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3-03-05代永琦

科教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百色中华博物馆

代永琦

(百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博物馆是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积淀的“时空穿梭机”[1],可作为传承文化的场所,亦作为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对展示文化精髓、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析高校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提升建议,以期高校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与成绩,引导更多大学生自觉加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1 高校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1.1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博物馆“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2]。高校博物馆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集教育、收藏、展览、研究、交流于一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必须站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国家文化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1.2 助力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高校博物馆是反哺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必须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藏品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借助两者优势资源做好文化育人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主题展览策划等工作,通过文物和文化遗产启迪智慧,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大学生具有热爱和崇敬国家之心,达到助力高校“大思政”体系构建之目标。

2 高校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2.1 传承现状

2.1.1 以传统展览陈列为主

百色学院博物馆由校史馆与非遗馆组成。其中非遗馆的展厅面积约为700平方米,按照已公布的非遗名录,以图文、实物的形式展示百色市12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截至2020年),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项目类别。

2.1.2 举办文化实践活动

百色学院博物馆每年举办“国际博物馆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连续举办四届大学生“科研雏鹰”创新训练项目、“非遗技艺与优秀传统文化微记录大赛”,围绕家乡历史、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社会热点等选题,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田野调查或手机拍摄记录等形式完成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多元文化观和科研兴趣,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2.1.3 开设多门“非遗”课程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课程则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百色学院博物馆已开设“百色非遗概论”“瑶族刺绣”“壮族麽乜制作”“壮族麦秆花篮制作”“壮族山歌”等非遗课程,利用博物馆非遗资源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第二课堂及实习实训[3],通过技艺传习、体验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们进行继承性学习,切实推动非遗进高校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展览陈列内容更新滞后

百色学院博物馆沿用传统的图文加实物展陈方式,因展陈空间不足,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缺乏,影响了展陈内容及时更新,导致观众参观体验度不高。此外,非遗馆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展区,以少数民族文化藏品居多,更应采取活态的展演展示方式,仅靠图文和实物无法诠释非遗项目内涵,观众参观时会有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效果。

2.2.2 文化实践活动成效不大

百色学院博物馆坚持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活动,但从整体看来,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上交的作品数量也少,覆盖的二级学院有限;提交的作品质量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对文化实践项目不了解,没有专人进行指导;二是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学分、评优评先关联不大,吸引力下降;三是相关二级学院重视不够,宣传引导不足。2.2.3“非遗”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百色学院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于2022年上半年开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授课教师为校外的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存在诸多难点与不适应。首先是传承人授课时间与学生专业课时间冲突,无法开设更多选修班级;其次是有的传承人缺乏教学经验,与大学生交流互动不畅,学生掌握非遗技艺效果不佳;最后是教学评价总结不到位,传承人、博物馆与教学管理部门尚未形成联动调整机制。

3 高校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策略

3.1 拓展陈列展览形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积极转型应时而为,坚持守正创新,实时创新展陈路径方式以期活化教育[4]。现如今,“云展览”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百色学院博物馆应注重运用科技手段,使用“互联网+文博”的形式,既能补充展陈空间不足的弱项,又能与区内各级博物馆合作,加强对文博的普及程度,使受众更加方便快捷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除此之外,百色学院博物馆可以通过挖掘展览空间,围绕百色世居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各县文化遗产,举办小型、流动展览来丰富展陈形式,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增强观众的文博知识和参观体验。

3.2 提升实践活动质量

提高百色学院博物馆实践活动质量,一是可以采取多部门协作联动,博物馆可以与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联合举办某一文化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师生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避免“孤掌难鸣”;二是可以加大奖励范围和力度,鼓励二级学院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破解学生“有心无力”的困境;三是加强与职能部门沟通,打通学分、学时认证壁垒,将博物馆实践活动的评优评先成绩纳入学生第一课堂学时以及第二课堂实践学分认证体系,提升学生参与动力;四是加强总结和反思,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克服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3 完善非遗课程体系

活态传承非遗是高校的应有之义。为克服非遗进校园“蜻蜓点水”的窘境,百色学院博物馆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系列课程中,一是要改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问题,充分利用博物馆空间开展情景式教学,积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二是采取外聘形式,引进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逐渐使非遗课程规范化、稳定化、多元化;三是实施现代师徒制,引导相关专业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子,让专业教师拜师学艺,辅助非遗传承人熟悉教学设备,协助做好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以及教案等;四是做好非遗教学评价调整机制,倾听大学生课堂反馈,积极调整授课方式或内容,促进非遗传承人适应高校教学规律,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3.4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宣传推广是扩大传统文化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高校博物馆的宣传方式要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现阶段,高校博物馆可采用建立官方网站、创建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通官方短视频账号、开发APP或小程序,以及其他新媒体宣传方式,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5]。此外,百色学院博物馆可以结合线下形式,运用馆藏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创意馆,开发文创商品,打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管道,切实拓宽博物馆宣传路径。

3.5 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团队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是高校博物馆新时代的使命,也是检验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手段。百色学院博物馆可以与校团委、相关二级学院联合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设置特色文化实践活动,吸纳大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文学和体育学专业的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历史文化、音乐舞蹈、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文化知识植入假期实践活动中,运用于“关爱留守儿童”“文化保护宣传进乡村”“民族服饰变装秀”等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拓展实践项目文化内涵,像“文化轻骑兵”一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4 结语

高校博物馆是促进民族文化交融,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教育资源,让其扎根高校,服务思政、教学、科研、党建等领域,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博物馆面临的崭新课题。现阶段,百色学院博物馆虽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面临诸多难题,但并不是无法攻克的。只要保持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理念,细致分析阻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因,及时调整相关传承与传播策略,合理利用空间、政策和技术,力争通过多元途径将传统文化嵌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实践,更接地气地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加入传承队伍中来,高校博物馆定会迸发出强劲活力,进而为传统文化传承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百色中华博物馆
红色情 百色梦
攻坚百色
博物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百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诞生地
露天博物馆
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