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疗器械维修工作面临的瓶颈及突破
2023-03-05张美莉
张美莉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50)
近年来,我国医学技术进步迅速,各种医疗器械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诊断中,其中不乏一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随之而来的是医疗器械的保养和维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做好医疗器械的检查、维修,确保医院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1 医疗器械维修工作面临的瓶颈
1.1 维修技术落后
目前,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部门的维护手段、故障排查技术都在进步,但却没有跟上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距离医疗器械的科学保养、维护要求依然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检测手段、维修工具还很落后。例如,当前医院的进口设备有很多,而部分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还停留在老旧设备的维修水平上。另外,部分医院的管理层对医疗器械维修部门的工作不重视、不了解,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难以跟上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的步伐。
1.2 相关制度不健全
规范的医疗器械维修对于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率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医院缺乏规范化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很难做好医疗器械维修工作。另外,缺乏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准入制度,导致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半路出家,如由电工转为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这些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医院新引进的尖端医疗器械的原理、性能,不能及时掌握正确的维修技术,当医疗器械急需维修时,这些人员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势必造成维修时间的延长,或只能请厂家的维修人员,进而造成维修费用的增加。
1.3 保养形式化
医疗器械的保养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对医疗器械进行保养,可以准确了解医疗器械的状态,消除医疗器械的潜在故障,减少医疗器械的运行损耗。但在现实中,多数医院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医院的医疗器械保养流于形式,医疗器械保养不细致,做不到定期保养和合理维护。部分医疗器械维修人员不懂得医疗器械的注意事项和保养要领,难以把握保养的具体程度,致使保养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大打折扣,进而增加了医院的维修费用。
1.4 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
医院实施对医疗器械维修的信息化管理更便于共享和交流医疗器械的维修信息,并能提高医疗器械的精准度,提高医疗器械检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患者提供更准确优质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防止在检查过程中发生误诊等情况。此外,医院实施对医疗器械维修的信息化管理,可进行远程遥控,对医疗器械进行动态监管,实时更新医疗器械信息,大大提高维修效率,确保医疗器械正常运行,为广大患者提供准确高效的诊疗服务。因此,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医院实施对医疗器械维修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系统较为滞后,很难准确、及时地收集医疗器械相关维修和管理信息。尽管部分医院研究开发了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很难达到有关国家标准,无法切实发挥对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另外,由于各类医疗器械的使用年限、编号相对独立,各医院的医疗器械故障情况、使用状况以及维修记录等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多样化,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方面无法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管理优势,仍需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 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的完善策略
2.1 强化维修技术
医疗器械种类繁多,不同医疗器械的维修和保养方法迥然不同。当前,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普遍需要负责多种医疗器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对此,医院要根据不同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技术特点做好合理分工,使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各负其责,奖惩分明。对于一二类的简单医疗器械由医疗器械维修部门维修,三四类的高端医疗器械使用社会化方式维修。对于大型医疗器械的维修,要提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掌握医疗器械的维修要领和保养常识。例如,费森尤斯透析机的21号负压泵与29号负透析液循环泵是有刷电机,在工作时间超过一万小时后碳刷就会严重磨损,在以往厂家工程师来维修都是直接更换电机,需要5000多元,某医疗器械维修人员通过积极学习,从网上购买同规格的碳刷自行更换,只需要10元,节省了大量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对医疗器械维修部门的管理,提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
2.2 完善维修管理制度
