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到县:清代永定县人员构成研究
2023-03-04李鑚彭永庆
李鑚 彭永庆
摘要:雍正时期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雍正十三年裁永定卫设永定县,政策制度变革导致该地区人口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永定县成为民族聚居的区域。該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族谱等地方文献资料,明确永定县人员的构成来源,其主要有六大类:一是宋元时期自发迁入永定地区的人员;二是明代官方主导下军事性质的卫所移民,军户转民户;三是明代早期政府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江西填湖广,客民迁入永定定居;四是明末清初为避灾乱迁至永定卫定居,后在永定卫发展形成氏族;五是因清初赋役制度改革,“招徕劝垦”荒地、“酌量升科”政策执行,驱动无户籍流民自发迁入永定县;六是“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传统隔离政策取消,界限消除,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自发迁入,包括原茅岗土司部分辖区的土民。研究清代永定县人员构成有利于永定县社会治理的研究。
关键词:卫所变革;清代;永定卫;永定县;人员构成;意义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092-06
From Guard to County: A Study on the Personnel Composition of Yongding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LI Zuan, PENG Y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Yongzheng period, the Qing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changing the land and returning the stream"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In the 13th year of Yongzheng Emperor's reign, Yongding County was established by cutting down Yongding Wei. The changes in policies and systems le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sources in the region, making Yongding County a region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source of the composition of Yongding County's personnel by comb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genealogy, and other local documents. There are six main categories: first, personnel who spontaneously migrated to Yongding area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second, under the official leadership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military nature of Weisuo immigration, military households to civilian households; the third w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recruiting and reclaiming wastelan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hich led to the filling of Huguang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relocation of guest residents to Yongding for settlement; fourth,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in order to avoid disasters, they moved to Yongdingwei to settle down,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a