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大学成功举办“前近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文化接受与文明交往”学术研讨会

2023-03-04张文烁

外国问题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系上海大学副教授

近日,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成功举办了以“前近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文化接受与文明交往”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前近代时期世界各文明的知识生产、传播和碰撞的历史,从中发掘出历史上人类文明交往互鉴的智慧与经验。此次会议由《外国问题研究》编辑部协办。

会议邀请了山东大学犹太教和跨宗教研究中心李炽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昌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永斌教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马一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凯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强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腾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蔺志强教授、《外国问题研究》副主编冯雅副编审,以及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长云副教授、历史学系主任郭丹彤教授、历史学系陶飞亚教授、刘招静副教授、黄薇博士、张悠然博士和张小希博士等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讨论。本次研讨共有15场发言,分三个环节,由冯雅副主编主持。

第一个环节是“古代文明交往与知识生产”。李炽昌老师的发言主要关注希伯来文明的知识传承与身份认同;黄薇老师探讨了文本中犹大群体如何吸收波斯帝国概念重新制造知识话语体系;刘昌玉老师分析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对外贸易与文明交往;张悠然老师聚焦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红海贸易;马一舟老师关注内外交困背景下,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国家治理从传统陆地政策走向海洋的转向;张小希老师分析了罗马帝国境内的跨语言文化交流状况。

第二个环节是“古代晚期与中古时期的知识生产与文明交往”。徐晓旭老师基于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探讨“大宛”和“大夏”的音、地、史考证成果;李强老师针对被以往研究忽视的拜占庭文化的原创性,对其特色进行了阐释;李腾老师关注中世纪拉丁西方的文化复兴与创新以及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交往;张凯悦老师梳理了“狗首”与“牛蹄”等异域传闻在中古欧亚大陆的传播与演变;刘招静老师探讨了方济各会修士在与蒙古交往中的伦理与文化碰撞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知识体系的产生与演变”。陶飞亚老师关注中国与日本对待知识态度的差别及背后的制度因素;李宏图老师从外部路径讨论知识生产和流动中与权力的关联;李永斌老师主要关注“东”“西”概念的产生与流变;蔺志强老师探讨了中古英格兰特许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郭丹彤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郭老师对古代文明交往互动的历史影响等议题的讨论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表示,本次会议中各位老师的发言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又十分切题,涵盖古今中外知识生产、文明交流互鉴的各个研究领域,实现了历史学学科内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交叉研究,有助于跨文化研究的深入展开。

猜你喜欢

学系上海大学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
王福柱副教授
牛红岩副教授简介
高鹏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