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雾都孤儿》中巧合情节的作用

2023-03-06刘珍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0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露丝南希

⊙刘珍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雾都孤儿》(Oliver Twist,orThe Parish Boy’s Progress)是其第一部伟大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雾都孤儿》于1837年2月开始在杂志《本特里》上连载,通过孤儿奥利弗的成长与生活展现了狄更斯对社会的批判、对道德的弘扬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创作上的巧妙构思。事实上,在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狄更斯精心设计的巧合情节,而这些巧合情节使得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并且富有张力和趣味性。

尽管很多学者针对《雾都孤儿》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从巧合情节的角度对小说展开进一步的解读。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叙事场景、人物安排以及主线情节发展三个方面入手,对小说中的巧合情节展开剖析,解析小说在创作上的巧妙之处,以增进读者对这部杰作的认识。

一、切换叙事场景

《雾都孤儿》中构建了大量的叙事场景,如济贫院、棺材铺、伦敦等。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这些叙事场景也在不断切换,而巧合情节在这些场景的切换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比较重要而明显的场景切换有两次。其一是叙事场景从济贫院切换到棺材铺。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孤儿,出生在一个无名小镇的济贫院。小说前三章的叙事场景集中在济贫院,狄更斯通过奥利弗在济贫院的成长与生活,反映了底层贫民在济贫院中所遭遇的苦难与剥削,并以此表达对新济贫法及其产物济贫院的猛烈批判。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对社会的批判,而在前三章中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已淋漓尽致,济贫院情节也应该告一段落。奥利弗要离开每天生活的济贫院,需要一个突发事件来推动,因此就有了如下的情节:奥利弗和小伙伴们经常忍受慢性饥饿的煎熬,慢慢地实在饿得顶不住了,于是有一天他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在当天傍晚吃完饭后向大师傅再要一点粥,而奥利弗很不幸地被抽中了。显然,这是狄更斯刻意安排的一个巧合。奥利弗因为找大师傅再要一点粥,被单独关在黑屋子里,还要忍受毒打,最终被卖到一家棺材铺当学徒。通过添粥事件这一巧合情节,小说的叙事场景很自然地从济贫院切换到了棺材铺。

其二是从过渡场景棺材铺切换到主要叙事场景伦敦。在棺材铺的几个月时间里,奥利弗一直忍受着学徒诺亚的欺凌,最终由于被诺亚嘲骂而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奥利弗决定逃离棺材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寻找生路。徒步走了七天后,奥利弗又累又饿,这时遇到了小绅士道金斯,巧合的是道金斯正要前往伦敦。道金斯对奥利弗说道:“今儿晚上我得去伦敦,我知道有一位体面的老绅士也住在那儿,他会给你安排一个住处,一个钱也不收你的。”在道金斯的帮助下,奥利弗终于成功到达了伦敦,叙事场景也自然地切换到了伦敦,小说的主要情节也得以展开。如果不是碰巧遇到了道金斯,又累又饿的奥利弗很难坚持到伦敦。其实,奥利弗当时并不知道道金斯是一个窃贼,他所介绍的“体面的老绅士”正是无恶不作的贼首费金,是小说中主要的反派人物。因此,这一段巧合情节在切换场景的同时,也将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关联起来,这无疑为后续场景进一步聚焦到贼窝做好了铺垫。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不同的叙事场景,并通过巧合情节自然地切换场景,同时在场景切换的过程中巧妙地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众多角色关联起来,较为真实地全方位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风貌。

二、巧妙安排人物出场与结局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通过大量的巧合情节巧妙地安排了人物的出场与结局。奥利弗由于两次行窃巧遇了布朗罗和露丝,这些巧合情节建立了后续情节发展所需要的人物关系。奥利弗以及一些反派人物的结局也因为巧合情节而恰到好处,更好地满足了读者对人物结局的期待。

(一)引出主要人物,建立人物关系

奥利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拿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遗产,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奥利弗能够获得幸福,离不开两个重要人物的帮助。这两个重要人物就是布朗罗绅士和露丝小姐,而他们的登场都是通过巧合情节引出的。

奥利弗与道金斯一同到达伦敦后,被道金斯带到贼窝。奥利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到了贼窝,直到与另外两个年轻的窃贼一同上街。两个窃贼偷了一位老绅士的手绢,然后飞快逃跑。老绅士发现后误以为奥利弗是窃贼,奥利弗因此被抓进警察局。巧合的是,这位老绅士正是奥利弗父亲生前的好友布朗罗,不过小说中暂未交代这一点。这一巧合情节引出了小说中至关重要的正面人物布朗罗,正是在布朗罗的竭力帮助下,奥利弗才解开了身世之谜并最终获得幸福。奥利弗被带到警察局后,布朗罗不能肯定是奥利弗偷走了手绢,于是不想再追究了。由于奥利弗受伤,布朗罗十分担心他的健康状况,误会解除后还把可怜的奥利弗带回家悉心照顾。因此,这一巧合情节同时也塑造了布朗罗宽容、仁慈以及乐于助人的正面形象,后文中布朗罗不辞辛苦帮助奥利弗拿回应得的遗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段情节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布朗罗在警察局的自言自语:“那孩子的长相有些面熟,某种触动我、吸引我的东西,会不会是清白的呢?天啊,我从前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同他有点相像的面容?不,这一定是幻觉。”这一段描写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布朗罗是谁?他为什么会对奥利弗感觉面熟?这为后文中布朗罗发现奥利弗是其好友的孩子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让读者对布朗罗印象深刻。