clan in Yongdingwei; fifthly, because of the reform of the tax and corvee syste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soliciting wasteland for reclamation" and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ppropriate" drove the refugees without registered residence to move into Yongding County spontaneously; sixth,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changing the land and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traditional segregation policy was cancelled, and the boundaries were eliminated. The population of foreign ethnic minorities spontaneously migrated in, including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some areas under the former Maogang Chieftain. Studying the composition of personnel in Yongding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is beneficial to the study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Yongding County.
Key words: The reform of Weisuo; Qing dynasty; Yongdingwei; Yongding County; Personnel composition; Significance
明清交替之际,各地区卫所逐渐“民化”,统治者逐渐在内地、边疆、沿海地区大力裁撤卫所,只保留和改革漕运卫所的职能,这是清朝逐步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过程之一,影响了清初全国大部分地区管理体制和政区划分。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永定县,拨慈利县十、十一、十二、十三都的全部和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及桑植、永顺、茅岗部分地置永定县,原茅岗土司所辖司街、十四都、温塘十四都、槟榔坪等地划入永定县[1],人员管理梳理和范围增大,拨归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成为永定县最集中的一批民户。梳理清代永定县人口来源,为展开对永定县社会治理的研究有所裨益。永定县的设置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为今张家界市多民族聚居奠定历史基础。同时,便于厘清该地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对充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永定卫的兴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永顺宣慰司境内置羊山卫,设排栅城,派遣沔阳、黄州、襄阳、安陆等地兵戍守。后以此地凶险且偏远,运粮不便,召指挥使黄常至南都询问,后决定迁入大庸地,改“永定卫”名为“大庸卫”。至洪武四年(1371年),常德卫指挥张胜修筑卫城。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平夏德忠叛乱后改名为永定,领左、右、中、前、后及大庸守御六千户所,并黑松、后坪、金藏、桑溪、龙虎、茅岗六隘[2]。明朝卫所实行屯田制,永定卫屯田分散于各地,屯田区域分布广。康熙《永定卫志·疆界》载:“永卫隶在慈境,其寄庄参杂于寨隘,屯田坐落于州县,相距五六百里不等。”永定卫以“外御蛮獠、内障常澧”为宗旨,成为湘西北地区重要的地方卫所军事防御力量,以实现对地方土司的有效控制。
