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互文性解读
2023-03-05刘月步进
■ 刘月 步进
互文性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文体特征。从互文性角度解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以下简称《国行公祭》),有助于实现对课文的深度阅读。
一、互文性及新闻评论中的互文性
此处讨论的“互文”属于语言学范畴,指语篇之间及语言形式之间的互文关系。费尔克拉夫将互文划分为“语篇互文”与“语体互文”。“语篇互文”是指现实存在的不同语篇之间的互文关系;“语体互文”指语篇使用的不同语体类型之间的互文,发生互文的并非现实直接可见的语篇,而是一个语篇中各种体裁、语体之间的互文关系。
就新闻评论而言,语篇互文是指新闻评论中不同类型的语篇之间发生的指称、评论、回应、转换、增删、解释与说明等关系,又可分为话语描述、预先假设、元话语三类。语体互文是指新闻评论中评论者为达到交际目的,对不同语体的选择运用而形成的混合与交融现象,又可分为体裁特征互文和语言风格互文两种。
二、“语篇互文”的解读
1.话语描述
话语描述指描述者在对现有文本进行阐释时必须选择一种特定的话语去描述。描述的对象不仅仅是语言文本,还可能是话语事件。新闻评论必然会出现话语描述,具体表现为三种引用类型,即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直接引语通常用引号标明。例如“1937 年12 月18 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纽约时报》的这则报道客观陈述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野蛮行为,评论者将此报道直接引用到这篇课文中。首先,表明评论者对这则报道所陈述事实及“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这一观点的认同态度;其次,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事实依据,起到引入论据以支撑“南京的过去是‘恐怖之城’”这一论点的作用;同时,不加修改地引用来自权威报刊的报道原文,增强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与说服力。
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在本文中又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间接转述,二是叙述性转述。
间接转述是通过“讲述、建议、表示、宣布、指出”等相关指示词来言说的一种语言形式。例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由“指出”这一指示词引出评论者对“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这一权威人物的话语的转述。间接引用是一种描述行为,故评论者在运用自己的话语对权威人物话语进行转述的过程中,无形中会渗透自身观点。
叙述性转述是指对被转述者言语行为的间接言说,属于间接引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 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先间接转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的言语行为,随后直接引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原话,前面的间接转述似乎是为其后的直接引用铺垫,如此,评论者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界限变得模糊,相较于直接引语与上文论述的间接引语形式,评论者介入程度最高,意味着在这一转述过程中评论者自身观点渗透得更多。
新闻评论中话语描述的使用可起到引入论据和论点的作用,新闻评论正需要评论者引用大量论据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结构与表达上看,话语描述在新闻评论中能起到结构与连贯语篇的作用。
2.预先假设
预先假设指将特定文本作为业已确定的或“给定的”内容加以采纳,被预设的内容是基于文本生产者和文本接受者双方共识的、双方都互相了解的文本。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存在预设。即通过专有名词、指示代词等对既定存在的事实进行预设。例如“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先预设“恐怖之城”与“和平之城”的存在,所指涉的文本即南京从“恐怖之城”到现今“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评论者如此预设意在告知读者——南京从“恐怖之城”到现今的“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这样一个事实前提的存在,为其观点——这一命运变迁足证和平的珍贵,提供表达基础。将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视为读者已知,不展开解释,直接表达观点,可突出表达重点,使新闻语言表达更为简洁。
事实预设。即通过一定的触发词预设既定存在的事实。例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 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以“狠批”“要求”为触发词,预设“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存在态度问题”“目前并未向后代讲述完全真实的历史”这样的既定事实。评论者以这一预设事实为前提条件,引出观点,即对日本扭曲历史这一行为的批评,达到突出表达重点、表明立场的目的。同时,评论者通过预设事实展开论述,使论述有了事实依据,增强论述说服力。
状态预设。即将新闻评论中评论对象的现在状态与过去对比,将过去的状态预设为已知的,以引出现在的状态。例如“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早已”预设所有正义力量自始至终都铭记着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唯有”预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这一行为并不被正义力量所认可,“仍在”预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扭曲历史这一行为的长期性。句中预设的内容——正义力量及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状态,是评论者接下来展开论述并表达“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一观点的起点。读者通过这些标示词可理解评论者真正的表达意图在于表明“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立场,状态预设就起到突出表达重点、表明立场的作用。
