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历史观视阈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审思

2023-03-05陈振东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观变革中国共产党

陈振东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P15)这一科学论断创造性地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整体性框架,以纵深的时空视野和多元的参照系进行考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认知和把握特定阶段历史的大历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大历史观”。大历史观不只单纯强调时空范围之“大”,更强调以历时性发展全过程和共时性整体社会场域的宏阔视野而非单纯着眼一时一域来认知历史和现实,实质是在贯通古今、联通中外、统筹全局中把握历史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固有特点,内蕴着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发展观、整体观等理论逻辑。以大历史观考察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而非掺杂主观情感地把握历史进程、揭示历史规律、明晰发展趋势,进而消解囿于历史碎片化研究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胜利偶然论等错误认知。以大历史观为科学方法论参照,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置于历史、现实、未来一体化的历史本体框架,遵循“历史—新时代十年—未来”的基本思路,抽丝剥茧地剖析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成就应然性、地位实然性、延展可然性,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里程碑地位、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全面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以大历史观视阈审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逻辑必然性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在宽广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将其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坐标轴上进行评价,才能得出科学结论,这是大历史观的历史认知框架。

(一)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

大历史观的理论根基是唯物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普遍真理与具体场域对历史观创新发展的历史智慧。

本质上来看,唯物史观是将唯物论、辩证法融贯于社会历史领域,还原物质实践这一真正历史根基。大历史观对作为完成性实践存在形态的社会历史的运思考察,同样以客观历史为基点考察构成历史本体各要素及其内部联系,全方位揭示特定历史阶段下客观规律呈现样态的固有特殊性,为客观规律的现实历史性进行辩护,而非先入为主地“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2](P544)。同时,大历史观还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辩证思维的本质规律性,以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的眼光考察社会历史进程,突出各历史阶段在发展时序上的连贯性、延承性,辩证把握不同社会矛盾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规律。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善于从历史中凝练治国理政规律的优良传统,结合“两个大局”的时代场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场域,创造性提出的大历史观,视野宏阔、意蕴深邃,表征着跨时空系统整体把握客观历史及其规律的比较优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坚持大历史观是深刻洞悉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历史在检验自身的基础上浓缩出历史经验,经由人脑对历史经验中所涵摄的历史发展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揭示,即形成历史规律。诚然,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3](P121)

然而,历史规律并非主动跳进人们视野,而是隐蔽充斥于历时性的发展进程和共时性的表面历史现象之中。德国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其背景中有无限的牵连。”[4](P3)因此,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规律的探赜,绝不能剥离以往历史,必须在大历史观的一体化框架内进行考察,深入研究比较鉴别历史矛盾运动进程中的方方面面。尽管某些普遍规律——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被以往史实予以验证,但伴随新的历史条件的出场仍会呈现新特点、新动向,也必须在大历史观视阈下进行全面比较、系统审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5](P7)

(三)坚持大历史观是科学认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地位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总是以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的发展作为原动力,不同实践表征的发展状态势必形成性质各异的历史阶段。受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逻辑规约,不同历史阶段在整体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共同影响制约着整体历史进程。故考察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地位,理应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视野中,这是确保历史评价尺度合理性、历史评价结果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就如德罗伊森所指出的:“个别的只能在整体中被理解,而整体也只能借着个别的事物来理解。”[4](P11)而大历史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正是从历史整体性来审视历史阶段性,为认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地位提供了科学的历史方法论视角。

基于划分标准的差异性,通常会出现不同场域的历史本体,如人类文明史、民族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等。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从属关系相对密切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是考察其历史地位的多重历史本体参照系。这些参照系内蕴历史主体的一致性、时间跨度的重叠性,但侧重维度各异。在大历史观视阈下,厘清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不同维度参照系框架内的历史坐标、历史地位,具有重点不同的特殊价值。而绝不能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孤立片面地看待,不能用“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和相对狭窄的历史视角“尽速构成体系”[6](P599),那样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地位的定位势必出现科学性偏差和主观性舛误。

(四)坚持大历史观是系统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未来走向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502)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底色的大历史观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不仅是考察评价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观,更是指导未来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基于大历史观过去、现在、未来一体化的逻辑思路,未来是“基于历史规律和当下实践产生的逻辑推演物……以可能的存在方式作为实践目标,引领着现在实践的走向。”[7]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战略蓝图,属于未来存在形态,其能否转化为“现实存在形态”,取决于能否实现历史规律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结合。两种形态的转化本质上是建构在过去、现在、未来的逻辑延承性和同构性基础之上的,故坚持大历史观对于形态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将历史经验、历史规律与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实际相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大历史观融入执政全过程的方法论自觉。

