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2023-03-04胡淇淇林巧华林榅荷

林业经济问题 2023年5期
关键词:恢复性森林公园旅游者

胡淇淇,林巧华,林榅荷

(1.福建农林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习近平生态文明研究院,福州 350002;2.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旅游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的低碳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提出力争实现“双碳”目标[2],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要求。自然旅游有助于缓解疲劳和压力,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和幸福感[3]。后疫情时代,旅游者愈发青睐于绿色治愈、生态回归的旅游活动[4]。恢复性知觉指旅游者从自然游憩中感知环境的恢复特性的强度,包含远离感、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4个维度[5]。环境责任行为是个体表现出有利于环境可持续或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的行为[6]。在旅游情境下,环境责任行为定义为旅游者通过个人行为约束,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扛牢生态环保责任的一系列行为[7]。恢复性知觉可引导旅游者感知环境的恢复特性作出环境责任行为,因此可视为旅游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推力[8]。反之,恢复性知觉若引发旅游者的认知不满作出消极情感评价,则会引起旅游者作出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行为[9]。国内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态度[10]和行为[11]视角,对恢复性知觉这一认知概念的探讨较为欠缺,或多直接借用国外环境恢复特性的概念。此外,旅游者幸福感愈发成为各地学者相继研究的重要课题[12],学者认为幸福可以分为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13]。享乐幸福感使生理或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强调自我放松、愉悦的积极价值情绪;而实现幸福感使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关注自我成长与个人价值实现。学界普遍认为,享乐幸福感仅解释了有限的旅游情感体验,而实现幸福感则能传递更多类型的旅游行为活动[14-16]。环境责任行为在旅游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7]。从整体来看,以环境保护为价值取向的碳排放政策和措施大多围绕旅游企业展开,忽视了旅游者在旅游价值创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18]。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情感关联研究大多聚焦在主观幸福感、地方依恋、环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关注自我实现、认知提升的实现幸福感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范围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某个具体的森林公园或环境空间,缺乏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对森林旅游目的地整体进行综合探讨。基于此,在“双碳”目标的新时代背景下,采用smartPLS3.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期在理论层面深入挖掘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内在情感机理,在实践层面推动森林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

在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之后,备课组要针对当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提出系统性的课程结论,这样老师们在教学中才会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核心内容.

财务会计的信息能否保证不被泄露也是现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更何况是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不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一旦遭到病毒攻击,企业将承受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突发状况发生,如停电或机器出现了故障,这将导致数据流失且不可挽回。

1 理论分析

1.1 ABC态度理论

ABC态度理论是指由认知和情感相互作用而产生行为的关系模式[19]。在ABC态度模型中,认为态度是由3种成分构成,即:感情、行为反应倾向以及认知。在已有研究中,学者提出的感知价值理论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对行为的影响[20],因此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的ABC态度理论的3个维度,以情感作为认知和行为的中间变量,构建ABC态度模型。参考旅游地感知的实际情况,采用恢复性知觉作为认知层面的变量;采用环境责任行为作为行为层面的变量;由于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引发的环境责任行为本质上为更深层次的道德行为,因此采用实现幸福感作为情感层面的中介变量。

1.2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从利益交换视角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通过互动建立的关系和获得的所需之物[2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换中获得有价值的利益和回报,进而建立起资源交互关系作为回馈[22]。旅游者通过情感属性中的结构性依赖产生共同行动,由此引发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活动[23]。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发展态度[24]、支持度[25]等领域的研究。森林旅游者将所感知到的环境恢复特性(远离感、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视为其获得的利益回报,这些回报的大小及价值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实现幸福感,再间接作用于环境责任行为。

1.3 研究假说

H2b:森林公园的延展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结合森林旅游情境定义,将恢复性知觉的4个维度定义为:远离感指旅游者身心远离疲惫的生活环境,通过森林游憩获得脱离日常束缚的体验;延展性指旅游者认为看得见的森林景观和谐统一,对看不见的森林景观产生无限联想;魅力性指旅游者认为森林环境迷人可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兼容性指旅游者从事的森林活动与个人需求、行径相适配,即森林游憩“知行合一”。

