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的特点,传承与保护思考
2023-03-05陆雪刚
陆雪刚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引言
昆曲又被称作为“昆山腔”“昆腔”,其有着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发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也因此被命名为昆曲,后来受到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让昆曲走向了全国,自明代开始,昆曲成了国人最为喜爱的戏剧形式之一,经过了三百年的发展,在2001年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被中国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昆曲作为明代和清朝年间最具影响力的声腔剧种,有不少的戏剧、唱腔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来,这也让昆曲有了“百戏之祖”“中国戏剧之母”等极具地位象征意义的称号,昆曲不仅仅对戏剧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其词曲中蕴含的文学知识,对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昆剧有着多样的表演形式,其中包含了不少舞蹈动作和片段,因此,昆曲在舞蹈领域中也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昆曲艺术有着较大的传承价值,需要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思考,找到适应当下社会的传承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一、昆曲艺术的特点
昆曲艺术发源于江苏昆山,但是其在上海、湖南、浙江、江西、河北、北京等多个地区都得到了良好的传播,也成了地区内的流行唱腔,但是根据发展地域的不同,有了南昆与北昆的区别,南昆是指在湖南、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区的昆曲艺术,其演唱形式更加婉转、柔美,对戏剧词中对爱情故事的描写内容较多;北昆是指在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的昆曲艺术,其唱法更加豪迈,戏曲的内容更多是对英雄人物事迹和战场杀敌故事的阐述。实际上,昆曲艺术具有表演性质,其不仅存在着曲调,还有相应的台词,以下便是从文学、音乐、表演三个角度对昆曲艺术特点的分析。
1.昆曲艺术的文学特点
在昆曲艺术表演的时候,应用了具有昆曲特色的既定唱腔,其还会有相应的台词,这些台词具有文学性,在昆曲诞生之前,有《诗经》、汉赋、元曲等多种曲风曲调,从而让后诞生的昆曲能够对前朝所流行的词曲进行沉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昆曲的表演中,有不少的词都有特定的故事背景,应用优美的词汇对故事进行阐述,这种表演形式让书本中的文学故事得到了灵活的展现,也充分体现了昆曲艺术的文学价值。昆曲的台词编写相似与宋词的创作,其句式、手法都与宋词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众所周知,宋词在我国文坛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昆曲对台词的表演,就是应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对既定的故事进行展示,无可否认,其唱词中对环境的渲染、对人物冲突的表现以及对情感的表述都非常深刻,充分体现了昆曲艺术的文学性质。
广为流传的昆曲已艺术较多,被大众所熟知的唱词也非常多,其中《牡丹亭》便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昆曲,其中又不少的唱词在现如今仍旧能被昆曲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迷恋”,“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优美的唱词都让昆曲的艺术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在民众中的传唱度较高,能够帮助表演者刻画人物形象或是推动昆曲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让《牡丹亭》成了昆曲代表作品之一。除此之外,在《牡丹亭》中,在每一出戏结束的时候,都会应用前人的古诗词对剧情进行总结,有部分会直接应用,有部分会采用化用的手法,这种方式让昆曲艺术的文学性表现更为明显[1]。
2.昆曲艺术的音乐特点
昆曲最开始被称作“昆山腔”,诞生的时候是民间的小调,在江苏昆山地区流传,因此,最初的唱法极具昆山地区特色,后来,戏曲家魏良辅在江苏对昆山腔的唱法进行了研究和加工,由于魏良辅是江西人,其对弋阳腔戏曲唱法有深入的研究,其与云适、张野塘等人结合江南民歌的多种唱法,对昆山腔进行了改善,形成了现如今的“昆曲”。
昆曲的板式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干板(1/4)、散板、增版(4/8)、三眼板(3/4)、一眼板(2/4),在进行昆曲艺术音乐伴奏的时候,会根据昆曲演唱方式、风格、板式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伴奏乐器,其中唢呐、笛子、琵琶、鼓板、萧、云锣、月琴就是较长应用的伴奏乐器,当然,还有多种其他的乐器,根据艺术表演的需求可以对乐器进行准备。
昆曲由于地域限制被分为南曲和北曲,其二者不仅在唱词内容上有一定的差距,在音乐伴奏形式上也各具特色。首先,从音程和调式上来说,北曲曲目中有fa和C,大部分应用的七声音阶调式,而南曲中没有fa和C,则大部分都是五声音阶调式;在曲风上来说,北曲的曲风较为豪迈,有不少大跳音程的情况,情绪传达较为强烈,而在南曲中,大部分都是较为平稳的曲调,尽显南曲音乐的舒缓、温柔。
其次,从韵调的角度上来说,南昆可以在同一出戏中更换不同的曲调进行表现,而在北昆中则无法进行曲调上的交换。
再次,从音乐的演唱角度来说,北昆应用的是独唱的方式,将唱词编写结束以后,其中会存在着不同的角色或是单一角色,但是一般的每句唱词都只有一个表演者进行演唱不会出现同唱;而在北昆音乐中,独唱、同唱、接唱、独唱齐接以及齐唱等多种唱法都可以应用,可以根据唱词的适配度进行唱词的分配,让昆曲艺术的听觉体验感大大增强。
3.昆曲艺术的表演特点
昆曲艺术一种表演形式的艺术,通过唱词的演唱,和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手势等多种形式表达昆曲艺术中蕴含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可以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在昆曲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根据自身扮演人物的性格、文本特征更换服饰、打扮妆容,让受众有更强的代入感。作为表演者,在昆曲艺术表演之前需要对唱词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物进行合理分析,在表演中对任务的形象进行直观表达。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充分重视自身的动作、身韵、体态和面部表情,其需要与自身演唱的唱词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具备体态美感的情况下进行人物感情变化的表达。对于不少的观众来说,其对昆曲艺术的热爱是由于昆曲艺术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看昆曲艺术看世间百态,对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和故事进行了解,因此,昆曲艺术表演者需要充分注意自身的体态变化,与词曲进行有机融合,提高昆曲艺术的观赏价值[2]。
二、实现昆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
1.实现昆曲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昆曲艺术的诞生、传播的时间较早,其中一些经典曲目的原型都是较为久远的人物或是故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历史在变迁,昆曲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跟着时代的改变进行创新。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来说,每个时代的人审美标准都不同,虽然说昆曲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旦出现文化的改动会被很多传统昆曲爱好者认为是对艺术的亵渎,但是,任何艺术形式的传播都是为了满足更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顺应当下受众的喜好,进行适当的改变是可取的行为,这也是让昆曲得到更好传播方式的有效途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昆曲艺术的行列中来。