清初各地实行“改土归流”。永定卫经历先划归安福县后因疆域范围广且分散,征收屯粮和管理不便,便在永定卫增设永定县。正史资料对永定卫的裁撤有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原任湖南巡抚王国栋疏言、岳州府属之澧州、距府辽远。請升为直隶州。将安乡、石门、慈利三县、并将九溪、永定二卫、改为一县、俱归澧州管辖。其新设县治。请于永定卫原驻之裴家河地方建立衙署……均应如所请。从之。寻定新设县曰安福。”[3]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议覆、湖广总督今任大学士迈柱等疏称、湖南永定九溪二卫。经前任巡抚王国栋题、请改为安福县。第所徵屯粮、疆界不清。应请于永定卫添设一县。归于澧州管辖。其界内这慈利、永顺、桃源、桑植、四县。搀杂田粮。应与联界各州县、会勘定界。无论军民田粮。各就附近、统归方圆。绘造图册送部。并添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训导一员。……均应如所请。从之。寻定县名曰永定。”[4]乾隆元年(1736年),“吏部议覆、湖广总督迈柱疏言、湖南上峝、下峝、茅冈、大剌等处。已经改土归流。茅冈地方。归永定卫改设新县管辖。茅冈司、添拨千总一员。以永定营复社溪千总移驻。外委一员。以黑松关外委改拨……均应如所请。从之。”[5]自此,原茅岗土司所辖部分土民与永定县民进行交往交流交融;茅岗司地归永定县管辖后为汉户进入土司地区阻碍取消,政策变动加速汉土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程。永定卫改永定县政策变动背景下人员流动更为松散,促进清代永定县人员来源多元化。
2 永定县的人员构成探究
2.1 永定县的疆域范围
永定县在未建县之前,永定卫先后归慈利县和安福县管辖。雍正十三年(1735年),永定县设立后疆域发生变化,永定县地理位置优越,为后来永定县经济发展、文化培育、躲避灾乱提供便利,“永邑广袤……前拱天门,后凭福德,上控诸关,下镇三口,温水茹水绕其麓,迴龙白虎环其侧,永桑黔蜀之咽喉,慈石澧常之保障。”[6]雍正十三年裁永定卫设永定县拨慈利县十、十一、十二、十三都的全部和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以及永定卫、大庸所地置永定县,原茅岗土司所辖地一部分先划到安福县。设永定县后一部分又划入永定县,主要疆域如下:“原附卫城及逅大庸所地。十一都区东门坪;西溪坪十一都一区二区;黎家坪,今名官黎坪十一都二区;南庄坪十一都二区;茅坪一作毛坪十一都二区;白羊坪十一都二区;孟家坪十二都一区;大庸坪州志作大溶十三都;四坪十三都;吴家坪十三都;木箣十一都二区十三都;陈园坪十一都二区;下庄坪十二都一区;三岔坪十二都一区;芭蕉粮地界;后社坪即后社溪十都三区;前社坪即前社溪十都二区;牛车坪十二都三区;官仓坪十二都三区;郝家坪十二都一区;雷泽坪十二都;后坪十三都;禹溪十四都;自禹溪上抵桑植北至九溪南抵茅岗未分区;籽粒坪;四门坪;上坪下坪;四坪系古地名今不知在何处。”慈利县拨入永定:“岩口坪今岩石汤家坪上至芦茅界北抵九溪未分区;九都四区,九都属慈利永定只拨分银九两三钱,自小溪天字垭分界;阳和坪十都一二三区;三潭坪十一都一区;沙坪十一都一区;大坪十一都三区;桂坪旧名小坪十一都三区;三乂村一作三岔村十一都三区;黄粟坪十二都一区;黑松坪十二都二区;漩水坪十二都一区;板坪十二都一区;青鱼潭坪十三都;杉树坪州志作松树坪有古树大十围荫覆数亩;二家坪十四都二区;源头十四都二区;七家坪十四都。桑植军地移拨入永定。康三峪十四都屯田坪。安福县移拨,茅岗土民自报粮地。司街、十四都、温塘十四都、槟榔坪、青竿坪、神堂坪、罗水、蝦溪、白竹坪、鵞公溪、罗塔坪、苦竹河、窑湾、逼龙。永顺县移拨,押坪土民自报粮地。内龙爪堡;外龙爪堡。”[7]通过梳理永定县的疆域划归范围,可知永定县的人口为汉土民聚居,茅岗土民、永顺押坪土民的进入,促进县内汉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县内各坪的名字大多沿用于今,本人前往市内寻访古迹,仍可窥见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地名及古地名标记有历史继承的痕迹。
2.2 永定县的人员构成分析
雍正十三年于永定卫增设永定县,疆域范围的重新划分,人员管理和范围与原来卫所时期所辖有所变化,不再是以管辖卫所军户人员为主。拨归地域范围内的人口成为永定县最集中的一批民户,军事制度转变为府州县制所管辖的范围和难度都在加大,制度变革对当地的影响较大。同时因永定县的特殊性,该县处于汉土民交往的前沿,以及其疆域范围内人口存在汉土民杂居的特点,梳理永定县人员构成,利于厘清该地区卫改县后地方社会治理的主要人员及文化背景,利于展开对永定县社会治理的研究,亦可了解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
通过整理《永定姓氏考》和光绪《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资料,对永定县有族谱的大姓氏族的记载进行研究,可较为全面地了解永定县境内主要人口的构成来源。光绪《永定县乡土志》中“氏族”篇根据永定县境内大姓的族谱,对家乘可考氏族的受氏、迁居原因、传世进行了考证,可以此了解永定县主要人员构成。根据光绪《永定县乡土志》中所载的“氏族志”对永定县内迁入人口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缘由进行一一归纳与总结,从而大致了解永定县人员构成的来源。