森林旅游者往往倾向于从亲近自然的游憩过程中获得压力释放和情感恢复的体验感。已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的生态浸润对于森林旅游者产生积极情绪价值可起到促进作用[26];恢复性环境是能够让森林旅游者从疲劳或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修复森林旅游者在日常生存活动中耗尽的心理资源[27];恢复性知觉是森林旅游者在恢复性环境中获得的主观感知,对组织社会化和幸福感的实现有所裨益[28];恢复性知觉既可直接正向影响森林旅游者的幸福感,也可通过地方依恋间接作用于森林旅游者的幸福感[5];中高龄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恢复性知觉和场所依恋是带来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29];恢复性知觉对旅游者的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0-31]。但是,在已有研究中鲜有学者针对森林旅游情境中恢复性知觉具体的环境恢复特性对实现旅游者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因此,提出4个假说。

综上所述,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水平如图2所示。

H1b:森林公园的延展性对旅游者实现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森林公园的魅力性对旅游者实现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区域内多年平均年降雨量839.6 mm,6—9月降雨最为集中,降雨量平均为795mm,占年降雨总量的80.6%。汛期暴雨年均出现8次,暴雨总量达485.6 mm,占汛期降雨总量的61.1%。毛狗岩水库集雨区曾出现过24小时降暴雨达497.1mm。1981年7月洪水冲刷朱家坝,形成新冲河道,致使简阳沱江电站不能正常发电;近几年水土流失监测资料,沱江河雁江王二溪河段年泥沙搬运总量达480万t,由于大量泥沙下山淤塞溪河、水库,抬高河床,严重降低了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老鹰水库整治时放干水库,出露泥沙淤积量达40多万m3。资阳市沱江沿江乡镇和村组耕地几乎年年都被洪水冲淹,城镇区形成内涝。

H1d:森林公园的兼容性对旅游者实现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d:实现幸福感在兼容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知觉既可以直接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情感作用的方式间接影响旅游者的行为[32]。知觉行为控制通过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向,最终作用于环境责任行为[33-34]。已有研究表明,恢复性知觉与环境责任行为密切相关;恢复性知觉是影响旅游者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5],通过认知要素的情感深化,恢复性知觉能够激发旅游者做出自然亲近行为和环境保护行动[36];恢复性知觉对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过程具体表现为“环境刺激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的3阶段传递形式[37]。旅游者的恢复性知觉程度越高,认同感和深层次幸福感越高,越容易遵守规章制度,践行生态保护责任。因此,提出4个假说。

H2a:森林公园的远离感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1 恢复性知觉与实现幸福感

H2c:森林公园的魅力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d:森林公园的兼容性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3 实现幸福感与环境责任行为

相较于完全理性人假设所带来的逻辑行为活动,旅游者的幸福感不仅是个人体验的呈现,更是促使旅游者作出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因素[38]。积极情感涉入会促使理性因素对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39]。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和地方依恋对于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影响。恢复性知觉对于旅游者的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作用,但主观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性并不显著[36]。主观幸福感主要用于衡量旅游者的幸福程度,而实现幸福感更适合用于对具有社会意义的旅游者活动进行评估[40]。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实现幸福感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综上所述,提出1个假说。

H3:森林公园的实现幸福感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管理理论的百余年发展进程中,研究者对管理中的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视,实践者对员工的管理手段也从单一的行为规范转向鼓励参与决策、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及寻求工作意义和幸福感。

1.3.4 实现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ABC态度理论认为情感因素是联结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的桥梁,情感在认知和行为中起到核心调节作用。实现幸福感是联系旅游者个体感知和旅游积极情绪的关键中介机制之一[14]。旅游者通过森林游憩获取恢复性知觉,提升实现幸福感。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获得实现幸福感的森林旅游者可能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责任行为作为对自然的回报,由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前文的假说(H1a、H1b、H1c、H1d、H3),森林公园的恢复性知觉可通过旅游者实现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实现。因此,提出4个假说。

H4a:实现幸福感在远离感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H4b:实现幸福感在延展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H4c:实现幸福感在魅力性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1.3.2 恢复性知觉与环境责任行为

