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23-03-04张海鹏旷永青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保险制度筹资试点

张海鹏,旷永青

(1.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寿命也在延长,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截至2022 年年末,我国60 周岁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9.8%,其中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4.9%[1]。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发布的数据预测,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到2030年可达7 611万,到2050年将达1.2 亿[2],需要护理或潜在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多。据此,为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明确改革方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国发〔2021〕35 号)指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基本框架,协同推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3]。由此可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正在完善。

2016 年我国正式开始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开展第一批长期护理保险城市试点,并在2020 年9 月将原来的15 个试点城市增至49 个。截至2022 年年底,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达1.69 亿,其中2022 年享受待遇人数高达120.8 万[4]。围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主要从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机制[5-9]、参保意愿[10-14]、国际经验比较[15-19]、试点现状[20-24]等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当前,国内有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文献数以千计,然而鲜有以长期护理保险领域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梳理的文献,对已有核心研究成果的规律性总结存在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题的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与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知识图谱,全面梳理分析我国当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发展。

一、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步骤

为保证文献数据样本的质量,本研究在中文检索权威平台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将发文时间设为2005年—2023年(文献检索截止日为2023 年8 月13 日),数据来源限定为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式为:主题=长护险OR 主题=长期护理保险,检索结果得到518 篇文献。对检索结果逐篇筛选,手动剔除报纸、期刊导读、书评、会议等非研究型文献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86篇,获得432篇有效文献(具体见表1)。

表1 数据来源及检索式

表2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二)分析工具与研究设计

文献计量法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挖掘文献数据中隐藏的内在关系,揭示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CiteSpace 是一款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计量特定领域文献的知识可视化软件,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设计而成,其所绘制的知识图谱具有多元性、分时性与动态性的优点,且能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集中展示一个知识领域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25]。本研究辅以CiteSpace软件生成的作者合作图、科研机构共现图等图谱,从整体上对我国2005—2023 年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相关核心文献的研究热点主题及前沿演进趋势予以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知识结构

(一)文献发文量与趋势

文献发文数量可以体现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演进逻辑,同时也能呈现该领域研究的深度与热度变化情况[26]。由图1可看出,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累计发文量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发文量少,年均发文量3.5 篇,学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关注有限;第二阶段(2011—2017 年)发文量出现小幅度上升,较第一阶段明显增加,年均发文量达17.9 篇,原因在于2012 年青岛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引发了学界对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关注;第三阶段(2018—2023 年)较前两阶段发文量出现大幅度上涨态势,原因是2016 年国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及2020 年试点城市的扩增引起学者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广泛关注。即使因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 年8 月13 日,2023 年的文献数量为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年均发文量也达到47.7篇。

图1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分布图

(二)研究力量分布

1.核心作者力量分布

核心作者是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对其发文量和合作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领域的活跃学者。通过CiteSpace 软件Author 功能绘制作者合作关系图(见图2),共生成360个节点(N),234条连线(E),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3 6,网络密度较低,说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者不少,但合作关系不紧密,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团队合作有待加强。

图2 作者合作关系图

2.科研机构力量分布

科研机构分布反映出相关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情况[27]。图3 显示共有266 个节点,节点圆半径及节点字体越大意味着该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献越多。纳入的文献共涉及266个机构,连线数为124,密度为0.003 5,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总体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结构,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合作缺乏强度。首先,从研究类型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集中于国内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其次,从发文量来看,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已经形成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26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1 篇)、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9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篇)等主要研究团队;此外,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对该领域有所研究。

图3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机构合作图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法的思想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当两个关键词在同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的同一篇文献出现时,意味着两者间存在一定联系,两者同时出现的频次反映两者关系的亲疏[28]。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关键词的频次能准确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情况。节点及文字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而节点间连线的大小则反映了关键词之间共现的强度。由图4 可知,“长期护理”“老龄化”“失能老人”“筹资机制”“老年人”等关键词的节点较大,即出现的频次较高,与其他关键词间的连线较多,说明这些关键词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领域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