(1)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如健全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聘用制度,择优录用,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积极性。(2)制定合理的医疗器械保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工明确,所有大型医疗器械都有专人保养和维修。在此基础上,细化医疗器械的相关制度,保证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的易操作性。(3)医疗器械维修专业性很强,且异常繁杂,仅凭记忆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赖医疗器械说明书及与其相关资料。因此,医院应为高端精密医疗器械建立使用档案、技术档案,以免给维修工作带来困扰。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档案准确了解医疗器械的使用记录,查看使用记录是否反映出异常情况,进而快速判断故障类型及排除方法。(4)医院可以建立信息实时反馈系统,加强现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按类别不同予以分别存档,与此同时,医疗器械维修人员也要注意搜集医疗器械的相关资料并予以存档,包括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配件剩余情况、故障诊断与排除记录、维修经费、备注、后续计划等。对于医疗器械维修工作来说,目前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疗器械的配件供应问题,主要原因是医疗器械及其零部件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仅靠生产厂家供货很难满足需求,但社会化维修的费用又比较昂贵,对此,相关管理人员应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配件,避免在用到时因配件缺少而难以排除故障,或临时购买配件花费过多。
2.3 强化维修检查
(1)保持医疗器械表面整洁,操作前确保电源、电压、稳压设备正常,检查相关的电路、水路、光路是否正常。(2)在使用医疗器械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医疗器械的性能、功能是否正常并填写使用记录。在医疗器械使用完毕后,应及时盖上防尘罩。若医疗器械发生异常,除了做好常规记录,还应通知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维修,切忌自行拆卸。(3)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应根据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维护,如定期清洁、除尘,还要进行医疗器械性能检测;定期检修运转损耗较大的元器件,及时更换易损耗部件;定期检查大型、精密医疗器械的接地、稳压状态等。
2.4 加强人才培养
当前,医疗器械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端技术,使用性能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其培训时间、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也要参照一线医护人员的标准。要尽可能多地给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搭建培训、进修的平台,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强其专业能力。例如,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H-3型心电图机当前逐渐被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6511型心电图机所取代,但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对6511型心电图机还不够熟悉,缺乏维修经验,医院可以组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对6511型心电图机进行技术攻关,根据国产心电图机的原理掌握6511型心电图机的特点,提高医疗器械维修队伍的专业素养。
另外,建立由专家组成的维修团队,根据各种医疗器械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维修技术培训,组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培养高端信息化技术人才,切实提升他们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最后,将常见的医疗器械故障解决方案预先整理出来,提前输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当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找出解决方法,缩短维修时间。
2.5 加强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
(1)构建数据库系统,实现医疗器械维修信息的共享交流。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信息数据库,交互、共享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医疗器械信息录入数据库,并设置防火墙,防止病毒入侵。另外,遵守有关医疗器械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严格责任落实。若出现数据库医疗器械维修信息错误,根据记录能快速找到维修人员,开展问责。不同医院、不同维修人员可以通过医疗器械维修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交流和互通,学习借鉴相关维修经验。同时,医院不同部门间也可以对数据库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医疗器械维修信息,对医疗器械资源进行合理安排,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确保医疗器械正常使用。
(2)网络化报修和维修管理。医院可以借助信息化医疗器械维修系统构建多元化维修管理模块,设置维修级别划分、维修申请提交、维修申请审批、故障类型划分、维修项目设定等分支,健全维修审批流程,将医疗器械运作和维修的每个环节都记录在案。以网络报修为例,系统与各科室连接,一旦出现器械故障,科室就可以将报修信息上传给报修模块,系统管理人员受理后,将报修时间、科室信息投送给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实现维修申报、审批、反馈的一体化。
(3)维修进程和记录管理。医疗器械维修有一定的流程,从报修信息生成到报修信息受理,再到维修完毕,三个环节都在网络上展开,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维修进度更快。在完成医疗器械维修后,还可以评估医疗器械完备情况,增加科室对医疗器械的重视程度。
(4)报修质量控制。借助报修管理模块,有报修需求的科室提交报修信息后,系统会以弹窗形式进行提醒,告知相关科室设备报修进展。系统管理人员受理后快速派出工单,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收到信息后在特定时间内抵达现场,相关科室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5)系统还可以统计分析各类医疗器械的维修信息,生成医疗器械信息报告,对各科室的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对医疗器械管理不佳的科室提出示警和建议,督促各科室做好医疗器械的使用工作。
3 结语
医疗器械在医院诊疗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既能辅助医生临床诊治疾病,还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培训,调动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