基于ABC(认知-情感-行为)态度模型及以上分析与研究假说,构建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理论(图1)。

图1 假说结构理论模型

2 数据与方法

2.1 问卷设计

基于ABC态度理论以及前文的研究假说分析,设计问卷。问卷内容由人口统计信息、旅游者的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以及行为层面4个部分构成。问卷各潜变量的测量题项均采用成熟量表,并结合研究情境进行适当修改与补充,具体如表1所示:在认知层面中,参考文献[41]共选取了16个测项;在情感层面中,参考文献[42]采用实现幸福感量表,共有4个测项;在行为层面中,参考文献[43]采用环境责任行为量表,共有4个测项。

表1 潜变量的测项设置

在测量过程中,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1~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对潜变量远离感、延展性、魅力性、兼容性、实现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进行测量。

2.2 数据来源

首先,设置问卷前项,并通过预调研形成初步问卷。以中国森林旅游者为调查对象,在问卷开始时便对“森林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设置“曾经去过哪个森林公园”的问项,以便更好地筛选无效样本,确保此次调查对象具有针对性、调查结果具有准确性。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中国4A级景区。为使问卷设计更具合理性,课题组于2022年10月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开展预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对30名旅游者进行初步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针对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生情况、科普宣教等)进行勘察;并结合森林旅游专家给出的意见,对问卷内容进行进一步修订,形成初步的调研问卷。

其次,因问卷调研地域范围较大,可能受到不同省份、不同森林公园所包含的差异化研究信息的影响。为了尽力减小森林公园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性及旅游者主观评价的个体差异性,缩小问卷结果的主客体差异,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方面,恢复性知觉本质上归结于旅游者在自然环境的恢复性感知,预调研阶段表明,景观特色最能影响森林旅游者的游憩感知与体验。研究按照景观特色,将森林公园分为森林风景型、山水风景型、人文景物型与综合景观型[44],平分各类森林公园所占比例,以削弱地域景观误差。第二方面,问卷初筛选测项“曾去过哪个森林公园”下方会以小字提示“倘若去过多个森林公园,仅需填写印象最深刻的森林公园”,以筛选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公园。第三方面,旅游者去过的森林公园应当是某个具体地方的森林公园,而非是对树林、山丘、草地或城市公园的主观笼统概括。

最后,进行正式数据收集与问卷结果统计。在正式调研阶段,课题组共计投放3轮问卷,调研时间为2022年12月19日至2022年12月23日,通过专业在线调研平台Credamo见数(www.credamo.com)进行问卷数据收集,累计发放调查问卷共350份。对收集所得问卷进行归类整合,按照景观特色分类的4个类别,得出森林风景型森林公园、山水风景型森林公园、人文景物型森林公园与综合景观型森林公园在所有问卷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1.97%、33.76%、23.89%和20.38%,可见游览过不同景观特色的森林公园数量的旅游者数量较为平均。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的笼统概括以及答题时间过短和填写选项同一的无效数据。同时,为保证问卷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利用平台功能在适当位置插入答题者注意力测试,从而剔除胡乱答题的无效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14份,样本有效率89.71%。

2.3 数据处理

2.3.1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回收样本总数据覆盖22个省份149个森林公园,作答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是河北省、吉林省和广东省。通过SPSS 26.0分析可得,11.15%的游客去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本次调研的森林公园中所占比例排行第一,这与网络引擎搜索结果一致,表明调研结果具有典型性。在314份样本中,男性占41.7%,女性占58.3%;18岁以下占7.3%,18~30岁占44.3%,31~45岁占31.2%,46~60岁占14.0%,60岁以上占3.2%;高中/中专及以下占19.1%,大专占15.6%,本科占53.8%,研究生及以上占11.5%;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占22.9%,3001~5000元占23.5%,5001~10 000元占36.9%,10 000元以上占16.6%。

森林公园的延展性(A2)对实现幸福感、环境责任行为均呈正向显著影响。表明森林旅游者通过森林公园的景观可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即延展性引发的美好感知延伸,从而唤醒了森林旅游者对自我的真正认识,促进产生实现幸福感;同时,森林旅游者因受到各景观要素协调统一的影响,可进一步产生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

