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泉州海丝之路文化传播影响下女性簪花围艺术造型研究

2023-03-05欧阳秋婷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玳瑁簪花泉州

欧阳秋婷

(华侨大学)

一、蟳埔村的形成及簪花围的历史沿革

据《西山杂志》记载前埔者,浔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浔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矣。所以元明之际才开始有蟳埔村落,在《临海黄氏族谱》中也明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黄守恭(堂号紫云)的次子惠安二房黄纪的后裔黄驾山来蟳埔见此处三面临海,背依鹧鸪山而定居。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村,更是晋江北岸入海口。因刺桐港而享誉全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最鼎盛时期有数以万计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居住在泉州。这些商人将异域的文化风俗带到了泉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古港历史。

宋代赵汝适于宋宁宗嘉定末至宋理宗宝庆初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其所著的《诸蕃志》中记载当地的士人男剪发,女打鬓…按汉族的传统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及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年。

史记清朝诗人这样描写蟳埔女:“家住鹧鸪大海汀,阿姨少小贩鱼腥,罗巾竹笠新妆好,不插闲花鬓约青。”此诗句就描绘了蟳埔阿姨在清朝便爱戴花。可见,蟳埔村一直延续着骨针盘发的习俗。

二、蟳埔村与海洋贸易的联系

(一)玳瑁

玳瑁在蟳埔村有传家宝的说法,几乎每一个蟳埔阿姨都有一个宝贵的镶金玳瑁梳,平时一般都不舍得戴,只有在喜事和节日之际才会拿出来。玳瑁是海龟科的海洋动物,生活于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中。它的龟甲也称为玳瑁,是一种有机宝石。现如今是二级保护动物,拒绝购买、饲养。由此,位于蟳埔村的玳瑁梳子并非来自本土国家。据记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大秦王,现在称罗马帝国,来中国为友好往来,带了很多珍稀礼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把玳瑁视为珍宝流通。更有《咸宾录》记载斯里兰卡给中国的朝贡品中有玳瑁。普林尼记载斯里兰卡有很大的玳瑁,里兰卡人善于捕捉它们。所以蟳埔村文化与海洋贸易有着密切 联系。

(二)蚵壳厝

村子里的古建筑——蚵壳厝据考证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送过来的,起初的目的是防止卸下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的商船空舱返航而船体失重,就将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来压舱运回刺桐港后就近抛弃。沿海村民就地取材,构建了闽南沿海古厝一道独特的建筑奇迹,目前最为集中的蚵壳厝建筑在蟳埔村。

(三)素馨花与茉莉花移植

阿拉伯巨商蒲寿庚于宋宁宗嘉定十年从广州举家迁往泉州。其兄长蒲寿晟将蟳埔附近的云麓村开辟为他的私家花园,并从其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和茉莉花等奇花异草,此事件记载于《南越行纪》。而蟳埔阿姨头上的花园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正是茉莉花。南宋时任职泉州市舶司提举的阿拉伯人蒲寿庚信仰伊斯兰教,在蟳埔村附近修建了私家别墅“云麓花园”。蟳埔女头上所簪的鲜花,也确实来自蟳埔附近的云麓村(即“云麓花园”),云麓花园中种植的鲜花品种如素馨花、茉莉花等花卉都是从西域引进。

三、蟳埔女簪花围艺术造型特征及步骤

蟳埔阿姨头上的梳子,象牙筷和针是日常盘发最关键的三个“骨架”。可以没有那些富丽堂皇的金饰品,也可以没有那些美丽的花围,但是一定要有这三样,象牙筷是固定螺旋团发的必须要件,而针,也有绕耳针,蟳埔阿姨都用来绕耳或者抓痒,因为把头发盘起来后,中间部分得头皮若痒就没有办法去挠,而有一根细针,便可以解决蟳埔阿姨这个问题。前面的梳子便是可以用来整理头发,控制碎发。

(一)不同阶段所佩戴的三金

蟳埔女的头上的发梳通常是鎏金工艺的金梳配上玳瑁,日常是塑料工艺的鱼纹造型梳和蝴蝶造型梳。发梳主要都插在头顶,贴合头皮。簪饰主要是由金铳针、金钗为主,围绕发髻环簪。每一种簪饰在不同人生阶段具有不同意义。例如金铳针的佛杖造型代表神佛惩凶避恶,蝴蝶金簪的佩戴者在家族中必须是上了年纪的老祖宗才能够佩戴。

?

