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景到画景
——浅析林容生现代青绿山水画创作

2023-03-06陈思杰

参花(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绿实景笔墨

◎陈思杰

福建画家林容生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源于其所熟悉的闽地山水,他的画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地域文化特征,引起了绘画界的广泛关注。林容生的山水画从实景到画景的转变无论是从笔墨、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都能看出其乡土情结,笔下的青绿山水不再是现实中的山水,而是林容生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绿山水再次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长期以来,受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主,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人们对自然重新认识以及对色彩的重视,给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现代青绿山水画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画家里面,林容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画不仅有对传统绘画技法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融合西方的美术思想,在色彩搭配、平面构成技法等运用方面浑然天成。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林容生作为一个地道的闽中人士,他的画多数都是描绘八闽大地的自然风光,同时又不同于其他闽中画家客观地描绘自己的家乡,他从自己的绘画理想出发貌写家山,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林容生的山水画中带有较为强烈的文人气息,在此过程中,林容生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造型图式、色彩搭配以及意境营造来展现自己家乡的风采。

一、林容生以闽中地区为描绘对象的形成及现象

林容生的青绿山水始终追求着一种古典意识,其画显现出的淡泊宁静、简淡清远、田园诗意都源于他多年的绘画功底。纵观林容生的山水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以闽中山水为参考对象,这与其他的青绿山水画家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把目光聚焦在大山大河之中,而是将所有的心思貌写家山,将自己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娓娓道来。按照林容生的理解,虽然他是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但是每次远离闹市来到乡村,都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乡村中的小路、田野、老屋、菜园和小溪,那种宁静、闲适的氛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相对于那些纷乱嘈杂的旅游胜地,这些看似平常的山村景色,更能使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对人类生命律动的恩赐。

林容生的画中能明显地看出他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三坊七巷的黑色屋顶,斑驳充满岁月痕迹的高墙,闽南的土楼错落有致矗立在江南梯田之上,空无一人的小院里面不时冒出一两朵开花的小树,缓缓流动的小溪注入门前的池塘,鱼儿在几朵荷叶当中嬉戏,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八闽大地的情感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林容生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画风逐渐稳定,可以说他的青绿山水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符号。

林容生的青绿山水是山水画史上又一“回归”现象。这首先牵扯到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不像匠人作画仅仅把客观事物描绘下来,而是借物寓情,表达自己内心对世界的重新认识,这时候的画面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通过对现实山水描绘达到自然之理,进而体现这个宇宙之“道”。正如宗炳所说的“山水以形媚道”,意思就是山水画最终的目的是要起到“媚道”作用。林容生身上有一股传统文人气息,所以他的画继承了文人画“媚道”作用,跳脱了“六法”的禁锢,进入一种“澄怀观道”的境界。如傅京生评价林容生的画说:“立足于中国文化视野,林容生首先是从中国文化的基本品质和气象上把握住了传统;其次,就是立足中国文化精神对西方视觉艺术语言元素的吸纳……”从他的“三坊七巷”系列作品可以感受到来自闽地浓厚的思乡之情,用画面来寄托情感,如同古人那般,以诗言志,以画寄情。

曾经最熟悉的地方,随着画家年龄不断增长,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过去留下一份回忆。林容生的三坊七巷系列绘画虽然简单质朴,但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他的画与传统文人画那样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或者把玩艺术寄托情感有所区别,而是赞美自然,讴歌生活,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探寻和感悟积淀千年来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情境中寻找山水和精神的契合点。

总之,林容生的青绿山水画创作摆脱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桎梏,将绘画的视点聚焦在对自然的写真,从自然之境得画境之妙,敢言天地是吾师,师法造化,这就是一种艺术回归现象,是对传统绘画的超越,也是对绘画的重新认识。

二、林容生青绿山水从实景到画景的转变

2000年以前,林容生的青绿山水画还处于探索阶段,2000年以后,林容生对绘画本质和文化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其艺术风格逐渐稳定,艺术表现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创作了《三坊七巷系列》《无声的风》《花开无言》《春天的梦》等,这些作品基本上反映了画家的心境——一种文人淡泊从容和优雅的心境,他的画给人一种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享受。下面我们就从这些画作入手,分析林容生如何实现实景与画景的转化。

首先,从山水造型的角度看实景与画景的转化。大部分画家都承认自己的创作是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但每个画家对传统的认识大相径庭。林容生对新安画派渐江的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偏爱,在他《永远的渐江》一文中表示,渐江的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这些都是他喜欢的理由和原因。

“渐江的画,用笔细致,笔墨感觉沉静而虚灵……造型尚简,但山石奇崛方硬……”

