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风险研究

2023-03-05李霄楠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风险研究低碳经济发展

李霄楠

摘要:随着全球对气候变暖问题的逐步重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碳金融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相比较,它的核心关键就在于碳排放权。因此,从本质上看,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目前,国际碳金融市场具有碳交易规模飞速增长的特点,现在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参与者广泛众多,碳金融产品也日益多样化、欧盟占据当前的主要地位,欧元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由此可见,目前的国际碳金融市场具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还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风险研究

一、碳金融的内涵

碳金融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狭义的碳金融是特指具有制度创新性质的碳交易制度,也就是把碳排放权(排放配额)及其衍生产品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的制度,或碳交易体系,或碳市场。广义的碳金融,还包括传统金融活动的改造升级,核心在于金融产品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碳银行、碳基金、碳保险、碳信用等机构投资者。

碳金融有以下几个假定前提:第一,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导致大气层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第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进行碳金融研究。

二、碳金融体系

(一) 碳中和

1.碳中和的内涵

人类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在急剧增加,全球每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有7成是二氧化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大规模的制造业、房屋基建等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还包括甲烷、一氧化氮和氯氟碳化合物等,即碳排放。而碳排放剧增,无疑正在加劇全球变暖,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灾害增加、土地沙漠化、海洋酸化、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减少碳排放剧增带来的危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碳中和”概念应运而生了。“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法将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以“收支相抵”的方式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的状态。把碳排放净增加值变成零,使其在碳排放的同时,也在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碳回收,两相抵消,实现碳中和。它的核心实际上是资源的配置,通过更好的资源来抵消配置的碳排放量。

2.碳中和的实现

(1)国家政策支持。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视为国家战略之一,并提出了无碳未来的愿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制定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整体来说,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场富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建设、能源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国家金融的支持。对金融系统而言,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考验。为了实现碳中和总体目标,国家也为企业指明了实现碳中和的改进方向,分别是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2)民众个体支持。每个人都应该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贡献。在低碳环境方面,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减少肉类供应、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实现碳中和。

第一,绿色出行。应该深深植根于绿色旅游理念。绿色出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的情况,也使环境压力得到缓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行车、电动公共汽车、地铁、电动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出行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二,环保办公。环保办公旨在减少办公室的印刷次数和复印次数,使办公人员养成良好的节纸习惯,可选择对环境环保有利的纸质文具,加快适应无纸化办公。同时,减少商务旅行,尝试通过远程视频会议进行交流。

第三,降低能耗。人们在选择电器时,可以尽量选择节约能源的电器。分布式光伏电源的安装是既满足家庭能源需求又满足低能耗能源类型的一个良好选择。同时,养成节约电能的习惯也是必要的。生活中,可以通过使用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来协调室内能耗,还应及时关闭未使用或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可以采用再生钢材等生产过程中能耗低的环保材料,通过保温混凝土模板、屋面防护栏杆等提高生活区的能源效率。

第四,减少肉类摄入。水果、蔬菜和谷物种值对环境的影响较小,而畜牧业将会产生较多的温室气体。畜牧业是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应该被低估。因此,在生活中,可以增加素食频率,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或者购买人造植物肉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五,植树造林。森林可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因此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活动来参与植树造林,如“蚂蚁森林”。应该加强宣传,积极联合行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努力,有助于我国森林面积扩大,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二)碳金融市场

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及各种相关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其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这一市场不仅包括排放交易市场,还包括开发项目(不同的减排单位)的交易,这些项目可能产生额外的排放权,以及各种排放衍生产品的交易。这个市场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国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公约》(《京都议定书》)。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易平台和工具日趋多样化,交易规模逐年翻番。

碳市场是用交易手段把排放权优化配置,让技术先进的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淘汰掉不符合环保要求、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确立未来发展碳市场的减排手段。但是碳市场不仅仅是减排的手段,能够促进企业的低成本减排。碳金融事实上是围绕以碳市场为核心而产生的不仅仅局限于碳市场的金融服务手段。

(三)国外碳金融体系

欧盟碳金融市场是一个具有全球代表性的碳金融市场。欧盟一直是全球气候斗争的倡导者和先驱。在英国退出欧盟之前,欧盟一直接受英国为代表成员国。《议定书》所载的实际配额交易机制和三个减排机制构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

比1990年的水平降低8%的排放是欧盟在《议定书》承诺的整体减排目标。欧盟履行《议定书》的承诺,每个国家指定相应的减排目标,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此外,欧盟为各地区建立了一个气体排放交易系统,通过对某些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实施检测,来对该地区的排放量进行确认,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Bloomberg的数据显示,欧盟从1990年到2019年的碳排放量稳步下降,大概降低了30.5%,超额完成了《议定书》里减排目标的承诺。

