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性写作研究的新探索
——评管季《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后女性写作研究》
2023-03-06郑丽娜王科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大连116000
⊙郑丽娜 王科[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大连 116000]
众所周知,文学研究的最大价值和最佳归宿,在于为文学创作和文学历史提供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新的思维、新的观念。这种文学研究,应该摒弃那种同质化的一般说辞,应该颠覆那种传统式的大路评判,给人以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认知,从而实现对既往研究的创新提升,为当下文学立下宝贵的背书和重要的存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季对“80 后”女性写作研究的成果——《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 后女性写作研究》,其多维度、多面向的宏阔视野,多学科、多范式的理论阐释,多参照、多比较的深度透析,将“80 后”女性写作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发展流变、前景瞻望,分析得非常透彻、十分到位,确实不失为近年来一部值得看重的、对传统研究实现了新探索的“80 后”女性写作研究专著。
一、多维度、多面向的宏阔视野
《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 后女性写作研究》的突出亮点,是作者以多维度、多面向的宏阔视野,全方位、全景化地观照了“80 后”女性写作这一当代文坛上颇为复杂、让人纠结、欲说还休的文学现象和深奥命题。应该说,迄今为止,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之内,文学理论界对“80 后”女性写作的整体研究关注不多。苛刻地说,甚至不是缺席就是失语,不是误读就是言他,还没有出现真正对其做全面观照、系统梳理的著作。
管季首开先河,在新时代文学研究的较高站位上,选择了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在这块学术处女地上矻矻劳作,用三年多的时间,“创设了一个清晰地审视80后女性写作的景深,全面攻克了80 后女性写作的学术难题”①,向文坛奉献了这部饱含心血的厚重之作。空谷足音,闻之则喜,探索之功,弥足珍贵,其先锋价值和不俗贡献自不待言。
这里,我们之所以说管季的这部著作是以多维度、多面向的宏阔视野,全方位、全景化地观照了“80 后”女性写作,是因为作者以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对那些在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80后”女性作家,对她们那些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对其写作生发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价值,进行了从未有过的体认审视,做出了令人欣喜的评估定位,为我们吹响了“80 后”女作家这个年轻群体的集结号,构建了“80 后”女作家英姿勃发的青春方阵,从而厘清了这个文学现象产生的因缘、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失。应该说,这不但是给这个深奥的命题索解作答,更是给砥砺前行的当代文学留下了新一代第二性作家的清晰面影。
这部洋洋洒洒近30 万字的专著,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即“80 后”女作家两性观念的建构及变化、“80 后”女性意识的演进、女性新形象的创造、新技术背景下的写作新变、“80 后”女作家的写作伦理。从宏观俯视鸟瞰到中观微观细读,内容广博,架构严整。作者宏微交错、纵横捭阖、倾情聚焦、努力探索。其中,既有创作心理的深度探源,也有创作态势的广角观照;既有两性观念形成的认知梳理,也有女性意识追踪的流变演进;既有创作特质的典型展示,也有伦理嬗变的普泛彰显;既有过往写作资源的爬梳厘清,也有当下新技术浪潮的开掘揭示;既有创作倾向的客观批评,也有另类艺术的严肃判断;既有文学历史经典的深情追溯,也有目前创作场域的精准定位;既有与男性创作人物形象的比较,也有和国外女性作家风格的对照。
总之,作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向度,全方位、全天候地对“80 后”女性写作姿态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和生动的描述,通过其理性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的批评立场,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全面的、整体的“80 后”女性写作的概貌,获取了真切的、鲜活的文学纪实印象,甚而是打下了类似断代史那样的文学烙印。谁都知道,新近崛起的“80 后”女性作家,在当下的作家群体中虽然属于文学新锐、难见经传,但总的来说,其起点颇高、出手不凡,作品的创新程度、影响力度都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令人迷惘的是,尽管她们的一些女性书写英气逼人、不容忽视和小觑,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80 后”女作家大多数似乎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养在深闺人未识”。对其宽松包容的探寻、实事求是的解读,更是乏善可陈。如今,管季的这部研究之作,不但填补了此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其做了一个盛大的推介。从中我们了解了“80 后”女作家的艺术诉求,看到了“80 后”女性写作的锋芒指向,对其产生的轰动效应、闪烁的艺术风采、应该重视的倾向等都有了一定的把握。比如,她们写作中的两性观念怎样伴随时代律动?其常态的写作伦理观念有什么变化?曾经令人瞠目的“身体写作”发生了何种新变?应该怎样规约新时代的女性塑造?她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投射了哪些新人特质?这些,作者都在全景观的勾画和论析中,做了深入的阐释和详密的考证,并予以多元化的面面观察。
