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退役老年军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2023-03-05许梦越龙慧竹杨蓉蓉马嘉鸣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期
关键词:残疾军人群体

■许梦越 龙慧竹 杨蓉蓉 马嘉鸣

一、问题的提出

军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构成,军人储备不断更新与扩展,大量退役军人也由军队走向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为退役军人的权益保障提供法律依据,标志着对退役军人的安置和抚恤优待逐渐从分散走向统一[1]。但实际生活中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群体心理建设的配套措施极为匮乏[2],长期处于“失声”和“边缘化”状态[3]。

国外研究主要关注战争暴露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役军人的身心健康、认知状况及健康行为等状况。研究发现,退役军人对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且共病率较高[4]。国内也有研究表明退役军人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患病率高于普通群体[5]。明志君在对退役军人进行抑郁、焦虑和PTSD风险状况分析时发现,有抑郁倾向和重度抑郁风险的人数比例远高于2013年全国成人样本,且低学历、低收入或参加过重大军事行动的退役军人的抑郁、焦虑状况更严重,并伴随老化进一步加重[6]。

退役军人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影响。陈蓓丽运用个案方法介入退役军人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关注优抚对象体系的雏形[7]。曹庆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相结合的方式,改善退役军人的社会适应不良状况,为社会工作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做出有益尝试[8]。陈李红指出社会工作者在该领域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情感支持、资源链接、政策影响和倡导等功能[9]。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可以高度契合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需求,从而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但社会工作介入退役老年军人的研究较少关注精神关爱,当前在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缺乏保障,长期处于严峻困境而未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我国在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研究体系上和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鲜有进行长期稳定心理介入的保障措施。当前对退役军人的研究仅停留在对政策和立法的梳理,很少以退役军人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更缺乏对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的实行路径和方法研究。

二、老年残疾退役军人心理状况分析

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将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重视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运用灵性理论帮助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群体重述生命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从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协助自主解决困境。在理论指导下,对C社区进行调查后,选取两名典型个案对象,累计个案访谈8次,最终形成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群体侧写。根据调研情况,将该群体的心理问题解构为以下三方面:

(一)“百无聊赖”的空虚

残疾退役军人步入老年期,身体机能退化,社会交往受阻,可能会出现角色适应障碍,将自身束缚在物性层面,导致生活长期处于“百无聊赖”的状态,出现抑郁等症状,甚至会有自杀等极端行为。

“他(退役老年军人肖某,77岁,男)老了,也动不了。常想起参军的事,那时候多神气啊,现在只能每天躺在床上,还得麻烦别人照顾。他整天很消沉,我让他开心点,也没用。”(肖某妻子)

肖某18岁参军,1963-1968年参加援越抗美,二级残疾,左边身体瘫痪。长期卧床使他逐渐与社会脱轨,内心苦闷,也无法感受生活的乐趣。

目前老年群体普遍缺乏科学生命观的指导,对老年生活易产生宿命论的看法,认为自己的生命末期难以改变。残疾退役老年军人因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产生的问题更甚于一般老年群体。

方某(67岁,男),16岁参军,参战时左腿残疾,外出需借助拐杖。因身体残疾,提前退休,较早退出公共领域。

“他总觉得老了,他的人生就这样了。他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怕别人看到笑话他。以前在部队他不这样的,现在也不爱说话,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方某妻子)

(二)“老骥伏枥”的无奈

国家常常用“军心士气”“战斗作风”等塑造军人文化,军人对此高度认同并形成了特有的角色意识与极高的荣誉观。此价值观仍持续影响着伤残老年军人退役后的生活,他们渴望“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追求自我价值。

“他总说自己要是没退休就好了,总在关心国家大事。有时还说自己还有事情要干,但问他也不说,我看着也挺难受的。”(方某妻子)

然而,身体机能的退化阻碍了残疾退役老年军人追求个人价值,生活上只能依赖于家人的照料。因军人身份带来的高自尊,残疾退役老年军人抵触他人的过度关注,刻意回避自身需要,对家人等关系群体也不愿诉说真实想法。

“他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但通常话到嘴边就没了,只有要上厕所才会说。提到军人,他会很激动,觉得自己还在当兵,还想为国家干点什么。”(肖某妻子)

面对“老骥伏枥”的痛苦无奈,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由于无法实现自身价值进一步强化了消极的状态,且无法消解,最终变成一种负性循环。

(三)“画地为牢”的怯弱

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角色转换相较于退役老年军人更为困难,他们要面对从军人到非军与从健全人到残疾人的双重角色转换。当问及如何面对残疾人角色时,个案对象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拒,拒绝将身体缺陷显露,更无法适应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