露丝遇见奥利弗的方式与布朗罗有些相似,也是起因于奥利弗被迫参与的一次盗窃。第二十二章中,贼窝头目赛克斯带着奥利弗出城,来到一所孤零零的四周有围墙的宅院前,准备盗窃。赛克斯将奥利弗从一扇窗子送进屋里,让奥利弗打开大门。宅院里的仆人惊醒后用枪打伤了奥利弗,然后赛克斯扔下奥利弗独自溜了。奥利弗在这次被迫行窃中受了重伤,这所宅院的主人露丝请了大夫医治奥利弗。巧合的是,露丝正是奥利弗从未见过的姨妈,当然奥利弗并不知道这一点。这一巧合情节引出了帮助奥利弗解开身世之谜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露丝。对于奥利弗的行窃,露丝不相信奥利弗是自愿的,还央求她的姑妈:“亲爱的姑妈,让他们把这个正在生病的孩子投进监狱之前您可千万要想一想,不管怎么说,一进监狱他肯定就没有机会改邪归正了。”因此,这一巧合情节同样也塑造了露丝善良而富有爱心的正面形象。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巧合情节在引出主要人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奥利弗的两次行窃引发的巧遇,不仅引出了布朗罗和露丝这两个重要人物,同时也建立了奥利弗与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这为后续情节发展中他们帮助奥利弗做好了铺垫。此外,这些巧合情节也塑造了布朗罗和露丝的正面形象,这使得后文中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奥利弗在逻辑上可以站得住脚。

(二)安排人物结局,满足读者期待

《雾都孤儿》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初期,当时的英国经济空前繁荣,然而贫富差距也愈发凸显。大量的贫民生活在济贫院,不仅要通过繁重的劳动来获得少量的食物,还要忍受来自管理人员的不公正对待。因此,当时的人民既对美好生活有强烈的向往,又对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诉求。狄更斯创作《雾都孤儿》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通过巧合情节为小说中的人物安排了恰到好处的结局,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超现实的巧合情节的安排,善良的奥利弗最终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满足了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出生到少年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奥利弗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却始终能够坚守善良的本心,终于获得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奥利弗坎坷的命运中,起到决定作用的重要情节是奥利弗巧遇了善良的布朗罗和露丝。奥利弗第一次跟随窃贼伙伴上街,碰巧遇到了父亲生前的好友布朗罗,这是其命运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二次被迫行窃时,奥利弗遇到了善良的露丝与梅里太太一家,在她们的帮助下脱离了贼窝,这是其命运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巧合情节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在布朗罗和露丝的帮助下,奥利弗查明了身世并且拿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遗产,这使其可以不用再忍受饥饿的折磨。试想一下,如果奥利弗只是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拿回遗产,故事好像也是完整的,也能满足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然而,作为一个孤儿,奥利弗不仅需要衣食无忧的生活,更需要亲情的温暖。巧合的是,布朗罗是奥利弗父亲生前的好友,而露丝又恰好是奥利弗的姨妈,他们给予孤儿奥利弗所欠缺的亲情,这也是上述巧合情节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显然,这些情节有些过于巧合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正如广大的底层贫民不太可能摆脱艰难的生活。但也正因如此,奥利弗的圆满结局才能更充分地满足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

另一方面,小说通过巧合手法为反派人物安排了罪有应得的下场,满足了读者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毫无疑问,费金是小说中出场次数最多且最令人厌恶的反派人物。第九章中,费金一边欣赏着徒弟们冒着生命危险偷来的赃物一边喃喃自语道:“死刑真是件妙不可言的事儿。五个家伙挂成一串儿,都给绞死了,没有一个会留下来做线人。”徒弟们被处以绞刑,费金不仅没有一丁点儿的伤心,内心还十分轻松,由此可见费金的残忍冷血。巧合的是,对绞刑毫无敬畏之心的费金最后正是死于绞刑,可谓罪有应得。如果费金仅仅是被判死刑,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让读者感到大快人心。然而,费金被判绞刑的结局来得更加痛快,也让人印象更为深刻。除了主要人物费金,狄更斯对小人物结局的处理也非常巧妙。教区干事班布尔虽然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在济贫院作威作福、以权压人的形象却深入人心。颇具戏剧性的是,班布尔最后被撤职,沦为济贫院的贫民,成了别人作威作福的对象。显然,这是狄更斯刻意安排的一个巧合,这种巧合无疑强化了对公平正义的伸张。

奥利弗的圆满结局以及费金与班布尔等反派人物罪有应得的下场,体现了小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主旨,而巧合情节的使用强化了这种思想,更好地满足了读者对人物结局的期待。