这种多维度、多面向的宏观视野,这种皴染勾勒的梳理整合,使“80 后”这些文坛新秀组成了不容忽视的作家谱系,推动了这些一度潜隐文海的女作家闪亮登场,给女性文学评论输送了可观的正能量。无怪刘海涛先生盛赞管季的这部专著“横空出世”,是“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奇书”②,而王威廉也认为此书“是一部很有新意和锐度的文学研究著作,给我带来了一次新视野的启发”③。
二、多学科、多范式的理论阐释
《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 后女性写作研究》的显著贡献,是作者以多学科、多范式的理论阐释,较全面、较准确地分析了“80 后”女性写作特质这一新时代文学中十分抢眼、值得重视、众说纷纭的美学风范和文化元素。为了强化专著的理论深度,管季特别重视引用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以达至准确把握、细腻分析“80 后”女性写作的风格,增强专著的理论色彩和学理分量之标的。
管季深知,她所面对的“80 后”女性作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是在金庸、琼瑶的作品和影视熏陶中长大的,是从韩剧和日本动漫世界的回廊中走来的,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和交融中写作的。她们视野宽广、思维辽阔、知识丰富、手法灵活,感受了前辈作家没有接触过的新世界,具有极强的与时俱进意识和书写能力,其文学创作自然呈现出天马行空、五彩缤纷乃至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艺术风貌和独特表征。因此,沿袭那种单调的文学研究方法和刻板的文学理论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显然是力所不及、捉襟见肘的。
基于这种考量,管季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努力引进当代多门学科的理论,运用兼容并包、杂糅融通的多学科理论,跨学科地分析“80 后”女性写作的问题。具体来说,即在文艺学理论的主导下,引进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美学、地理学、伦理学、符号学、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理论,作为其论析课题的重要利器。这些多种学科的理论,都不是单兵出战、单方面使用,而是整合出征、交叉上阵,形成多学科的理论合力,以精准地诠释“80 后”女性写作的审美特点和文化渊源。比如,从全书总体上考察,作者在立意设计上就志存高远,大量运用了历史学的理论,将“80 后”女性写作放在史学视域下进行分析论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微型的女性文学创作的断代史。
作者对如下这些文学谜团,诸如“80 后”女性写作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历史因缘和时代契机是什么,影响和制约她们写作的动力有哪些,她们作品的中国元素和外域因子如何左右其创作指向和流变,女性主义对她们的当代叙事发生了哪些影响,她们的作品和创作道路留给历史哪些启迪,其意义彰显在哪些方面,等等,都做了历史学家式的书写记叙,事事有因,笔笔有宗,颇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对于重点论析的作家,作者又似乎是在为其立传。如孙频,作者在叙述了其创作道路,分析了其作品《同体》《自由故》等之后,以文学史家的笔墨予以定评:“孙频在作品中灌注了太多抽象的宗教性的东西,从而瓦解了进入现实的力度。”她的写作,始终带有强烈的解构感,“通过自由这个命题,孙频大胆地为女性主义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④。这种高屋建瓴式的话语,就是非常贴近现状的、比较科学的历史结论。作者对张悦然的作品也常常运用历史学观念加以观照,典型的个案就是那部众说纷纭的《誓鸟》。作者认为,它“传达出对于历史及意识形态的考量”,“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思考”。
又如,对笛安的小说《龙城》三部曲以及《南方有令秧》、蔡东的《往生》等,作者则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视角拆解细读,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渲染,给予中国文化以入木三分的剖析。像对她们笔下那些旧时代文化的女性牺牲品,着力从封建文化传统上揭示其悲剧根源,在鞭挞封建文化糟粕和民族劣根性的同时,发出了悲愤的扼腕长叹。而对于蔡东、张悦然的另类作品,那些描写婚恋危机的虐恋心理的作品,作者则主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阐释。在女性心理学理论的烛照下,那些类似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其阴暗、复杂、畸形的心理奥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开掘和揭示。此外,对社会学、伦理学的运用也随处可见。蔡东的《净尘山》《小城》《和曹植相处的日子》《毕业生》以及张悦然的《家》《小染》《黑猫不睡》《红鞋》,孙频的《无相》《三人成宴》《绣楼里的女人》等,就是这方面的具体案例。作者对中国人骨子里伦理规范的分析,对底层女性社会心理的解剖,对婚恋中生命体验的刻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值得肯定的是,管季对这些作家创作中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高度模仿依傍,受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及卡夫卡、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影响走入的误区,也毫不客气地予以批评,提醒她们坚持高雅崇高,摒弃数典忘祖,永远瞭望诗和远方,千万警惕,切勿踏入庸俗、低俗、媚俗的低谷。
三、多参照、多比较的深度透析
《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 后女性写作研究》的喜人实绩,是作者以多参照、多比较的深度透析,很认真、很完善地诠释了“80 后”女性写作这一当下文学潮流中非常重要、必须解决、亟待回答的创作风采和艺术流变问题。在这方面,管季非常重视运用比较文学的手段和方式,对其理论精魂和研究真谛情有独钟。她以丰富的中外学识和批评的真知灼见,为自己的批评对象预设了多个明显清晰的参照系统,树立了不少鲜明生动的比较坐标,以此来解读“80 后”女性写作的创作风范和艺术特质,考量其女性书写叙事的嬗变和走势。