刘丽芳没搭话,往欧阳锋对面的沙发上坐下,将挎在肩上的包取下来揣在怀中。包里藏着一把锋利的剪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刘丽芳来之前做了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根据PLS-SEM的结构模型算法,选用SmartPLS3.0最小二乘法(PLS)构建测量模型,进行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前人研究结果,PLS-SEM在样本数量偏少或偏离正态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健的测量结果,极大提升模型的预测效力[45]。

通过测量整体题项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对研究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通过Cronbach’s Alpha和组合信度(CR)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潜变量的Cronbach’sAlpha为0.790~0.842,符合Cronbach’sAlpha系数>0.6的标准;组合信度(CR)为0.863~0.894,符合组合信度>0.7的标准,由此获悉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穆振英是设计科班出身,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曾任山东省广告公司设计部主任。她和丈夫丁旭光共同经营国际彩印,工作一丝不苟,对作品一直是精益求精。她会为每位客户提供细致入微的建议,从选择原辅材料、调色、制版、印刷到装帧工艺。穆振英身上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个人,也让这种精神在国彩人身上随处可见。“她让书产生了美感和韵味,好比把村姑变成了城市丽人。”每次谈起穆振英,丁旭光眉眼里都藏着笑,“我真的特别崇拜穆姐,她非常敬业和专业,她的设计非常大胆创新!”

通过测量每个题项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整体量表来进行效度分析。效度分析包括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通过因子负荷系数、潜在变量的平均抽取变异量(AVE)、组合信度(CR)对聚合效度进行测算,参考聚合度判断标准[46]可知:各潜变量对应所属的题项的因子负荷数值范围为0.705~0.846,符合因子负荷>0.7标准;各潜变量的AVE数值范围为0.612~0.679,符合AVE>0.5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均>0.7。因此,聚合效度理想。通过AVE值平方根值、交叉负荷区分度、异质-单质比率HTMT对区分效度进行测算,参考区分效度判断依据[47-48]可知,各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数值范围为0.351~0.570,均未达到自身AVE的平方根值,数值最大的因子负荷与各自的潜变量相对应,异质-单质比率HTMT均<0.85,说明存在区分效度。

2.3.3 多重共线性检验

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前,需要对各潜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49],研究模型中的潜变量之间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在1.353~1.686的区间,符合VIF值<3标准,表明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3.4 模型拟合度检验

通过预测决定系数(R2)、预测相关性系数(Q2)、模型拟合优度系数(GoF)、效应量(f2)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测算,参考模型拟合度判断标准[50]可知:当0.260时,预测相关性较好,研究模型对实现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力Q2分别为0.216和0.218,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当0.36

针对总测量模型进行结构模型适配度检验,得出χ2/df=2.008,符合χ2/df<3标准;SRMR=0.058,符合SRMR<0.08标准;d_ULS=0.804,符合d_ULS<0.95标准;d_G=0.337,符合d_G<0.95标准;NFI=0.813,符合NFI>0.8标准。各项测度结果均符合检验标准[50],表明该模型对样本数据有良好的拟合度。

2.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的方式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两种方式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第一,研究前问卷设计。通过程序控制减少共同方法偏差,问卷各题项均采用成熟量表,问卷开头和个人信息部分强调匿名作答,并结合适当情境删除模糊不清的题项。第二,研究后实证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测试法在不对因子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对所有测项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6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其中最大公因子初始特征值方差解释百分比33.84%,符合低于50%的判断标准,说明样本中的共同方法偏差较轻,不会对模型分析结果产生严重影响[46]。

老版《梅葛》一书的后记,也印证上述工作原则。“在整个调查和搜集过程中,我们都坚持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了大战钢铁和秋收秋种、办人民公社等运动,大力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因而很快地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逐步熟悉了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

