山谷的地面都有2000英尺的陡坡。The Burma Rord,疲惫不堪地穿过8000英尺高的山丘,越过亚洲两条最大的河流萨尔温河和湄公河,这两条河流发源于西藏的山区高原,一路狂风暴雨般向南奔去,一条通向孟加拉湾,另一条通向南海。从腊戌到昆明的旅程,这条公路连接了重庆,连接了解放中国的战争。

滇缅公路的开通极大鼓舞了中国民党军民的抗战决心,打破了日寇妄图在短期内解决“中国事变”的妄想,成为支撑中国抗日战场的绝大部分军用物资及大后方经济供应的运输大通道,为中华民族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天,畹町桥头仍安放着一个当年筑路用的大石碾子,上面刻着“万众筑血路,机工谱丹心,远征壮士行,铸就抗日功”,这是对滇缅公路上发生的一切的完美诠释。

而人民街北端通向的滇藏公路则更是举世瞩目,可以说牵扯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经。

滇藏之间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交通往来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存在。近代,滇藏交通在西南边疆随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国际援华物资只能通过云南的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运入内地,云南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港口。1941年,日军进占越南,截断了滇越铁路,全国物资的国际通道只剩下滇缅公路。为了补充滇缅公路运输的不足,在战时的情况下,马帮驿运再次被启用,充当了云南对外贸易主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滇藏公路修建于1950年8月至1973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于国防战略开始规划修建的四大进藏公路之一,它南起大理下关,北至西藏芒康,与川藏公路南段衔接,通往拉萨,途经云南的大理、迪庆以及西藏的昌都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的建成通车,对于改善西南交通状况、巩固西南边防、推进民主改革、开发西南边疆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此外,滇藏公路所贯穿的大多是边疆民族地区,因此它还对于加强沿线少数民族与祖国内地区域的联系、促进各民族间社会文化沟通、实现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整合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云南公路史》记载,1950年8月,为加快西藏解放,滇藏公路局成立。为配合滇西民工运粮部队进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云南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六团、云南省公路工程一处及滇西北各族人民组成的筑路大军齐聚迪庆高原,首先抢修了下关—巨甸、白汉场—丽江共296公里的公路。其中下关—中平的路段即为滇藏公路的首段,施工期间,金沙江两岸民工川流不息,江东运粮,江西筑路。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滇藏公路奉命暂停修建,滇藏公路局也随之撤销。1956年西藏发生叛乱,同年8月底滇藏公路重新启动,丽江中平至中甸段公路边测量边动工。1958年9月,解放军42师配合来自省内29个县、18个民族的5500多名筑路民工,将公路由中甸延伸至德钦县城。1960年12月,德钦至西藏盐井段修通。筑路大军先后修建了中乡公路、中德公路、德盐公路,属国道214线,路线从云南下关起,经剑川、白汉场、中平、中甸、德钦后,于滇藏交界处--隔界河进入西藏,再由盐井至芒康,与川藏公路相接,全长716公里(其中云南境内长594公里,西藏境内长121公里)。至1973年10月才全线通车,前后历时23年,其中实际施工11年有余,在中国公路建设史上,这恐怕是最“漫长”的一条线路了。迪庆境内的滇藏公路自1956年8月开工,1960年12月通车,历时四年零四个月,先后分丽中线,中德线,德盐线三期工程施工,跨金沙江、澜沧江,翻越海拔4292米的白茫雪山垭口,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公路,高原氧气稀薄,气候酷寒,每年冬季有三至四个月的大雪封山。峡谷地段又是悬崖峭壁,急流险滩,施工十分困难。随着中乡公路、巨维公路、滇藏公路的相继建成,迪庆州终于告别了漫长的交通靠人背马驮运输的落后年代,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迪庆州交通运输投资超过400亿元,公路通行里程达到7772公里。新开工建设金沙江里仁大桥、维登大桥等23座桥梁。2021年9月29日香丽高速全线通车!标志着迪庆正式进入了高速时代,香格里拉到丽江的车程将从过去的3个小时缩短至一个半小时。香丽高速路的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云南交通及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重大事件。香丽高速起于香格里拉市城区以南益松村,止于丽江白汉场,全长140公里,对完善国家和云南省高速公路网,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交通枢纽建设,加强滇西北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构筑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推动滇西一体化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滇藏公路是我国滇藏地区最早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它克服了以往人背马驮、溜索、津渡等传统交通方式内在的种种局限,具有强大而高效的运输能力在长期交往中,不同民族依靠攀缘在高山大河之间的马帮路增进了对彼此文化和历史的了解,逐渐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气质和胸怀。

在今天滇藏沿线的许多城镇里,能轻易看到白族、纳西族、藏族与汉、回等外来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汉文化、纳西东巴文化等不同文化和谐共存,这不得不说是马帮运输这条文化枢纽在数千年的岁月里创下的历史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70年来,滇藏公路在推动西南山区的现代演变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了出滇入藏、通川的运输能力,给道路沿线各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徜徉于滇藏高原,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曾经的“走得了”到如今“走得好”,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把滇藏公路建成美丽公路融合了新的发展内涵,处处展现着路与自然、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不断助力美丽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大理
两只蝴蝶在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松山战役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案例的选取与拓展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