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研究的热潮中,比较文学为专家学者所青睐。所谓比较文学,就是指在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文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彼此的相互影响及其与时代、社会、文化间的关系”⑤。《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 后女性写作研究》中采用的多参照、多比较方法,就是对比较文学方法的认同和皈依。操使这一文学研究中能够作深度分析的利器,能使其创作风采和艺术特质的个性得到清晰的彰显和展现。在这部著作中,管季运用最熟稔的比较方式很多。
一是横向比较,如“80 后”不同女性作家艺术追求的比较。作为“80 后”文坛最活跃的这些女作家,虽然拥有共同的闪光标签,属于同一团队和群体,但是其艺术追求和叙事风格各有“千秋”。在管季看来,孙频善于挖掘女人的复杂性,青睐两性关系中阴暗面的剖析,作品带有那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而“笛安与孙频大概属于一热一冷的两个极端”,她“始终带着克制而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两性关系”,甚至是不惜自己的作品中充满了悖论。然而,“从某方面来说,笛安与孙频一样,借助某种写实的笔触,描写出女性的心理局限以及整个社会的心理局限。但笛安描绘出来的是温暖,与孙频在凛冽之下渗透的温暖不一样”。对于张悦然,管季认为:“与孙频和笛安类似,她的总体精神倾向是虚无,但张悦然会更关注时代给人带来的困惑,这点与孙频执着于描写女性心理的束缚,笛安描写人类的本性之爱不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仔细比较之下,这些作家的风格就泾渭分明了。专著中,管季对她论析的十几位作家都是采取这种对比论述的。对黄土高坡上创作《马兰花开》的农家女马金莲,对书写底层打工族女性命运的郑小琼,对在大学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张悦然,对擅写婚恋危机自省者的蔡东,对新技术背景下大胆科幻的郝景芳,管季都是将其放在一个系统中,采用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论述。
二是纵向比较,如与现代不同时期女性写作风格的比较。管季将“80 后”女性写作置放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段内,让她们在现当代的经典作家作品中游弋。上自冰心、庐隐、冯沅君、张爱玲、丁玲、萧红等,下至杨沫、茹志鹃、王安忆、张抗抗、铁凝等,管季都将其主题意旨、艺术风范、叙事模式、人物个性、女性形象、婚恋心理等做了详细的比较,从中看出“80 后”女性写作的传统继承、故事营构、中国元素、女性特色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和时代拘囿。比如在人物形象分析中,管季对《伤逝》中的子君、《祝福》中的祥林嫂,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梦珂》中的梦珂,对《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对杨沫笔下的林道静、茹志鹃笔下的新媳妇,对铁凝等新时期崛起的女性作家的写作,都做了实事求是的比较,使得专著的立论更加坚实,分析更加到位,学理更加丰沛,分量更加厚实。
三是纵横交织的比较,如与当代不同性别作家写作风格的比较,与域外女性作家作品书写风采的比较。这里我们指的是管季将“80 后”女性写作同现当代男性作家的比较。上自鲁迅、老舍、茅盾、巴金,下到莫言、贾平凹、路遥、张贤亮、陈忠实等,作者都有涉猎。比如管季在谈到马金莲的《马兰花开》时认为,“马金莲的创作突破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局限,真正具有了与莫言、贾平凹、路遥等作家齐平的格局,在一种苦难感和悲悯感中,对整个乡村文化进行了某种总结”。不仅如此,管季还将马兰与贾平凹的《秦腔》,特别是《极花》中的蝴蝶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与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作对比,从而透视出女性作家书写女性的优长和对那些男性经典作品的大幅度超越,让我们看到了马兰形象的非凡和典型意义。除此,管季还将“80 后”女性写作与世界文学接轨,通过与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简·爱》《呼啸山庄》等的对比,折射出“80 后”女性中国故事的非凡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例证也为数甚多。另外,管季的语言也颇有特点,突破了学术语言的刻板约束,优美知性,别有风韵。有学者称:“既深刻睿智又生动精彩,是智性的,更是优美的,渗透了诗性哲理,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学术语言的迷人魅力,给人的印象美好而深刻。”⑥此言不虚。
总而言之,管季对“80 后”女性写作研究奉献的这部沉甸甸的专著,是新时代文学研究可资重视的收获,从中,我们看到了文学研究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指出,作者对“80 后”女性写作研究也还有一些薄弱之处。如对“80 后”女性写作没有真正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的缺失,没有彻底诀别两性游戏和市井写实的偏向,并未大胆严肃地指正,这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需要弥补的缺憾。期待管季继续探索,为“80 后”女性写作研究做出新努力。
①② 刘海涛:《揭秘80后女性写作的方位与景深——〈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后女性写作研究〉》,《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41—42页。
③ 王威廉:《分辨“同”与“异”的迷宫》,见《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后女性写作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
④ 管季:《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后女性写作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94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0页。
⑥ 曾文鑫:《80后女性写作的新拓展——评管季〈性别意识、文化症候与情爱叙事——80后女性写作研究〉》,《南腔北调》2022年第1期,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