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2023-03-05汪委
汪 委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安徽 霍邱 237400)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科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多样性,强调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小组合作模式的出现给了数学课堂更有力的支持。小组合作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围绕同一目标或任务,开展互助探索,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能为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所以,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灵活地利用小组合作模式,推动学生综合思维与综合技能的发展。
一、信息化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模式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课堂,给课堂提供了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源,由此教学过程更加多样、丰富。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融合的要求,鼓励教师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信息化手段对数学课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小组合作模式是数学教学的必然手段,信息化的推进给合作模式的应用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为小组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数据支撑。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的特征,能实现实时跟踪记录、定期反馈评价的目标。而小组合作中不仅要合理分析学生的能力特点,还要及时评价,需要快速、综合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顺利开展,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
然后,信息技术为小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数学探究平台。互联网拥有海量的资源,容纳了多样的渠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维度,而小组合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自主性,需要学生依托已有经验或资源,开展深入的探究,在互联网加持下,学生就能迅速地捕捉多样的信息,搜集充足的资源,有效实现探究深度和广度。由此,信息技术又为小组合作提供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究平台,供学生灵活探索。
二、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策略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信息化手段不仅能为数学课堂带来灵活的方式方法,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推动他们迈入时代领域,不断探索并发展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正视信息化背景下数学课堂面临的变化,积极地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信息化档案,实现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前提。分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影响小组整体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这一点不容忽视。但是在无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想合理地进行分组,必然需要全面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互动性弱,教师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由此在分组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片面或不合理的情形。而信息化手段有便捷的操作系统和灵活的数据处理方式,依据其特性,教师就能实时并且综合地了解学生,为分组提供关键依据。所以,教师可以建立信息化档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分析反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优势与不足等特点,从而实现合理分组。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性格、成绩分布、兴趣爱好等内容建立信息化档案,利用信息化的设备支持,在学生学习和生活时即时记录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学习态度和习惯等进行细化分析,从而得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然后依据这些数据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要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一般每组6~7 人,每组中既要有学习成绩较好的,也要有学习成绩较弱的,同时还要兼顾每个学生的性格,兼有外向活跃的、内向细致的,这样才有利于合理分工,让他们承担不同的小组角色。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组的不同解法。这个探索过程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一元一次方程基础技能,但此时如果随机分组,很有可能致使有的小组很轻松地完成任务,有的小组则无法顺利完成。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前期的一元一次方程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分析,以及平时的性格、兴趣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全面地考虑学生的特点,然后强弱有序地搭配在一起,进行合理分组,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档案的效用,推动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信息化情境,提升合作效率
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鲜明,在各个学科学习中表现出差异化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看到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所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各有不同。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不同的学习效果又影响着班级整体的学情。因此,教师要找到一种既能发展学生个性化,又能减少学习水平差异、促进整体发展的途径。信息化情境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接近现实的、直观形象的场景,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建构知识体系。它极具立体化的特征,能为学生提供不同角色和个性化的尝试,使学生不断地磨合,更好地开展合作。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时,还要依托信息化的情境,借助真实的场景塑造,引导学生融入其中,深切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展个体的潜力,找准个体的角色,从而不断提升合作效率。
以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为例。统计图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工具,能帮助人们便捷地分析事物内在规律,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所以,图表与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在信息化时代,这样的图表更具有时代意义,学生如果掌握了图表的分析和应用,将有效地应对数字化的挑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信息化情境,例如,“当前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生活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定范围的意见征集和调查,然后依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图表的绘制和结果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需要被调动,由于任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学生更加需要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小组角色,发展个体能力。如思维缜密细致的可以负责调研表的设计,沟通能力强的可以负责调研表的发放和收集,考虑问题全面且性格活跃的可以安排带头进行交流沟通等。通过这种多样的角色安排,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己的潜能,并能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无疑能更好地推动合作效率。
(三)借助信息化资源,拓展探究范围
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拥有海量的资源库,能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有效地拓展课堂空间和范围。在生活中,数学学科是极其注重拓展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课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能在课堂上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将会使教学质量有效提升。而小组合作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它更注重知识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在较为开放的环境和主题下自主开展探索,充分发挥合作效能。所以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合作探究的范围,促进他们开拓数学技能,深化数学知识维度,因此教师应当借助信息化的资源,充实课堂,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探究,实现有效的能力拓展。
以七年级上册《角》的教学为例。角是几何知识中的基础内容,掌握角的特点及应用对学生后续的几何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角”更多的是一种数学符号或数学元素,他们很难全面地理解“角”这种符号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因而对角的知识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深入探究,以发掘基础几何知识的本质。例如,在以“角的应用”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生活之中,探究不同的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应用的原理。如:“为什么高铁车头的设计是这样的?”“道路坡度怎样设计?”“墙角、桌角、床角都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构造?”依据这些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渠道,依托互联网平台,广泛地进行探索。他们可以查阅到更多相关领域的内容,找到其中与数学“角”的知识相关的元素,从更广阔的领域理解并发掘出“角”理论的应用。通过信息化资源的支持,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就更加充实,所能习得的知识也更加丰富。
(四)综合信息化手段,实现良性互动
引导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依靠机械式的记忆和繁重的刷题过程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达成的。尤其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繁冗的做题以及枯燥的公式、理论记忆只会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是由于课堂没有良好的互动性,无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潜力。而信息化手段具有很强的互动价值,多样的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互动渠道和平台,能让他们在课堂上灵活地体验学习过程,从活跃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知识,所以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互动能力。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不同的信息技术,推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互动,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发展自身的技能。
以七年级下册《整式乘法》的教学为例。整式乘法是代数知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单项式相乘到多项式相乘,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原理,理解幂的运算过程。幂的运算抽象程度很高,不易理解,运算结果也反应在指数上,与常规运算有明显区别。所以,学生学习时很容易降低兴趣或丧失积极性,由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激活课堂,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知识的良性互动。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幂运算的动态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幂的变化原理。还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可能形成的结果。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及时地依据信息化手段获得小组的学习效果反馈,并实时给予指导。通过这样的互动,小组合作过程就更加具有交互性,能有效地强化合作效果。
(五)依托信息化展示,推动自主思考
小组合作模式在强调合作的基础上,还注重学习结果的生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是螺旋攀升的结果,学生在合作中激发思维、自主思考,由此促进思维与能力的多向发展,这样的过程推动了学生合作成果的深度化,继而在结果反思与交流中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攀升。所以,重视合作的成果展示,对于学生深化思维和技能是很重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多样的信息技术平台,学生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给予他们一定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思考,这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正确地认识自我。所以,教师要积极地依托信息化渠道引导学生分享展示,用丰富的手段推动学生自主思考,提升综合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平移》的教学为例。平移是图形变化的一种重要特性,对于学生理解空间几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平移特性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绘制平移图形,小组内可以先对平移特性进行设想,然后依据设想选择画出不同的图形,并将其用平移的方式表现出来,组成独特的图形组合,以呈现出他们的探究成果。与此同时,教师在探究结束后,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每个小组探究并生成的图形进行展示,肯定每个小组的图形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制作的,其中体现出的平移过程到底有怎样的特性。由此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提升合作质量。
三、结语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积累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思想和经验,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依托信息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合作能力是必要的。借助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手段,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学生探究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广泛、深入,由此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并依据信息化手段创新合作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发展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的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