三、推动主线情节发展,设置悬念

《雾都孤儿》的主线是奥利弗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查明了自己的身世。孤儿奥利弗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一无所知,小说开头也仅仅对奥利弗的母亲做了简短的交代。狄更斯没有选择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介绍奥利弗的家庭情况,而是通过一些巧合情节推动故事沿着主线不断向前发展,循序渐进地解开奥利弗的身世之谜。小说中巧合情节的使用也使得小说充满悬念,让情节发展富有张力和趣味性。

蒙克斯是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不仅知晓奥利弗的身世,还雇佣费金欲将奥利弗培养成窃贼,这样就可以根据遗嘱合法侵占本应属于奥利弗的遗产。奥利弗根本不知道蒙克斯的存在,也很难接触到躲在暗处且胆小谨慎的蒙克斯,如何得知自己的身世呢?这就需要一些巧合情节来解开谜团,推动主线情节的发展。第二十六章中,神秘的蒙克斯首次登场,与费金商谈将奥利弗训练成小偷的事情。巧合的是,费金在与蒙克斯见面之前正好去找了南希,还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秘密:“那孩子(指奥利弗)对于我价值成百上千镑,运气来了,我可以稳稳当当得到这么大一笔钱……再说,我跟一个天生的魔鬼有约。”费金的话引起了南希的注意,进而导致了费金与蒙克斯的这次密谈被南希偷听,使得南希知道了蒙克斯的存在以及蒙克斯针对奥利弗的计划。

这次偷听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主线情节的发展,使得南希进一步通过蒙克斯得知奥利弗的身世成为可能。事实上,这次偷听事件中还存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巧合之处,就是费金在与蒙克斯见面之前找的恰好是南希而不是其他人。南希是窃贼团伙中唯一保留着善良本性的人,所以她是唯一既能够接触到费金又愿意帮助奥利弗的人,只有南希听到费金不小心透露的秘密才会上心,才会冒着风险去偷听这次密谈。因此,这一处巧合保证了主线情节得以推进。

另外,狄更斯在这次偷听事件中设置了多个悬念,使情节发展富有张力和趣味性。悬念之一是:这个神秘的蒙克斯与奥利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刻意针对善良的奥利弗?悬念之二是小说中并没有指出偷听的人是谁,而是通过蒙克斯交代:“有个人影。我看见一个女人的影子,披着披风,戴了顶软帽,一阵风似的贴着护墙板飘过去了。”偷听的人到底是不是南希呢?如果是南希,她会不会被发现,使得自己陷入危险呢?这些悬念无疑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直到解开疑惑。

费金与蒙克斯的第一次密谈没有涉及奥利弗的身世,因此南希偷听到这次密谈并不能帮助奥利弗解开身世之谜,不过这次偷听事件为后续更重要的第二次偷听事件埋下了伏笔。第三十九章中,蒙克斯再次拜访费金,巧合的是南希正好也在。蒙克斯到来时,南希立即有了反应:“姑娘往桌旁靠了靠,漫不经心地看了蒙克斯一眼,就把目光缩了回去,然而就在来客朝费金转过身去的当儿,她又偷偷看了一眼,这一次的目光是那样敏捷锐利,意味深长。”显然,南希认出了蒙克斯,并且马上意识到蒙克斯可能又要与费金进行密谈。因此,南希第二次偷听费金与蒙克斯的密谈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次偷听事件使得奥利弗的身世之谜得以解开,推动主线情节进入尾声。密谈结束后,费金发现南希的脸色非常苍白。乍一看,南希好像是因为紧张而脸色苍白,实则不然。作为出色的窃贼,南希不太可能因为偷听而紧张,更不至于紧张到脸色苍白。因此,南希脸色苍白的真正原因应该是这次谈话的内容非常骇人听闻。狄更斯并没有在第二次偷听事件中交代谈话内容,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究竟是什么样的谈话内容能让南希吓得脸色苍白,蒙克斯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此外,第二次偷听事件也导致了后文中南希的悲惨结局,进而导致了整个窃贼团伙的覆灭,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狄更斯通过设计巧合情节巧妙地引出了两次偷听事件,而这两次偷听事件极大地推动了小说主线情节的发展。在这些巧合情节中,狄更斯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情节发展富有张力和趣味性。

四、结语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精心设计了大量的巧合情节,展现了这部小说创作之巧妙。小说描绘了多个叙事场景,而巧合情节使得场景切换自然,就像一条线一样将这些场景串联成一个整体。叙事场景切换到伦敦后,奥利弗巧遇了布朗罗和露丝这两个重要人物。正是在布朗罗和露丝的帮助下,奥利弗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同时也使得反派人物落得应有的下场。巧合情节的安排凸显了奥利弗结局的圆满和反派人物下场的悲惨,更好地满足了读者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的期待。奥利弗能够得知身世,得益于南希在巧合之下两次偷听到费金与蒙克斯的密谈,因此小说主线情节的展开也离不开巧合情节的推动。通过对叙事场景、人物安排以及主线情节发展的分析,不难理解巧合情节在整本小说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露丝南希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Never Let Go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雾都孤儿》:绽放于陈旧中的光辉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南希·里根:1921~2016年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投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