图4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中心性这一数值指标反映了某一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29],并体现了该关键词在整个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中心性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整合研究中的中介性作用越显著。具体到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领域,中心性大于0.1 的关键词有“长期护理(0.37)”“老龄化(0.29)”“社会保障(0.21)”“商业保险(0.20)”“筹集机制(0.16)”“老年人(0.16)”“护理保险(0.16)”“养老服务(0.14)”“启示(0.13)”“医养结合(0.11)”,这些关键词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的对数似然率(LLR)算法对432 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筛选出前十个主要聚类标签,绘成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见图5),聚类模块性值(weighted mean Modularity,Q值)=0.834 4(Q>0.3),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值)=0.956 6(S>0.7),说明所得的网络社团结构显著且聚类结果合理。按照聚类规模大小将前十的聚类依次排列(见表5),共生成#0 护理保险、#1 筹资责任、#2 长期护理、#3 养老服务等10 个聚类,这10 个聚类集中反映了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热点主题。

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逻辑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热点主题

为全面梳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根据关键词聚类汇总表信息(见表3)将10 个主要关键词聚类归结出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三大类热点主题,分别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验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表3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汇总表

1.研究主题一: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

该主题涉及的聚类有#1 筹资责任、#2 长期护理,涉及主要关键词为长期护理(31.34)、筹资机制(8.32)和可持续性(9.75)等。筹资机制是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的基础和前提,主要由筹资主体、筹资渠道和筹资模式三个重要要素组成,筹资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施行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主体的研究。筹资主体的确定不仅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第一环节。目前,在试点城市中,大部分地区采用了参保人绑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方式,即将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人“绑定”。只要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便自动成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人。海龙和尹海燕[30]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梳理后发现,参保筹资对象可分为三类: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和参加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长春、上海、苏州等13 个试点城市将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纳入参保范围,其他16 个试点城市仅将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纳入参保范围[31]。由于各地区的医保资金结余情况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短时间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难以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同时覆盖,但是长期护理保险具有社会保险属性,应当把两类人群全部纳入参保范围。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的研究。资金的缺乏是构建长期护理保险机制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多元筹资渠道是破除制约障碍、维持长期护理保险正常平稳运转的关键。少数东欧国家曾由政府全额负担社会保障基金,后被迫改革,实践证明,过高的政府负担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一元筹资渠道难以维持长期护理保险运营。我国社会型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主要是医保基金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和基本基金结余的划转,以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刘金涛和陈树文[32]运用ILO 筹资模型计算出我国社会健康保险的筹资比例为3.3%,并建议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采用个人缴付、企业缴费和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资金筹集机制。同样,雷晓康和冯雅茹[33]认为保险费应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收缴,失业人员可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自由职业者完全由自己支付,低于城市最低生活水平的城市居民以及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不需缴纳保险费,政府留5%左右资金用于平衡地区间的差异。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开拓其他社会筹资渠道,如福彩公益金、国有资产划转和社会捐赠等。目前,我国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然而,我国15个试点城市以划转医疗保险基金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的筹资机制过度依赖医保基金[34],张盈华和杨艳[9]建议设计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时不将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筹资渠道,以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真正成为独立险种。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险的“第六险”,被捆绑于基本医疗保险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基本医疗保险解绑以实现独立筹资。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的研究。筹资模式是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重要基础,筹资模式的选择关乎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性及其长足发展。现有的筹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采用的是完全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的混合模式,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则多采用现收现付制和部分积累制,少数采用完全积累制。我国学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也开展了相应研究,其中建议采用部分积累制的学者居多。鉴于美日德三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存在的不足,采用部分积累制统筹资金可以保证资金筹集的质量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35-36],因此彭荣和凌莉[35]建议吸取我国养老保险筹资的经验与教训,采用部分积累制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此外,汤薇和粟芳[37]提议职工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采用混合制,而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采用成本最低的现收现付制。

2.研究主题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验

该主题涉及的聚类有#3 养老服务、#4 老龄化、#5 德国、#6 影响因素、#7 老年人,涉及的主要关键词为德国(30.31)、影响因素(23.73)和老年人(20.5)等。