(四)国内碳金融体系

我国正采用一种新的双碳经济模式,由于当前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时期,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因此,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与此同时,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我国碳金融行业会得到国家在税收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个新兴的行业产生较大的助力,也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2020年9月22日,我国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后,“碳中和”就是目前的热门话题之一了。在此影响下,我国碳金融行业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大规模的扩建。现阶段,已经在进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而且,我国碳金融行业在未来的交易中会越来越市场化,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在碳金融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碳金融企业人员情况比较复杂,专业人才不足,根據目前的统计,碳金融行业的人才缺口不少于三百万,因此,国家近几年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也极为重视。

(五)气候金融监管

全球气候监管主要相关指导文件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京都议定书》《巴厘行动计划》等。各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碳交易核证法律、碳交易登记结算法律制度、碳交易合同法律制度、碳排放税收制度、碳标签法律、碳贸易法等。

气候金融监管,是指监管主体运用法律、经济及行政等手段,与气候金融相关的市场、工具、机构等相关的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从体系构成来看,气候金融监管包括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和权限、监管范畴及监管内容等方面;从市场分类来看,气候金融中对银行信贷、证券、保险等进行金融监管。当前,我国的气候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等,各大交易所和相关行业协会作为自律监管组织。

欧盟碳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主要是指针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监管,包括对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权力行使、权利交易等行为及其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欧盟的碳金融监管框架主要由相关法律法规、各层级的监管机构及登记系统、交易日志三个方面构成。除传统的监管机构外,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是欧盟气候政策的中心组成部分。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除了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期货交易委员会、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等传统官方机构外,也有美国东部各州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等。

碳金融市场可以体现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和价值,通过碳定价为遏制气候变化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碳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政策、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三、低碳转型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一)低碳转型的机遇

我国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绿色革命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制订的长远战略规划,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角度考虑。低碳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以一己之力完成的,需要大众从身边做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时间推移,寒冬悄然而至,比以往来得更早,比以往更冷。不难看出全球气候越来越不规律,也越来越极端。我们应当对大自然持敬畏之心,而不是一味地破坏生态,筑牢思想根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夯实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蓝地清水绿,是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现在是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阶段,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去应对。不忘初心、保护生态,不要只是索取,应给予反哺。

绿色革命是一场硬战,政府指引了方向,出台了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众行动起来,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个人低碳出行,坚持一公里走路,三公里骑自行车,五公里坐公共交通,秉持“一三五”的原则,为绿色革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二)低碳转型的风险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研发能力薄弱。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建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工作习惯,使用新型低碳节能设备等,就是对低碳转型的最好支持。

对于国家而言,作为世界上碳排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在 2019 年碳排放量 98.26 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 28.8%。我国给出的碳中和时间表也非常明确:到 2030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下降 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说明的是,欧盟 1979年碳达峰,美国2005 年达峰,各自有 71 年和 45 年的时间从峰值走向净零排放。因此,中国这样一个“30 达峰、60 中和”的时间表就意味着,未来40年的碳中和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将会面临比欧、美陡峭得多的中和斜率。

对于企业而言,目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除了部分纳入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企业以外,其他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仍然是一张白纸。因此,相关企业应该摸清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和排放特点,在摸清自身发展情况与特点后,针对它建立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减排目标与方案,并积极参与环境减排市场,这样就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积极的发展效果。

对于民众而言,在当前人类社会普遍认知水平之下,低碳观念的有效引导范围极窄。人们对自身生活需求的满足需求远高于对整体生态发展的关注,如果要以观念来引导大众保持低碳生活,将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社会文化工程,其物力、财力、人力及时间成本不可小觑。因此,在当前科技背景下,如果能够解决当前经济形态下的各种利益矛盾,那么以低碳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上述成本大大降低。科技创新带来的低碳生活,将更为直接,有效地覆盖整个社会。再以观念为辅,真正地把低碳生活推广开来。在全球一体化、行业精细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极度旺盛的今天,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全面的数据支撑。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效率低下

不适当的经济结构阻碍了国际碳金融的发展,使国际碳金融市场融资效率极低。目前,传统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实现有序的工业结构、消除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在短时间内提高市场资源分配效率仍然是一项挑战。一方面,高污染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这客观地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困难。然而,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客观上限制了碳金融来源,降低了市场资源分配的效率,限制了碳金融的发展空间,这是世界各地碳金融试点国家面临的持续挑战。

(二)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与碳有关的金融产品无法充分进入资本市场,无法满足减少碳排放的公司的实际风险规避和风险规避需求。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创新的支持仍然很低。就地方一级的试点项目而言,与碳有关的金融产品开发受到了市场疲软、区域配额与国家配额不匹配、对与碳有关的金融产品缺乏监管及排放控制公司和金融机构缺乏认识等因素的阻碍。