新闻评论中,评论者为更有说服力地表达自身立场进行预先假设,被预先假设的信息内容为评论者与受众双方认同,是受众理解评论者观点的起点,如此可增强新闻评论的连贯性。
3.元话语
元话语是“关于话语的话语”,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评论者通过“某类”“某种”“那些”等表达,将自己与言谈对象划分界限以与之区分开,并将被区分开来的某些层次内容看作是其他文本,以表明自己并不完全赞同其中的说法或做法;或运用“据……”“……的是”“……认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身对文本中论述内容的评价及态度。例如“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评论者运用“那些”,将自己与妄图辱没人类良知的人划分界限,表示自己并不属于这类人,从内容上来看,用“那些”而不是“这些”,评论者所持的“揭露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丑陋行径”这一立场便得以清晰地显露。此处元话语的使用,起到表明自身立场的作用。另外,从结构与表达上看,用“那些人”对前文中言谈对象“日本右翼分子”进行指称,引出评论者的论述观点,可实现评论语篇与前文事实语篇的连接与过渡,增强文本结构与内容表达的连贯性。
三、“语体互文”的解读
语体互文分为体裁特征互文与语言风格互文两种类型。体裁特征互文主要通过不同语言风格的互文表现出来,有时会与语篇互文中的引语重合;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潜势”和“主体位置”,语篇的“体裁互文性”意味着发话人需要变换主体位置以实现不同体裁的意义潜势;在新闻评论中使用体裁特征互文,可丰富语篇内容、消隐评论者个人意见、间接表明立场,起到强化评论文本表达功能、增强评论说服力、使观点更易被受众接受的作用。本文未明显体现体裁特征互文。
语言风格互文在新闻评论中主要表现为评论语体与谈话语体、事务语体、科学语体、报道语体、文艺语体等交叉使用,可丰富新闻评论的语体风格,使新闻评论的功能多样化。在《国行公祭》一文中主要表现为评论语体、报道语体、文艺语体的互文,报道语体体现较多。
评论语体。评论语体是评论者就特定现象及问题发表评论,表达态度立场,达到晓人以理、导人以行目的的一种语言形式。例如“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分子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评论者就南京大屠杀至今80 年的时代变迁与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以来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现实问题,发表观点。评论语体的使用可传递评论者观点。评论者基于有关言说内容的客观事实展开评论、表达观点,可增强评论的逻辑性与权威性。
报道语体。报道语体是以客观、明晰、简洁的语言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陈述的语言形式。例如“1937 年12 月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评论者使用报道语体陈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将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时间、过程、日军的行为及造成的惨重后果等信息客观而明确具体地呈现给读者,起到向读者传播信息的作用,为评论者提供事实依据,增强新闻评论的说服力。本文多处使用报道语体,例如“1937 年12 月18 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同样是客观呈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事实,不同在于此句直接截选《纽约时报》的报道原文,可增加评论者论述的客观性与说服力。评论者在对相关言语行为事实进行间接转述时使用报道语体,例如“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 年9 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是评论者对旧金山市议会议案内容及日本右翼分子言语行为的间接转述,报道语体的使用使评论者的语言表达更为庄重严肃,增强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不论是直接呈现客观历史事件,还是直接引用报道原文,或是间接转述相关言谈对象的言语行为事实,使用报道语体皆可起到增强新闻评论的客观性与说服力的作用。
文艺语体。文艺语体是运用文学性的笔法,形象地再现事实,达到感人以形、动人以情目的的一种语言形式,形象性、审美性、艺术化是主要特征。例如“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以“罪恶灵魂”来指称日本右翼分子,“装睡梦游”暗含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扭曲历史行为的讽刺;“振聋发聩”形容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的巨大震撼力,此时的日本右翼分子再怎样装聋作哑无法再“装睡梦游”,其罪恶灵魂必将“无处遁形”,形象地表明评论者的观点,揭示国家公祭日唤醒人们与震慑日本右翼分子的意义。文艺语体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与感染力,使评论文本具有了审美功能。
《国行公祭》中不同语体风格的互文丰富了文本语体类型及语言风格,或缜密,或庄重,或简洁,或形象。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语体具有不同的功能。评论语体的使用使新闻评论具备宣示观点的功能;报道语体的使用使新闻评论具备信息传播的功能;文艺语体的使用使新闻评论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如此,三种语体的互文丰富了这篇新闻评论的表达、传播与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