林容生山水造型一大特点就是简约,和浙江山水画的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他的《无声的风》可以看出采用经典的三段式构图形式,近、中、远景以此铺开,土坡和山体轮廓用长短不一的线条勾勒出来,山体结构用披麻皴,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坡之上,树木作为点缀依次排在山脊上,充当短线组合。这幅画是林容生跨进新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工笔青绿山水画,可以看出此画具有传统意味,直接继承了以渐江为代表的文人画的“简”山体勾勒,用书法笔法线条写出造型形态,用简化的手法将复杂的山峦形象以及树木房屋概括为不同的几何形,这种几何形在画面中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在《温暖》一画中,他把复杂的山体结构,用矩形、梯形等形状有秩序地堆叠和交错使画面具有层次感,斑驳的白墙和黑色的屋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使整个画面充满力量感,门前芭蕉树不再像实景中的那样婀娜多姿,而是用矩形概括芭蕉叶的形状,整体外形犹如一个三角形,棱角分明,气势雄厚,秀润之中多了一份阳刚之气,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从笔墨的角度看实景到画景的转化。自2000年以来林容生对山水画的本质、笔墨、色彩、精神内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其中最具创新的是工笔重彩与水墨精神的结合。在这一阶段,林容生用情感丰富的笔墨“线条”替代了传统工笔画中几乎程式化的“线”,从平面到让线条与色块之间相互流动,在这一时期林容生创作了《阳春三雪》《净土》《薄云》《雨丝轻轻》等富有艺术特点和精神追求的作品。纵观林容生青绿山水的笔墨运用,大致分为工笔画的细腻,写意画的萧疏。在笔法上,从容且严谨,清新中见朴素,幽奇中见简淡,画中的山石、老屋、荷塘、深巷、树木和芭蕉是源于现实生活(实景)但又经过画家主观化的处理,呈现出诗意化的景观(画景)。

在《薄云》中可以看到,整幅画主要表现的是暮秋时节的景色。深秋的凉意还未来得及散去,冬天的寒冷已经悄然来临。画中大片的老屋坐落在山石中,周围充满了经过主观处理的植物,天空中那若隐若现的白云增加了画面的想象力和意境。此画中,可以看到林容生用笔的简练,无一丝多余之举。在笔墨和色彩的关系处理上也是相当微妙和灵动,这就体现了林容生对笔墨和工笔重彩的全新理解。林容生的笔墨从传统中来,但不是照搬前人老旧的程式化造型,而是用全新的笔墨语言赋予山水的全新姿态。因此我们看《薄云》这幅画时虽然是工笔重彩,与宋元明清时期的青绿山水画有很大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林容生在笔墨造型方面的把握实际上已经和传统青绿山水画大相径庭,正是林容生对山水的造境和视觉安排上的创新,才取得现如今的绘画效果。

最后,从色彩的角度看实景到画景的转变。林容生的山水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色彩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青绿山水画里面不仅有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画中的染色技法,同时,还对传统的色彩进行加工,用揉洗、冲刷等方法使色彩凸显多层次的变化,在色彩搭配上,充分借鉴西画原理调配,强调色彩的冷暖搭配以及互补色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又不失它文人心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处色彩独立的审美意义。纵观林容生山水画色彩的运用,用平面组合的方式来构筑画面,大面积地使用色块代替实景写生中琐碎的细节,使整个画面的形态更加简洁。用范迪安的话来说,“以主观化的色彩基调表达不同的心境,使色彩的运用从视觉的愉悦进入情感的表达这一层次。”从这一方面看,林容生的青绿山水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随类赋彩”而是“随心赋彩”,此时的青绿山水不单单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像传统的文人画一样,加入了主观情思,以此来追寻安顿性灵的精神家园。

《岁月》创作于2006年,作为林容生对色彩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工笔重彩画。这幅画画的应该是夜晚的场景,色彩的冷暖搭配使用让人不禁想起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但是林容生在色彩上的选择又区别于传统那种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而是用自己总结和提炼出的适合自己的色彩体系。在这幅画中通体采用花青色作为主色调,整体上呈现一种幽静、清冷的效果,再加上些许藤黄色和淡紫色互补,使整个画面的层次变得丰富。林容生独特的个人情感融进他的山水画里,强烈的写意性和平面构成使得他的画变得与众不同,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样式早已深入人心,林容生的工笔重彩画打破了千年来人们对青绿山水的偏见,青绿山水的色彩运用可以变得多种多样,不再像以前人们对青绿山水画的看法是匠人所画,它同样可以表达个人的感受,色彩的格调同样可以变得更高。

《九月》是一幅写意类的山水,画面构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原理,画中群山围湖而立,中景几块方田透露出淳朴的农家气息,一条小溪自山顶奔流而下,消失在老屋后。在设色上以色块搭配为主,赭石、石绿、酞菁蓝、朱砂调和运用,在这幅画设色上林容生充分借鉴工笔画的设色特点,工笔画中冷暖色的差异能拉开空间距离的作用在这幅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传统的绘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大胆的创新,是因为传统的山水画色彩运用已经成为固定的套路,在色彩运用上受中庸思想影响,在冷暖色对比上变化极少,多以浅绛为主。林容生的青绿山水与传统青绿山水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对色彩的重新认识、整合以及借鉴西方的色彩观念,他抛弃了传统文人水墨浅绛设色,用工笔常用的花青、赭石、朱砂等为主色调,但是为了不影响笔墨形式的展现,在色相上降低了纯度和饱和度,从而使得笔墨与色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林容生的青绿山水在色彩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这种艺术实践现象对青年艺术家从事山水创作提供全新的参考对象和启发,在现代青绿山水画创作上,只有充分吸收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艺术精华,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林容生的作品风格源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蕴,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绘画形式,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古典写实和文人雅士的那种浪漫情怀,同时也有西方的风格化、几何化表现派的意味,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他的那种简洁明快、平淡天真的风格模式。林容生的青绿山水画创作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他的艺术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面对新时代的语境下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一对矛盾体的建议与启发。

猜你喜欢

青绿实景笔墨
青绿人家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一种基于可量测影像的实景导航数据组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