从昆曲艺术的表演内容上来说,由于昆曲的发展历程较长,其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和任务事迹都具有年代感,并且经过长期的宣传和传播,传统的昆曲曲目很难再次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可以根据历史的发展,对昆曲内容进行重新编写,将昆曲诞生以后的人物事迹和得以流传的民间故事,都可以应用到昆曲唱词的创作中,让昆曲艺术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创新,促进昆曲艺术传播效果的提升,实现昆曲艺术的传承[3]。
2.改善昆曲的传承方式
在昆曲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人的需求进行传承,结合当下大众的娱乐方式、艺术鉴赏方式以及文化活动形式对昆曲艺术传承方式进行合理的创新。传统的昆曲传承都是应用“人传人”“师徒传承”等方式,这种方式在当下新社会中并不适用。
首先,根据大众娱乐方式的转变,可以举办一些昆曲艺术大赛,对赛事进行合理的宣传,让具有昆曲表演能力的群众都参与到赛事中来,邀请一些昆曲名家作为评委,对大众的昆曲表演进行合理的指导,名家还可以通过大赛对新生代优秀的昆曲表演者进行了解,甚至可以对一些自身认为有天赋的昆曲表演选手进行培养,既能让昆曲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又能让昆曲艺术表演家找到可以传承昆曲的选手。
其次,将昆曲艺术纳入高校中,如今,有不少的高校都开设了昆曲艺术的相关专业,在高校中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承方式,既能提前筛选出具有昆曲表演能力的演员,还能确定这些演员对昆曲表演有较高的热情,应用高校的资金对其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有了固定的传承渠道,是一种适应当下教育体制的艺术文化传承方式。
3.提高人民群众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职责,应该将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推广,让更多的人发现昆曲艺术的魅力,有了更多的人对昆曲艺术进行传承,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效果。
3.1 以家庭为单位增强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以往,有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学科知识、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双减政策得到大众认可以后,教育观念出现了改变,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以全面为核心,其中艺术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向。家庭会对孩子形成深远的影响,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昆曲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对昆曲艺术的发展历史、表演形式、艺术价值等告知孩子,让孩子对昆曲传承和保护有较高的重视程度。青少年和儿童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从孩子进行教育,可以为昆曲文化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3.2 以学校作为载体进行昆曲艺术的推广与教学
学校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还需要适当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宣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昆曲艺术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对昆曲艺术进行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昆曲艺术的兴趣,让昆曲艺术得到良好的传播,吸引更多的民众进行昆曲艺术的学习,让昆曲艺术得到良好传承。
4.建设高质量的昆曲创作和运营队伍
大众的传播能够让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妖气得到长久的发展还是需要不断的创作新形式的昆曲艺术,有良好的运营队伍也能保障昆曲的良好的传播,因此,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昆曲创作与运营队伍。可以从社会面上对大批量的昆曲艺术爱好者进行筛选,筛选一些具有昆曲表演天赋和较高表演能力的人群,对其进行重点培养,邀请昆曲名家进行严格指导,对传统昆曲文化进行完全传承,充分做到提高昆曲创作者、表演者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引导昆曲艺术家对昆曲的形式进行创新,其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在熟知昆曲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是合理行为,能够让昆曲艺术更加符合当下的大众审美,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5.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技术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让传承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首先,可以应用新媒体平台对昆曲艺术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艺术文化,现如今,抖音、微薄、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都有着大量的日活用户,其中的内容能够在平台中得到良好的传播,可以在这些平台中对昆曲表演片段进行截取发布,还可以对昆曲表演的扮相、妆容变化制作为图片或是视频,这些都是对昆曲艺术的解析,让大众提高对昆曲艺术的了解兴趣,让昆曲艺术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并且大数据还会对视频、图片内容进行保存,能够让昆曲艺术得到良好的保存。
其次,可以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昆曲的教学,在一些高校的昆曲专业或是专门的昆曲培训学校中,都可以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线上教学平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多种应用方式,都让昆曲艺术的教学课堂有所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昆曲的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5]。
结语
综上所述,昆曲艺术在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诞生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多,这一社会状况让昆曲的传承有了一定的阻碍,作为昆曲艺术的表演者、运营者甚至是爱好者,都应该承担其昆曲艺术的传承责任,拓展昆曲艺术的受众面,让其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播。要想提高昆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效果,就需要对昆曲的形式、内容进行有效创新,拓展昆曲的传播平台,提高昆曲艺术运营人员的综合能力,将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让昆曲艺术得到良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