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留学研究生管理与培养机制的改革实践
——以浙江大学作物学科“一带一路”留学生班为例

2023-03-05王一州邬飞波张国平蒋梦汝

科教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留学生研究生

王一州,邬飞波,张国平,张 颖,蒋梦汝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吸引了大批留学生来华深造。2019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已突破44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1],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全球精英”[2],对我国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10月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决策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随着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3],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的内容与形式再次得到推进和强化。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4]、留学层次不断提高,如何采用有效的管理与培养策略,在学生数量逐渐增加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成为新培养时代留学研究生、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1 浙江大学作物学科留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1.1 留学研究生规模扩大

农业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的关键领域。作物学作为农学的核心专业,便成为这些国家留学生的首选专业之一,在留学生中占比很高。近年来,浙江大学作物学科留学生人数飞速增长、留学层次不断提高、留学生来源国家逐渐扩大。留学研究生人数从“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5]之初的年均3―4人,增长至近五年的平均20人/年左右。从研究生招生层次来看,基本以攻读博士学位为主,辅以少量的硕士生。此外,学科留学生来源国家也逐渐扩大。近5年来,学科共招收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津巴布韦、埃及、圭亚那等20个国家的留学研究生,其中有73%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5%来自非洲国家,5%来自南美洲国家。

1.2 “同质化”的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与中国学生基本一致。在课程学习上,除个别课程略做调整,其他要求不变。留学生除公共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生英语能力提升”和“研究生英语基础技能”可由“中国概况”和“汉语”代替外,其余专业课和专业学位课均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考试考核要求一致。在其他培养环节上,留学研究生学习研究培养工作主要由导师负责,学科按照浙江大学学位要求统一进行考核,并实施分流制,对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进行淘汰,严把质量关。

1.3 留学研究生“二元化”管理

浙江大学对留学生实施二元化管理,由国际教育学院和各专业学院共同负责。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管理、后勤服务,并承担留学生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工作。而各专业学院主要负责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位授予。在日常管理中,国际教育学院对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思想状态、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并设有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把控。各专业学院尤其是学生的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每个专业学院还设有国际事务专岗人员与国际教育学院进行工作对接,确保留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不出现问题。

1.4 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培养体系对学科的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有着较好的把控,但是随着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展开,对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学科在留学研究生培养上面临着两大难题:①在“同质化”培养过程中,如何解决大多数留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本身学术基础薄弱、课程体系背景差异大,而对他们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与国内学生完全相同的现实问题;②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让留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在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成为促进我国与其所在国交流与合作的友好使者。

2 留学研究生管理与培养机制的改革举措

2.1 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建“一带一路”留学生班

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环境的适应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都存在着跨文化适应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有序管理、积极引导和帮助留学生开展自我调适,有效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当务之急。与国内研究生具有思政专职管理队伍、研究生会和学生党支部等组织不同,留学生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与队伍。同时,留学生来源国别多,宗教信仰复杂。鉴于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及多数都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特点,在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支持下,作物学科于2018年成立了“一带一路”留学生班,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所长负责,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担任班主任。该班级的成立,首先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便于留学生们尽快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其次,便于组织相关活动,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也便于学校和学科了解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反映的问题。同时,学科充分利用大多数导师是党员以及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作为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进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寓教于学”活动,将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革新

提高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首先需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中高质量的全英文授课和课程内容是核心。近年来,学科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构建了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面向国际留学研究生的双语或全英文课程项目。其次,针对留学生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学科发挥本专业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与许多国际农业组织、国家的农业主管机构、科研院校以及企业进行了紧密的合作,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农业特别是作物生产的现状与技术需求,在教学中融入这些需求元素,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得到了留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此外,学科还聘请国际专家参与留学研究生培养,营造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环境。通过“海外学科伙伴计划”“111引智计划”“浙大光彪学者”“浙大求是讲席教授”等国家和省级专家计划以及浙江大学各类人才计划,邀请全球著名专家前来短期讲学,并参与研究生培养。同时,学科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海外青年学者。他们的到来为学科注入新鲜血液,也带来了宝贵的海外留学经验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对提高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和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科学研究与留学生培养全面耦合

学科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根据留学研究生研究的方向进行分类,将其融入专业科研创新中心,实施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中心全面耦合。要求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以及学术研讨、组会等科研活动在各研究中心层面上进行,显著促进了留学生与国内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各项学术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定期举办科研论坛,增进中外学生间的互动,使留学研究生能够能好地融入教学科研中。同时,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以国际科研合作为抓手,带动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在合作过程中,先后有多名留学生赴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进行学习或进修,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此外,学科鼓励留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遴选优秀留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留学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和研究水平,提高了留学生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质量。

3 留学研究生管理与培养机制改革的成果

浙江大学作物学科凭借雄厚的学科队伍和留学生培养基础及经验,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以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为宗旨,构筑了“三管齐下”的留学生培养机制:①建立留学研究生班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根据本学科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特点,在全校成立了首个留学生班,指派了班主任,成立了班委会,实现有序管理,为留学生营造了一个扩大交流和寻找帮助的平台,为学科及教师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窗口。完善国际留学研究生管理与培养体系,打开留学生管理新局面;②建立高质量国际化教学体系与教学环境。打造了全英文课程体系和教学队伍,所授课程涵盖了作物学主干核心内容,授课教师除外籍教师外,其他教师都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此外,还形成了一支高水平海外专家教授队伍,为研究生常态化讲授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指导、论文写作和修改等培养环节,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营造良好环境;③将学科建设与留学生教学耦合。培养出真正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知华、友华、爱华、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以此吸引更多更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为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的招收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管齐下”培养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留学生的学术视野,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浙大新时代作物学留学生培养的实践经验,即在促进文化融合、提升课程质量、引导科教耦合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我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复制、借鉴与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留学生研究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