二、大历史观视阈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成就应然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成就时,提出经历“三件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总体性论断,并从16 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举世瞩目成就何以实现?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及的观点——“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永恒的真理”[2](P227)——为解答此问题提供了“钥匙”,也表征着坚持大历史观的题中之意。特定历史阶段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作为“剧中人物”和“剧作者”身份的历史主体的能动实践,“剧中人物”层面侧重强调已有社会历史基础和历史经验对人的制约,“剧作者”层面则侧重强调人在历史进程中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过去、现在、未来一体化的视野分别有力回击了唯意志论和历史机械决定论的谬误。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历史”[8](P91),考察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成就高低,逻辑起点应聚焦在历史主体综合力量的考量上。针对历史主体,大历史观“运用和发展了新时代群众史观,真正做到让历史观切入现实,还原人民群众的现实本位”[9],使富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成为其逻辑起点。在大历史观视阈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巨大成就取得,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程度休戚相关。此外,鉴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关系,代表历史前进方向、深刻影响历史进程,同样构成历史主体。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作用有机结合,是汇聚强大历史主体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递进式发展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加强,“两个确立”深入人心,自我革命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进而“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1](P16)。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主体力量的不断强化,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P15)

(二)延承历史基础与解决历史短板相统一的结果

大历史观强调不同阶段历史的连贯性、延承性,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观点异曲同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P585)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也离不开此前历史阶段所积累的历史基础和条件。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景目标,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而十年前的形势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1](P5)。忽视以往的历史基础而孤立地来看这十年,就很难科学全面地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真相”。

与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历史基础相对应的历史短板或问题,也是影响下一历史阶段发展成就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科学研判十年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逐一施策解决,在矛盾解决过程中实现社会历史进步。

(三)坚持把握历史规律与具体时空场域相结合的结果

客观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并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体现着自身。对历史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将历史规律与现实实践的结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前进方向和社会发展进步速度、质量和水平。

从历史纵深来看,中国共产党历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与时俱进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两个大局”的具体时空场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孕育形成以“十个必须”“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等,充分彰显了党对历史规律、中国所处时空场域及二者融贯结合的科学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不仅是新时代十年的理论成就,更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巨大成就的根本思想指引。

三、大历史观视阈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地位实然性

历史事实陈述、历史原因解释固然重要,但须综合对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分析性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意义或警示作用。究其缘由,历史不会自动发挥教育作用,“事实不能杜撰,但历史的意义和教训可以加深,可以有新理解”[10]。在大历史观视阈下,以不同历史坐标轴来观照新时代伟大变革,客观精准全面把握其在不同形态历史本体中的地位,探究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刻内涵,是历史主体保持历史清醒、增强历史主动的基本前提。

(一)以党史观照: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标识中国共产党的空前成熟自信

深刻明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100 多年党史中的里程碑意义,可重点考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自身建设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纵观新时代十年,首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贡献的新飞跃。其次,中国共产党以系统性思维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统筹推进,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全国人民主心骨、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全面巩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达到空前的坚定和自信。此外,中国共产党矢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标志着百年大党对全球的辐射影响力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二)以新中国史观照: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标识国家综合实力空前强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新中国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分别对应着兴国、富国、强国进程。迈上强国进程的定位从总体上概括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的里程碑意义,具体体现在强国战略安排、国家建设方略、国家治理、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方面。

新时代十年,在强国战略安排上,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研判历史方位,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学调整为“两步走”的强国战略,明确其路径选择和重要原则;在国家建设方略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在历史合力论规约下实现历史发展全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发展;在国家治理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国家综合国力方面,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软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国际地位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扎实推进,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三)以改革开放史观照: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标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

以改革开放史为坐标轴标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定位,其考量基点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

改革开放史视阈下的新时代十年,中国呈现变革过程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成效历史性根本性的特征。其一,为消解生产关系之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因素的桎梏,中国共产党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更侧重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层次之深、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其二,从人类社会整体性场域和世界历史进程大趋势出发,中国共产党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共建“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格局相较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呈现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特点。其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新时代呈现系统性架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方位进步。