(二)关于生花,熟花,绢花的解读与佩戴讲究

蟳埔女簪花围上的花围是蟳埔女最为显著的特点,以花苞为主串成一环,一般佩戴 2-3 串,特别喜庆的日子因人而异最多4至5串花色各异的花围,层层叠叠。除了花围,还会簪上各种独枝花朵,时令生花有之,熟花亦有之。头上是否有簪花围就成为了判别蟳埔女的标准之一。

一般的年轻蟳埔姑娘可能对簪花围的细节和忌讳等不是特别了解,但是老一辈的蟳埔阿姨熟悉所有簪花围的讲究,如果你选择菊花,那么一定得盘在头发最里面,这里所说的最里面是从背影上算起,菊花是放在最靠近头皮的地方。并且术有专攻,且什么颜色的绳子要求配不一样的花,像戴蓝色绳子,粉色绳子就不能戴生花,簪花围只能是熟花,也不能戴绢花,绢花是家里有喜事的主人公送给去帮忙的亲朋好友的,而就算戴蓝色头绳,粉色头绳的蟳埔阿姨有在喜事中帮忙也不能戴绢花。年纪稍微大的蟳埔阿姨一般会有很多的绢花,都是家里亲朋好友结婚出嫁等红事赠送并且保留下来的,一片绢花价格在35元,这也是婚嫁一笔不小的开销,单是送生花围,一围15元,就得送四围,在结婚喜事中,一个蟳埔阿姨的簪花围装饰就得耗费95元。

?

(三)簪花围步骤

梳头的步骤看起来不简单,要先将全部头发分成两部分,前面的一部分从发鬓处到前额头,这样做可以避免花太重拉扯前面的头皮。剩下的就是后面 2/3 头发用皮筋固定,用红绳将前后的头发合并成马尾,将而后顺时针拧成绳状,头发太短可加入假发,以螺旋团结于脑后,髻心上插一支象牙筷固定,发型前面保持整洁不留刘海和碎发,这是由于成年后的蟳埔女经常下海,而留刘海会被海风吹乱影响劳作便将所有额发梳向脑后。接着可以戴花,花要从离头皮最远的那层带到最里那层后方可插上梳子固定前面的头发,把梳子插到接近花围内。若要多带也可以再加一个边梳。如果有带绢花就先插上左右两边的绢花,以此再叠加熟花。花的部分整理好后,在螺旋团中间选取左边位置插入鱼骨钗或者绕耳钗或者骨针。像金铳针或金簪要用竖插方式立在发型高处。接下来的花可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经济条件随意安放。这样一头富贵的,芳香的,美丽的簪花围就完成了。

(左右两边粉色为绢花)

四、融入本土文化民俗的簪花围造型

(一)梳上的绳子表意

在蟳埔村,我们能看到蟳埔阿姨头上的绳子不一定是红色的,还有白色,蓝色,粉色之分。一般我们不能看到戴白绳子的蟳埔阿姨,因为这是近亲丧事,这种情况下,蟳埔阿姨不会出现在任何热闹的场合,盘发也不会戴生花,金饰等一系列装饰品。一般戴白绳子的蟳埔阿姨为丈夫、子女去世,守孝满三年后才换回红绳。父母亲去世第一年戴白绳第二年就可以换蓝绳子,第三年换粉色绳子,守孝满三年后换红色的绳子。其余的旁系亲属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第一年戴蓝色的第二年换粉色的,三年后换回红色。在戴白色绳子的时候一般蟳埔阿姨除了象征年龄段的耳环有佩戴外,其余的饰品则无。但凡近亲旁亲有丧事的话,皆不可戴新鲜的生花,也不能戴绢花,因为在蟳埔村,绢花又名好事花,只有热闹的喜事好事才有佩戴,也都是他人家中有好事赠送,而家有丧事的蟳埔阿姨便不可参加任何好事,主人公看到插梳上绳子的颜色不是红色自然明白不该赠送好事花,这种习俗已经成为村民中不多语的默契了。

?

?

(二)梳完整簪花围的日子

对于蟳埔阿姨来说,就算再爱美,每天都戴生花也是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所以蟳埔阿姨头上的“花园”并非日常都这么芬芳,如果不是有喜事,传统节日,村里的祭祀大日子,蟳埔阿姨一般就盘发外加几只小熟花,不做花围。笔者在蟳埔村考察,对于什么样的日子对于喜好热闹的蟳埔阿姨来说会默契地拿出最高的发型标准对待做了以下记录。由此可见,别人家的喜事都由别人赠送,传统节日和祭祀自行购买。其次还有根据季节和生花的新鲜程度,如果可以多带一天,爱美的蟳埔阿姨当然不会浪费。

?

五、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着基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影响下对蟳埔村簪花围艺术造型进行研究,一方面再次佐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蟳埔村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入海口,更近距离地,集中地展现了历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国度、宗教、族群穿越时空之隔,带来多元共存,和谐共处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蟳埔村民俗文化在当今看来依旧保留得相对完整,并且与本土文化交融并茂。蟳埔女头饰及其民俗文化记载着蟳埔女面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同时也是每一个女性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本文通过研究蟳埔女头饰的特征和美学思想来揭示当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蟳埔这份历史文化的遗存,感受那份质朴民俗文化。同时也感召着世代泉州人应去热爱,去保护,去传承这份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 丰富。

猜你喜欢

玳瑁簪花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東南文化』2021년 제2기 주요 논문 제요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父亲的玳瑁
浅析宋代男子簪花的文化内涵
父亲的玳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