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优化策略

(一)加快碳金融与金融科技跨界融合创新

积极探索国际碳金融市场在低碳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低碳科技企业转型。促进建立一个智能管理的绿色投资服务平台,整合环境评估和碳排放指标,并协助机构投资者确定和选择低碳环保产品。加强与碳基金和保险基金、养恤基金和其他基金等长期基金的合作,投资于绿色股票,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绿色投资基金或绿色技术公司。通过一个共同筹资机制,绿色科技产业显然得到了公共资金保障体系的支持,从而使绿色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保障。与地方当局密切合作,建立绿色技术发展创新平台,并协助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将发展低碳绿色技术作为战略投资的优先事项。强调资产和碳足迹的披露,并将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纳入绿色技术企业的环境效益评估和投资后评估。改进相关绿色产业目录,建立碳排放交易信息披露机制。与此同时,各种培训活动加快了碳市场专业人员质量的提高,规范了新的碳管理专业的发展,并为碳市场的良好运作和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二)加强环境风险预防,强化信息披露和管理制度

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因特网、海量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开发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建立和改进气候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和预警机制。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监测自己的企业,积极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改进其衡量系统风险的具体框架,并将其纳入风险管理系统审查指标,重点放在价值评估上并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必要时扩大信息披露范围,改进绿色信息披露要求,如排放标准、投资计划和相应的回报。要求企业每季度向上级提交碳数据和环境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性和充分性,缓解信息发布成功与否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通信质量。国家監管机构和部门监管机构等第三方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三)推动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研发并进行产品创新,如对零碳公园、零碳建筑和企业碳账户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基于碳足迹的金融服务产品;同时还将以低碳中和为目标,积极拓展债务融资工具和债券融资,并重点扶持符合标准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社会项目。加强研发和制订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政策支持工具,积极引导地方金融等部门资金支持产生明显减排效益的重大环保工程和低碳项目;建设绿色低碳科技单一交易中心,促进新科技的研发与运用。

(四)推动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绿色施工、绿色出行、节能环保等绿色经营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有效促进高耗能、重污染行业融资生产,并尽快达到煤炭消费高峰。严格控制能量密集型产业的环保问题与重大社会风险,做好环境重点领域的事前防治,严格按照国家环保红线等政策规定。在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文化、白洋淀等国家重点生态优先与绿色经济发展地区,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控斗争,实现排污和减碳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气候变化风险防控能力

气候变化具有极高的不可控特点,所以在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下,为了提升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建设成效,建立完善而科学的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机制,为各大投资企业制订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提供统筹指导,以此实现对投资风险科学把控,资金管理成效显著提升。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碳排放量超标处罚力度的提升,环境不利影响行为的揭露,强化风险管理措施执行力度,同时也为企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转型,提供强劲助推。通过金融机构碳排放量治理能力与事务管理能力提升,为企业规划详细发展路线,并快速厘清发展思路,提供有效辅佐,以此在稳步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同时,辅助企业赢取更丰富的国际资金支持,从而在科学拓展融资渠道基础上,为“双碳”目标高效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科学构建提供有效服务。

(六)强化关键要素投入占比

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全面建设,强化其发展内区力是关键,为此,相关部门应当运用服务质量的优化提升,实现相关技术应用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并以“双碳”目标为发展指导,适度引用先进技术,以此稳步提升碳核算、资产识别准确性,从而科学助力产品创新力度、风险管理能效的跳跃式发展。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化普及下,要想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体系的科学构建,势必要将现代化数据管理平台与金融投资进行消化式融合,然后借助贷前科学预测、贷中优化管理、贷后准确评估构建投资监测体系。也可以利用法律、专业知识深入学习及综合技能培训等强化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力度,以此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核心驱动力的显著提升。所以,在“双碳”目标下,要想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体系的高效构建,势必要依托关键要素投入比例的适度增加,强化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建设成效。

六、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碳金融应该从整体战略视角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服务。宏观经济监管部门、金融监管机关及环保监管等部门应予以重视。内容涉及资源配备制度设计、政策目标确定、政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但如果建立一个更加良好的经济体系和制度,并利用更有效的绿色金融和绿色项目促进我国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其他宏观和结构性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而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碳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将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萌.低碳经济下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2]王建民,范思祎.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关系及融合路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23-33.

[3]吴朝霞,张思.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2(02):67-73.

[4]韩晶,周一鸣.中国绿色金融赋能“双碳”目标的机理及路径[J].油气与新能源,2022,34(05):53-60.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风险研究低碳经济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发展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及其管理对策
事业单位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与控制
互联网金融P2P网贷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