政策试点是我国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论,政策试点能有效为国家政策注入地方经验和基层建议,从而避免因情况不明带来的改革震荡[38]。青岛市是我国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先行者”,2012 年青岛市颁布《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青政办字〔2012〕91 号),标志着青岛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覆盖城乡人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地区。

2016 年7 月,《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 号)公布了第一批15 个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城市名单[39],并明确试点阶段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与政策标准,给予了各地探索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巨大的发挥空间。在此情景下,全面推广以医保资金为依托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会造成试点省市医保资金赤字,而提高城镇职工自付比例则起到降低职工医保资金赤字风险的作用[40]。仅靠人社厅发〔2016〕80 号文的指导,实施细则尚未完善,顶层设计不足,各试点总体面临着政策碎片化、覆盖面窄、地区间筹资差异大、居家护理服务不足等问题。戴卫东和余洋[41]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的政策效果评估后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在覆盖人群、筹资渠道、护理服务等方面“碎片化”现象严重。此外,15 个试点地市还存在长期护理保险财政补贴法制不健全、政策目标定位不准、补贴方式缺乏弹性等问题[22]。显然,各地在积极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第一批试点城市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政策漏洞,2020 年9 月颁布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0〕37号)指出,新增14 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42],着力于将长期护理保险设立为独立险种,独立推进。荆涛等[43]运用医疗保险精算平衡理论,通过构建动态精算模型研究发现,全国医保基金结余较推广试点前缩减了28 944.5 亿元,严重影响职工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基于研究发现,学者们认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应独立筹集,分人群筹资:在职的职工由雇主与雇员负担;退休人员与失业人员则需要自付部分,再由养老金、失业金各支付部分;自由职业者自行缴纳全额保险金;无子女人群多缴纳一定比例;农村居民则靠自身、养老金和政府补贴各支付一部分。37 号文颁布后,将第一批与第二批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进行比较的研究相继涌现,如戴卫东等[44]通过两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政策的对比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保障对象、筹资支付、服务供给和监督管理四个体系均有自身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期间需从扩大覆盖面、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给付水平、加强医养结合等方面,优化发展路径。

3.研究主题三: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该主题涉及的聚类有#0 护理保险、#8 养老金融、#9 商业保险,涉及的主要关键词为护理保险(24.14)、商业保险(17.95)和社会保险(13.55)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推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一度风靡全球。2006 年6 月15 日,由中国人保健康公司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此保险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具有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陈飞和高飞[45]认为,我国快速老龄化与高龄化、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弱化、医疗费用高涨以及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孕育提供了“温床”。我国的商业护理保险发展缓慢,参保率不高,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参保意愿。王莉[46]认为影响人们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因素有以下几点:子女等非正式照顾、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现象、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单的定价公平性不足以及受益期限和受益金额有限等。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钟玉英和程静[47]将海淀区和青岛市两地商业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的模式相比较,发现海淀区经办模式中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度更高,但需承担更多盈亏风险。综上,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群是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保障对象,但是此类人群收入水平较低或者处于无收入状态,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我国应建立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为基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者为参保人提供基本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障,后者满足不同层次参保人多样化护理服务的需求。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项补充制度,应以护理需求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可以考虑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与部分寿险产品结合销售,政府也可以给予购买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雇员和雇主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演进趋势

1.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在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进一步生成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见图6)。横轴名词表示不同科研时期出现的关键词,菱形的大小则反映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48]。根据关键词时间线图的信息,可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总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6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