“为什么要办残疾证啊,我不需要,我也不是残疾人,只是走路不好看而已!一出去还怕别人笑话我,我也想有朋友,但还是算了吧,都这把年纪了。”(方某)

残疾退役老年军人在抗拒和逃避心理下主动减少与外界的交流,拒绝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在渴求对生活现状的抗争和无能为力之间反复自我内耗,从身体残疾到悲观心理、从精神压抑到自我封闭,在思维反刍中不断否定自我价值,更加难以挣脱。

三、影响残疾退役老年军人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灵性能力缺失

残疾退役老年军人持续地处于人生的危机或痛苦境地,难以寻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无法找到生活的动力和意义。在生理层面,残疾退役军人身体机能老化,处于疾病多发阶段。在心理层面,将身体残疾视为缺陷,主观上切断自身前进的动力,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社会层面,忽视社会可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社会融入度较低。因此,他们无法达至“全人”的状态,长期束缚在物性世界中,自身感性和理性能力逐渐降低,灵性能力缺失,无法感知生命意义。

(二)社会支持网络萎缩

1.家庭支持功能薄弱

残疾退役老年军人行动能力较弱,生活中需要家人的相互扶持,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家庭内原有的照料模式也在逐渐萎缩。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家庭变迁逐渐呈现出小型化、分离化的趋势,家庭内部的赡养能力逐步被削弱,家庭养老力量逐渐与老年人分离,家人进行被动式表层照顾,无法提供精神慰藉。另一方面,照顾者自身缺乏专业性的照顾技能培训,无法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2.社区支持缺乏针对性

社区在针对特殊群体提供规模化服务时,多数情况下是以政府购买项目,社区运用内部资源与外界支持完成相应的要求,可能会出现侧重于项目要求的完成,而忽视某些隐性需求的弊端。此外,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未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服务主要停留在照料层面的支持,在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心理困境等问题上社区很少引入情感疏导、心理咨询等相关服务。

3.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

社会公众乃至军人自身对军人价值考量仅仅局限于军事价值,没有认识到军人价值多样性。社会对军人的认知多依靠短视频习得军人群体的特色文化符号,唤醒神圣的爱国、自豪等情感意蕴,并被赋予如牺牲、奉献、勇敢等道德品质。可见,新闻媒体对军人群体形象的报道仅仅强调其美好品质,忽视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现状,使公众极少关注到处于时代边缘的退役军人群体。

四、提升残疾退役老年军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唤醒“三性”,发挥优势潜能

从灵性视角出发,引导残疾退役老年军人提升感性、理性和灵性的能力。通过运用眼、耳、鼻、舌、身等方式进行感知,向外界打开自身,汲取自身发展所需能量。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关爱,依靠军人的坚定信仰,将身体残疾视为前进的动力,觉察自身的“三性”能力。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残疾退役老年军人,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把握他们的真实需要和问题,与他们建立共情,通过心灵交互和营造充满温暖的心灵环境,促成三种能力的和谐统一,协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

(二)重构支持网络,提供有效支持

1.促进代际交流,巩固家庭支持

强化子女的精神慰藉责任意识,给予关心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亲情的温暖,减轻失落感,摆脱孤独感。对于他们的消极情绪,家庭成员应该予以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了解背后的原因,帮助其合理宣泄。同时,通过护老者小组为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照顾者提供帮助:照顾者们相互支持,舒缓内心压力;分享成功经验,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提供照料培训,提升护老者的照料技能,提高照料的有效性。

2.加强网络建构,提高社区支持

社区利用社区自身组织优势,以社区为依托搭建残疾退役老年军人交流平台,促进社区内同类群体之间、与其他社区群体间资源的流动和互换,彼此相互支持鼓励,减少个体孤独感。同时,社区要将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问题和需要主动向政府反映、向社会报道,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给予该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医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援,链接可用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3.增加社会关注,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政府要起带头作用,联合社区、社会组织,将关爱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行动落到实处,不仅是“双拥”期间形式化的慰问,而要将关怀常态化。社会团体开展拥军爱军主题活动,拓宽残疾退役老年军人的社会交往,增加其社会归属感。在活动中歌颂老年军人光荣事迹,向老年军人致敬,提高整体社会对于该群体的关注度,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社会广泛形成拥军爱军的氛围。

五、结语

随着社会高度发展,残疾退役老兵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深刻影响着残疾退役老兵的晚年生活幸福感。对残疾退役老兵心理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十分复杂,问题日益严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才能帮助残疾退役老兵群体实现追求自由与幸福的目标。

猜你喜欢

残疾军人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军人“四有”歌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