(四)以社会主义发展史观照: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标识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成为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时代注脚、有力回击科学社会主义“过时论”“失效论”的事实确证。

从理论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运用与丰富发展,要求作为基本遵循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一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的领导权等,同时创造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一系列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底蕴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实践中扬弃并举、创新发展。

从实践上来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昭示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目标、历史评价终极尺度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持续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十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等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等为调控好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良好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调控好个体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关系注入了动力。

(五)以中华民族发展史观照: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标识中华民族强起来、复兴进程不可逆转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定位,主要是基于其对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精神状态、凝聚状态、复兴进程等方面影响来考量的。

纵观新时代十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小康夙愿全面实现,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物质文明发展水平极大提升,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物质发展水平极大跃升基础上,作为历史实践主体和历史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极大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极大增强,“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1](P16);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更高、凝聚力向心力更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保障下,实现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四、大历史观视阈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延展可然性

如果说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地位实然性研究,是将其自身作为本体考察其在更大范围历史本体框架内的历史意义,那么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延展可然性的研究,则是将其作为客体进而考察其未来面向的实践价值。

(一)感悟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成就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1]所谓历史自信,是一种对代表自身利益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前途命运充分肯定的精神状态,本质上属于认识论范畴。作为认识形态存在的历史自信,其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脱离这一真实来源必将走向盲目虚骄的泥淖。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社会系统各领域的具体体现,为历史主体产生历史自信提供了丰富可感的基础材料,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物质基础。只有从共时性视角把握新时代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整体性成就及其横向联系,从历时性视角把握新时代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纵向巨变,才能超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诸多基础材料的感性认知,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统性认知改造,实现向理性认识表征的历史自信的飞跃。

伟大成就彰显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12]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元素。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内蕴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精神状态的深刻体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基础。

此外,鉴于历史鉴往知来的价值功能,对奋斗成就、奋斗精神的自信必将化育出对历史前景的自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前景擘画,是建立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成就、党和人民奋发向上精神状态基础之上的,必将增强党和人民对前景实现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

(二)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经验增强历史主动

如果说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状态,那么历史主动就是历史主体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状态,从历史自信向历史主动的转向则表征着理性认识向“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把握,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基于将“三大规律”与中国国情、新时代历史方位有机结合才得以实现的,积累了被实践证明了的丰富历史经验,为新的历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然而,随着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与之存在共轭节奏,故在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未来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历史经验与动态发展的时空场域的适切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善不利条件,不断丰富和发展历史经验。通过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历史经验和当下具体时空场域的科学把握,才能有效增强历史主体基于实现预设目标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矫正主观能动性施力的正确方向,为伟大变革的赓续延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三)正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短板弱项保持历史清醒

受矛盾普遍性原理规约,发展短板弱项、困难问题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所独有的,它存在于历史发展全过程,绝不存在一瞬的“无矛盾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发展、民生保障、意识形态、党的作风建设等领域,对新时代十年巨大成就背后的不足、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客观全面地阐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清醒,也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未来延展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标的。

以实践为基础而型构的人类社会系统“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3](P84),这一有机体内部要素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任何要素的滞后发展都将影响整个有机体的功能。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保持历史清醒,全面正视以往的发展短板弱项,并发扬斗争精神逐一解决。只有一如既往地正确认识、不断解决前进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矛盾,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各环节、各要素均衡协调发展,确保社会系统良性运行,才能使伟大变革在未来绵延赓续、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结 语

针对历史研究方法,恩格斯曾强调“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要“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13](P9)来完成,体现了基于历史认识论的科学态度。然而,“历史认识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历史价值观的影响,只叙述而不解释的历史学是没有的”[10],这凸显了历史认识论与历史价值论、历史叙述与历史评价的不可分割性,只有将历史叙述与历史评价相结合才能确保历史认知的科学理性、价值理性。因此,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而,关于其所以然的历史评价,必须在纵深的历史框架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体化联系中进行,即坚持大历史观,既要明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由来逻辑及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层次内涵,也要把握其之于未来发展走向的实践价值,这是科学认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郑重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陷入历史认知失衡错位的怪圈: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绝不是脱离历史基础和规律、历史偶然性作用的主观臆断产物,绝不意味着其他历史阶段历史价值和作用的虚无,当然也绝不能躺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绝不能任意将过去的经验形而上学地照搬指导不断变化了的实践。

猜你喜欢

历史观变革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变革开始了
习近平的历史观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