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价值资源挖掘分析∗
2023-03-05万真真
万真真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1 研究背景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信息传递、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的价值资源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能体现公共图书馆价值的资源包括以下三类: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之一。 图书馆有图书才有馆,无图书则不能被称为图书馆。 场地资源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有书无馆也不能被称为图书馆,即使是数字图书馆也需要虚拟的空间。人才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是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人就有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家好的图书馆一定是一家有优秀图书馆员的图书馆。
关于图书馆的价值资源挖掘,学者们做了很详细的研究,杨萱在《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价值研究》一文中从馆长核心管理、专业知识人才、后勤服务人才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价值挖掘特点[1]。 郭弘佩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要正确认识并宣传馆藏资源库的资源,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再版和出版馆内特殊馆藏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 井西翠在《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及社会价值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整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路径分析、红色文献社会价值挖掘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汇总了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的重大社会价值[3]。 孟荫在《河南公共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推广研究》一文中提出古籍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从古籍整理、人才培养、系统化的数字化等多个层面实现图书馆价值资源的挖掘[4]。 段绥在《图书馆与地方文献资源价值浅论》一文中从地方文献的特点、价值、资源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图书馆价值资源[5]。 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人力资源、古籍资源、红色资源、地方文献资源等多个方面,力求最大化实现图书馆价值资源的挖掘。
2 馆藏价值资源
馆藏价值资源是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为红色文献资源、现代特藏文化资源、地方文献资源、古籍文献资源等。
2.1 红色文献资源
中国人的红色情节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红色文献资源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包含了特定时期承载了特殊意义的纸质报刊书籍,记录基层革命组织和群众的档案资料,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用品,革命时期的影像、照片等,再有就是红色革命遗址等。 红色价值资源的挖掘可以从红色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基于图书馆资源的红色文献数据库建设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总结图书馆现有红色资源的目录编制情况,细化红色文献资源分类标准,制定明确的资源规范,以实现红色文献资源纸质版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传承红色基因;其次是建设红色文献资源馆藏数据库,公共图书馆要带头协调当地的红色文献资源收藏机构,包括高校图书馆、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等,跨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挖掘红色文献资源的多重价值。
2.2 现代特藏文化资源
图书馆特藏文化资源是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体现,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 特藏资源的价值在于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源利用,这也是图书馆挖掘特藏文化资源的目的所在。 图书馆特藏资源能够全面反映资源的存在,但系统化的资源来源途径有限,且特藏文献资源一般仅存在于特定的数据库系统中,无法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的搜索使用,更无法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跨领域、跨机构的数据库联合使用。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我国图书馆已有的特藏资源数据库不在少数,但在资源的提供方式上只有静态的数据罗列,不能实现多元化、交互式、动态化的资源共享,而这正是智库化以后未来图书馆资源发掘的发展方向。
2.3 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资源是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大量地方文献资源,这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是其他图书馆无法超越公共图书馆的地方。 地方文献资源的价值挖掘一方面能够让珍贵的历史资源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这些有用的信息再次发挥自身作用;另一方面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研发工作,为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挖掘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 古籍文献资源
古籍文献资源的挖掘实践工作主要以古籍数字化为主要代表,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就已起步,最早利用光盘技术存贮古籍,并建设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的是港台地区。 古籍数字化在我国的发展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一些大的出版单位、学术机构和商业公司介入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使古籍数字化的规模迅速扩大。 有关古籍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却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从1992 年李致忠的《略谈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到1997 年刘炜的《上海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初步尝试》,标志着古籍数字化的实践工作开始进入初期的理论研究中。 2003 年,由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华古籍语料库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古籍数字化开始进入实践阶段,2014 年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古籍库(镜像版)》,2016 年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对外上线。 在这30 余年的研究过程中,专题性数据平台建设不断得到扩充,除了中国金石总录数据库、中国地方志数据库、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还有各地依托地方文献建设的数据库,如: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开始建设的敦煌古藏文文献数据库、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黑龙江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满通古斯语言语料数据库建设及研究项目等。 可以说,在这个层面,地方性、专题性数据库建设逐步形成规模,虽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汇总各类专题数据库的综合数据体系。 截止到2021 年5 月,笔者以“古籍数字化”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与古籍数字化相关的期刊论文806 篇,其中10 年前发表的期刊论文只有163 篇,着重于古籍数字化的定义、古籍数字化的成果、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研究。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2011 年至2022 年的期刊,以“古籍数字化”和“资源挖掘”为检索词,检索到期刊论文52篇,可见将“古籍数字化”和“古籍资源”结合在一起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3 场地资源
场地资源是指可以用来作为活动场所,或者能够被用来作为建筑物地基的资源,如场地资源可以是会议室、实验室、教室等。 场地资源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必备资源,即使是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馆舍依旧是图书馆价值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兴起之后,实体图书馆的建设步伐受到影响。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学界出现了数字图书馆可以完全替代实体图书馆的声音。 可是,从近10 年我国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进程看,馆舍面积扩建速度并未减慢,馆舍空间建设的需求并未降低,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仍然严重不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开发和建设更加契合群众需求的图书馆馆舍依然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场地设计还是依据传统的馆藏式理念,对不同的场地设置不同的功能,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功能,彼此相互独立。 《2021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22.5 万种,较2020 年增长5.4%;重印图书30. 4 万种,增长10. 4%;总印数118. 6 亿册(张),增长14. 4%;总印张1,065. 9 亿印张,增长16.0%;定价总金额2,616.1 亿元,增长19.7%。 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82.2 亿元,增长12.3%;利润总额190.1 亿元,增长16.0%[6]。 作为收藏图书主要场所的图书馆,不管有多大的空间也会面临收藏压力,合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收纳空间是充分挖掘公共图书馆价值资源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场地资源的再利用是挖掘价值资源的另一种途径,图书馆针对一个场所固定一个功能会限制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高品质的图书馆场所并不取决于容量的大小,关键在于布局合理。 图书馆价值资源的开发与场地资源和服务并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只有在有限的场地资源中有效融合服务和馆藏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图书馆的价值资源。
4 人力资源
图书馆资源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读者,读者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时实现对文献资源的获取,与读者在图书馆的使用体验感成正比,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大量智能化设备的支撑,图书馆员即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水平也是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读者是其重要职能,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公共图书馆更是担负着包括文献资源存储、处理以及社会教育、传播文明等众多功能。 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在于人,人力资源决定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在人力资源上没有实现很好的挖掘,即使有再大的场馆、再充足的经费和再有利的馆藏资源,也依然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人力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决定了图书馆价值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员的业务能力决定了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高低。 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公共图书馆才能在价值资源挖掘方面实现最大化利用。
专业服务团队是图书馆价值资源挖掘的源动力,专业的服务团队建设不容忽视。 公共图书馆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招才引智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深入一线部门,嵌入服务群体,在服务的过程中搜集资源信息,深度了解民众需求才能铸就好的服务产品;其次是有效利用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的特性,做好内部培训,采取多举办专家专题讲座、培养项目研究课题组、召开学术研讨会、展开馆际交流等形式,为馆员能力提升助力,提高人岗匹配度;再次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作团队,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