2.3.6 模型假说检验

透视公安实训领域VR技术应用及发展,制约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源于VR技术本身发展水平限制,另一方面根植于公安教育理念、制度机制层面的障碍。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PLS-SEM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仍可以保持稳健,对共线性要求更低[51]。本研究涉及6个多元潜变量,与PLS-SEM的复杂探索机制适配程度较高。为了验证理论模型中恢复性知觉、实现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机理关系,运用SmartPLS 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根据路径分析结果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在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中,若t>1.96,表明p<0.05水平显著;若t>2.58,表明p<0.01水平显著;若t>3.29,表明p<0.001水平显著。结构模型路径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莫莉被爱德华打得够呛,挣扎着想站起来,她看起来快要昏倒了。这都要“感谢”爱德华。我的心跳得厉害,连指尖都能感受得到。不记得怎么站好,也不记得怎么出拳。我走到场地中间,皮特朝我走了过来,我觉得五脏六腑都在翻腾。他比我印象中要高,胳膊上肌肉凸起。他竟冲我微笑了一下。我内心闪过一个可笑的想法,如果吐他一身,不知能不能帮我一把。

表2 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从路径分析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直接效应假说中,除了假说H1a、H2a、H1c没有得到验证,其余假说均得到有效验证。在森林游憩过程中,森林公园的延展性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实现幸福感(β=0.393,p<0.001)和环境责任行为(β=0.203,p<0.05),即假说H1b和H2b成立;森林公园的魅力性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β=0.202,p<0.05),即假说H2c成立;森林公园的兼容性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实现幸福感(β=0.174,p<0.05)和环境责任行为(β=0.147,p<0.05),即假说H1d和H2d成立;森林公园的实现幸福感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β=0.254,p<0.01),即假说H3成立。

3.要坚持利益共享、成果共享。按照共建共治、成果共赢的理念,完善矿业发展利益共享、成果共享新机制,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高效协同推动矿业绿色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通过Bootstrapping(抽样N=5000)来检验实现幸福感在恢复性知觉和环境责任行为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中介效应,当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时,中介效应显著;当区间包含0时,中介效应不显著[52]。中介效应的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综合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和偏差校正置信区间可得,路径“兼容性→实现幸福感→环境责任行为”的中介效应显著(β=0.044),置信区间(0.112,0.212),效应所占比例为29.93%,表明实现幸福感在兼容性和环境责任行为之前起部分中介作用;路径“延展性→实现幸福感→环境责任行为”的中介效应显著(β=0.100),置信区间(0.044,0.192),效应所占比例为49.26%,表明实现幸福感在延展性和环境责任行为之前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说H4b和H4d成立。

我院中法心内科有50张床位,有护理人员18人,女18人。年龄22~48岁,平均29岁。护龄1~30年,平均10年。学历:本科15人,研究生在读2人,专科1人;护士的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9人,护士6人。(包括其护士长1人,护士长助理1人,主班1人,治疗班1人,责任护士14人)。

H1a:森林公园的远离感对旅游者实现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图2 路径检验结果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结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实现幸福感作为联结旅游者感知和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载体,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森林公园的延展性(β=0.393,p<0.001)和兼容性(β=0.174,p<0.05)对实现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延展性对实现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于兼容性;森林公园的延展性(β=0.203,p<0.05)、魅力性(β=0.202,p<0.05)和兼容性(β=0.147,p<0.05)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延展性、魅力性、兼容性。

3.1 恢复性知觉的对延展性、兼容性对实现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根据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表2)可知,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的远离感(A1)对实现幸福感(B)、环境责任行为(C)的影响均不显著。这表明由短暂脱离世俗而产生的恢复性远离感尚未能激发森林旅游者内心的深层次幸福感,也不能导致环境责任行为的产生。究其原因发现,远离感测项对旅游者的日常约束力感知较弱,而环境规制对个人的可持续行为规范起到重要作用,这也与此前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53]。

2.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从实际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与以往的管理相比,现在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员的任务越来越重要,责任也越来越明确。为了满足工作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安全管理任务,消除风险,避免盲目和意外设计,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政策和指导方针,实施各种安全措施,安全管理计划,规划,建立和立足于研究规则和条例,以加强调查的相关方面,允许奖惩,建立相关文件,创建管理计划和管理规划,良好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处理好与施工单位的良好关系。管理重点是安全管理系统,管理措施和投资监控。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方法分析市政工程行业的安全风险以及项目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和影响。