第一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萌芽期(2005—2010 年)。此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发文量较少,出现的关键词及聚类少,这阶段的文献主要围绕老龄化、长期护理、建制动因与建制理念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后续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奠定了基础。荆涛等[49]认为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新概念,而在保险事业发达的国家,它同样是“年轻”的保险产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 年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6〕107号)指出,探索建立老年服务志愿者、照顾储蓄、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50]。蒋虹[51]建议我国可以先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而后逐步向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过渡。王岩梅和石磊[52]则主张我国城市社区可依托社区医院及街道卫生所、农村社区依托乡或村卫生所,建立具有城乡两地特色的老年护理机构,从而为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提供基础条件。此阶段学者们初步探究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理念与路径,论证了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发展期(2011—2015 年)。此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发文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涉及的关键词和聚类较丰富,出现诸多新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对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筹资机制”“医养结合”“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养老服务”等。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抑制了老年人的参保需求,基于此,2013 年9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国发〔2013〕35 号)强调,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53]。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李兵[54]认为当前难以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探索建立适合城乡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在城市实行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辅以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在农村,以自愿为原则,依靠国家资助,初步建立较低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此阶段的关注点开始由长期护理保险的理念与路径探究转向模式选择、制度设计、需求测度,论证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第三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深化期(2016—2023 年)。此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发文量大幅度增长,关键词数量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多,涌现新的研究主题及关键词,主要包括“青岛”“失能”“养老金融”“照护服务”“财政负担”“社区养老”“健康中国”等。随着2016 年《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和2020 年《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我国试点工作进入规范化、统一化轨道,开启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新篇章。鲁於和杨翠迎[55]指出,建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下一步关键在于协调好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关系,衔接好非正式与专业护理服务的关系,处理好长期护理保险互济性问题。此阶段学界在医养结合、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分析各试点现状,论证了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实施性。

2.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检测算法是通过观察某个词在一定时间内的突然变化及其大量涌现来判断新兴研究主题的产生[56],突现关键词强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为反映研究热点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突出当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关键词突现图中(见图7),Year 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Strength 表示关键词突现强度,Begin和End 则表示关键词突变的时间段,即凸起部分,突变持续时间越长表明突现强度越大。对突变词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变迁,继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演进趋势。由图7 可以看出,突现强度位居前十位的关键词依次为长期护理、日本、护理保险、影响因素、照护服务、医养结合、护理服务、筹资机制、德国、定价模型。从关键词突现的时间节点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紧跟国家政策的演进,自从国家在2016 年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热度持续至今。从突现持续时间来看,关键词“长期护理(2009—2014 年)”“韩国(2008—2013 年)”和“护理保险(2011—2015 年)”突现持续时间较长,反映了三者在较长时间内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他关键词大多持续2 年以上;此外,关键词“医养结合”“筹资机制”“健康”自突现后持续到2023 年,成为我国当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前沿。

图7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Top25关键词突现图

五、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总结

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是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亟须学界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以2005—2023 年为观察期,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领域的432 篇中国知网(CNKI)核心文献的研究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发文量与趋势来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累计发文量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研究热度逐渐上升,这反映出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研究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高度一致。第二,从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共现图看,聚焦于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多,已形成若干核心作者群,科研机构则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待加强。第三,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结果看,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与深化期三个阶段,筹资机制、试点经验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是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三大热点主题。

(二)未来展望

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在逐步扩增,需要各试点地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仍然是未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具体而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第一,在研究主题和内容上,结合国内外实践深化研究领域。其一,持续关注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有益经验,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独立筹资机制。其二,各试点过于注重地方特色和制度创新,在参保对象、筹资机制、待遇给付等制度框架设计方面存在差异,如筹资渠道的组合方式已超过5种[57],而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应当在各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各试点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机制,避免各地各行其是,摆脱试点政策“碎片化”困境,并在全国建制模式形成后给各试点留下自由发挥建设的空间。其三,空巢老人数量更多的农村理应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加快推进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进度。其四,处理好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之间、非正式与专业护理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期护理保险互济性的问题。今后,应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融合、健康中国2030 规划衔接的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采用定量研究偏少,其中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评估以及对筹资模型的测量多为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为此,可以更多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如测量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选择偏好,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完善和优化提供更多实证数据,增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基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集成,应加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嵌套研究,引入仿真研究方法,实现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第三,在研究力量合作上,探索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与不同科研机构和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合作交流。长期护理保险研究涉及公共管理学、医学、护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是一个运用多交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既需要运用到失能老人等级评估技术、失能人口数量测算技术、筹资资金经办管理技术等技术,又需要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立法等进行理论研究。随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不断扩大,试点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也离不开理论研究。只有不同科研机构和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强合作,突破学科壁垒,实行信息共享、成果共建,才能使技术和理论相融合,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进一步深化。

猜你喜欢

保险制度筹资试点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探索建立中国式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关于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