森林公园的魅力性(A3)对实现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是对环境责任行为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一方面,虽然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的吸引力触发了森林旅游者的直接感官刺激,但是未能很好地产生自我意义与个人思考的满足与实现幸福感;另一方面,在魅力性的测项中,“我想在这里花更多时间游玩”(A34)蕴含着森林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倾向,在游憩过程中与旅游地产生共情,由此促进森林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

森林公园的兼容性(A4)对实现幸福感、环境责任行为均呈正向显著影响。该结论与绿色发展理念中的自然和谐观念密切相关,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引发旅游者的情感升华,以兼容性中涵盖的环境适配形态推动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

3.2 实现幸福感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根据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结果(表2)可知,森林公园的实现幸福感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这印证了旅游者幸福感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36,38],也深化了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环境责任行为正向显著的研究[54]。环境责任行为作为行为层面表征,受到实现幸福感的正向驱动,这与最早提出的ABC(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理论是一致的[19]。

随着国家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大力推动,生态旅游迎来绿色转型新机遇,旅游者在自然旅游活动中获得的实现幸福感也逐渐成为释放生态价值和推进社会福祉的探索路径和有效动能[55]。在森林游憩活动中,实现幸福感蕴含着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的归属感和心理满足程度,表现为旅游者通过开展各类森林活动所获得的深层次幸福感,具体活动包括森林景观鉴赏、森林康养休憩、森林氧吧疗养等观赏和旅游体验。

2.3.7 中介效应检验

环境责任行为是森林旅游者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即不乱扔垃圾、不践踏林木草坪、慎用火种等为将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采取的可持续旅游活动。当旅游者通过治愈性旅游体验获得实现幸福感时,作为回报,会产生自发的环境责任行为,甚至影响他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营造积极正面的旅游生态闭环。

3.3 实现幸福感在恢复性知觉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3)可知,实现幸福感在旅游者恢复性知觉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恢复性知觉的4个维度细分,对森林旅游者实现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由此彰显实现幸福感在旅游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价值。这也与将实现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之一的理论研究相对应[14]。

不同于世俗愉悦的主观幸福感或是多巴胺分泌的快乐刺激,实现幸福感更多体现为发挥自我潜能后持久的深意。2022年,《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对旅游业态提出“双碳”目标新要求,森林公园可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顺应旅游者对原生态环境的向往情愫,通过潜在的实现幸福感激发旅游者内在能动性,推进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恢复性知觉的远离感对实现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而延展性、兼容性对实现幸福感和环境责任行为均有正向显著影响。此外,实现幸福感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并且在恢复性知觉和环境责任行为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从模型整体上来看,恢复性知觉直接正向显著影响环境责任行为,或通过实现幸福感对环境责任行为间接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从恢复性知觉的各个维度来看,实现幸福感在延展性、兼容性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基于旅游规划视角,一般旅游规划活动以“过程→导向”为基准,重视旅游设计与旅游活动的因果关系,却忽视了情感因素在其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对此,可以从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的延展性、兼容性入手,最大程度地发挥实现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进而顺利推进环境责任行为。

4.2 建议

4.2.1 重视森林公园的恢复性知觉,保留森林风貌原真性

从管理的视角来看,森林公园为森林旅游者提供的恢复性旅游体验不足,未能有效传递出部分恢复性感知(例如远离感、魅力性)的自然特性,在建立旅游者情感联结和促成环境保护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为旅游管理者提供一份管理经验,即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通过市场调研把握旅游者心理需求,大力开发符合森林旅游市场规律且能够触发恢复性知觉的旅游项目,尽力缩小旅游者的恢复性知觉与实际期望之间的差距。

从整体恢复性知觉激发方面来看,旅游管理者可以设置公交地铁站点的生态长廊,通过寓教于乐的插画故事等宣传方式,让旅游者在走进森林公园前预先浸入森林生态感知。同时运用景区指南或社交媒介,通过智能讲解、AR技术,向森林旅游者传递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理念,以形成回报性认知,为环境责任行为的最终落实进行铺垫。

首先,加强科技人才宏观管理,全口径开展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绘制科技人才地图,摸清队伍规模、结构、分布及产业发展需求,实时监测科技人才发展动态。建立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完善人才流失预警系统,及时跟踪人才发展情况,加强信息统计,对人才流失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防止人才流失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者在合理开发旅游目的地景观、保留森林风貌原真性的情况下,提升森林公园的生态固碳能力和碳汇补偿能力。第一,应注重提升生态的固碳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森林公园应尽可能保护天然林木周边的原生态植被群落,扩大森林植被面积。通过各个森林景观的自然嵌套与和谐适配,从而提升森林旅游者恢复性知觉中的延展性感知,触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应注重增强碳汇补偿能力,通过优化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引进新能源客运、森林小白等,完善景区低碳交通体系,支持生态环保技术在森林旅游领域的应用,从而提升森林旅游者恢复性知觉中的兼容性感知,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4.2.2 提升森林旅游者的实现幸福感,增强教化性环境警示

在森林公园游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旅游者的实现幸福感,让旅游者从森林环境中得到自然治愈和情感恢复,从而促进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行为。实现幸福感在恢复性知觉的延展性和兼容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如果缺少了实现幸福感,延展性和兼容性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就变得非常有限。

森林公园在张贴防火、防落水等安全性标语的同时,也应关注环境警示标语的教化性。在选用标语时,不能仅选择“请勿乱扔垃圾”“请勿践踏草坪”这种指向性明显的警示性标语,更要采用如“垃圾袋装,文明带走”“小草叮嘱,手下留情”“绿水青山属于你”这类拟态性较强的教化性标语,唤醒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振,以柔和舒缓的方式让旅游者发觉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使旅游者在森林游憩过程中不仅产生愉悦、快乐的积极情绪,更能激发实现幸福感,从而领悟环境保护的真谛。

虽然旅游者能够从森林游憩过程中获得恢复性治愈,但并不是所有的恢复性知觉都能作用于实现幸福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森林公园的基础配套设施虽基本齐全,但依旧缺乏优质的旅游服务产品让旅游者产生情感契合和心灵启迪。森林公园应完善服务生态,通过差异化的森林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以低碳旅游小镇和森林生态综合体为抓手,开发多元特色服务,提升森林旅游服务质量,将森林游憩与自然景观、民俗特色、农家小院、康养度假、低碳生活方式有效结合,增强实现幸福感,赋予森林旅游者全域性的游玩体验。

4.2.3 深化森林旅游供给侧改革,走“情理并俱”的低碳发展之路

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森林旅游供给质量改革得到持续深化。旅游管理者可依托ABC(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理论的链路机制,增进对恢复性知觉的洞察,按主题、时令举办各类针对性的特色旅游活动,帮助旅游者寻找自然治愈,培养自我认同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森林旅游者的归属感和深层次幸福,通过“情理并俱”的意识形态,推动自觉的环境责任行为。

旅游低碳发展虽已取得部分进展,但碳脱钩目标依然存在较大差距[56]。从宏观视角来看,森林旅游业应长期、整体地把握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转型的各个环节,通过“绿色溢价”提升旅游服务的品牌价值,加强森林旅游品牌化建设。同时,充分评估当地森林公园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主动和相关旅游部门协商,开展清洁能源体系一体化建设,引入风能、太阳光能等低碳能源结构,构建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实现森林旅游活动与生态赋能协同发展,共同绘制“双碳”未来蓝图。

4.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在“双碳”目标的政策背景下,研究拓宽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内在提升思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着重研究旅游者的实现幸福感,未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剖析,缺少了比对机制。其次,研究使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但量化研究所输入的样本信息量较为有限。

因此,在未来深入开展探索和创新性研究的过程中,可将主观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森林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从更广阔的视角构建“双碳”目标下森林公园恢复性知觉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恢复性森林公园旅游者
恢复性环境刑事司法中被害人地位的反思及完善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森林公园游记
龙架山森林公园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应然与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