光绪《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载:“王氏,于本境有王丙发子元明分籍永定没葬临阳,为今潭口王家脑地传今;许氏,有许传可原籍四川重庆元至正间由进士官慈利州,因家慈利分籍永定。张氏,张万户元末自江西丰城迁居永定;李氏,李禄久元末家辰州沅陵岩矶头至必华乃迁永定;田氏,宋时有田行高其后有田承满明初自成都迁岳州以征蛮功官永定遂著族。”[8]由此可知,永定区域早在宋元时期便有一批人迁入并繁衍定居。宋元时期迁入的人口繁衍于永定县的大姓主要是王丙发、许传可、张万户、李禄久、田承满的子孙后裔,这一批人后来在地化为永定县的土著民。举张氏为例加以说明,其元末自江西丰城迁居永定的张万户子孙后裔今集中分布在永定区阳湖坪、合作桥、新桥、沙堤等地。《永定姓氏考》中收集的民间资料《张氏族谱》对张万户及其后裔在今张家界市繁衍六百余年,派衍三十代有较详细记载[9]。
光绪《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载:“王荣,明初官永定卫指挥使,遂著族;吴氏,有吴元凤明初官永定卫,亦聚族于永;郑朝明洪武时征苗至茅冈司留居大庸所;张聪,明成化时以指挥使自南昌丰乐官永定卫,遂著族;李文震明洪武时以指挥使官永定卫遂著族,其子孙分为四坪四溪;胡福于明洪武时以武功官永定卫指挥使,后家永为军籍;彭氏,有彭渊明初,吴元年征苗有功,子善孙伦,官指挥使佥事为永定著族。覃氏,本境覃氏先世为土司有覃汝先宋末自南郑迁施州;明初有覃荣始为茅冈土酋,又覃添顺天平所土官,其后彦璞迁永定。刘氏,本境刘氏有□中南通州如□人以明洪武二年随杨璟南征授指挥使承袭七代,遂著族。樊氏明初有樊兴肇从征洞蛮有功世袭指挥使传智及□世家永定;罗氏,罗本道以明洪武十三年征苗来戍永定子泗遂著籍,又罗道通以明永乐时征武溪蛮旋戍大庸所至国礼遂家;丁氏,有丁成以明洪武二十三年官永定卫指挥使子贵袭职遂著族永定;赵氏,有赵操哥明初有武功子亮于宣德元年官永定卫右所千户,遂著族;龙氏,有龙廷周于明洪武初官永定卫遂著族。周福德明初官永定卫遂家大庸所;昌氏明初有昌福祖子富官永定卫指挥使遂家大庸所。邱氏邱森从明祖于洪武时征武溪蛮留镇大庸遂家永定;宋氏,有宋友谅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官永定卫遂家永定。秦氏,有秦恺秦贵明洪武二十三年官永定卫指挥使子孙遂家永定。汤氏,有汤醴明信国公汤和代又汤澄明洪武二十一年官卫千户亦家永定。冯氏有嘉动征来永;袁氏袁才子成明永乐中宦永定卫千户子孙遂家永定;郭氏,有郭文成官永定卫营千总遂家永定。”由此可知,明代官方主导下军事性质的卫所移民,一批军户落业永定卫,永定卫时期移居永定有20个氏族,后在永定卫发展壮大形成宗族,卫改县时期成为永定县的主要人口来源之一。这一批人的子孙后代经历永定卫改永定县的历史过程,并逐渐在地化为土著民。
以永定卫指挥使胡福及其后裔为例加以说明,明洪武时以武功官永定卫指挥使遂家永定,明中后期军户胡氏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在永定卫开枝散叶。明中期军户胡氏后裔迁往永定卫其他地区繁衍成为当地的开基祖,并逐渐在地化,与土著民族交往密切,有着共同的生活地域和方式。《安定堂(军籍)胡氏通谱》中载:部分原永定卫军户胡福子孙在永定县时期生活在原明清土司管辖区茅岗、温塘、罗水等地,与当地土著覃、田等氏族通婚,完成了在地化进程[10];《张家界姓氏史话》对军户胡福后裔的迁移加以整理,胡福十子有九子迁移出去,仅胡福次子春公后裔在永定卫一直定居,形成五大房[11]。
光緒《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载:“李□成,明末自江西迁永定;胡氏,胡来凤于明洪武元年自江西迁永定洋池;熊氏有熊安国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丰城迁桑植至大坤乃著族永定;周氏,有周庭光广信人于明洪武十一年迁永;童氏,有童兴绪明洪武时有童芳兄弟三人迁居永定;龚氏,有龚南汉以明洪武时迁慈利县遂家永定坝平溪又有龚德馨江西南昌人于明季年由慈利迁居永定;陈氏,有陈高南昌丰城人为义门后裔明永乐时迁澧州安福再迁大庸所遂著族;黄氏,有黄思齐于明万历三年自江西吉安迁居永定。”根据方志记载并结合明代历史大背景可知,明代早期政府实施招民垦荒政策,当时湖南地广人稀,江西人多地少,客民迁入永定,江西填湖广,因受政策影响,纷纷迁湖南遂定居永定,上述8个氏族及其子孙自明初从江西迁永定著族后成为永定县氏族的一部分。
笔者于2021年11月前往大庸所村田野调查时了解到陈姓乃该村大姓之一,与八十岁老人交谈时老人知道自己祖辈是从江西迁来永定,知道其家族是江西迁湖广移民浪潮中的一员,大庸所村为陈家河、武溪3村合并而成,陈家河因陈姓居多而得名。
光绪《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载:“郑氏,有郑在望明初避乱迁永定;明末有郑氏贵刚兄弟避兵迁永定,后祉溪遂著族。罗嘉禄麻城人明永定末避寇乱居澧州后亦迁永定。”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为躲避灾祸郑氏、罗氏定居永定繁衍后裔成为永定县民。由此可知,因明末清初避乱、避灾迁至永定卫定居,后在永定地区繁衍,经卫改县后成为永定县人员。
光绪《永定县乡土志·氏族》载:“张绍善于国朝康熙初自辰州迁永定夏庄坪;楚氏,有楚朝清明末由济南迁辰州至元魁以国朝顺治初年迁永定;徐氏,有徐思学以国朝顺治初年由江西迁辰州再迁永定;侯氏,有侯亥,原籍江西南昌丰城明洪武时官辰州辰龙关游击子孙留辰,国朝顺治初年有侯廷金廷文廷银兄弟率其子孙由辰州迁居永定;漆氏,有漆季高江西南昌人其后有仲珍迁湖北蒲坼九传至日登乃迁永定。”清初赋役制度改革,“招徕劝垦”荒地、“酌量升科”政策执行,且内地人口压力日渐加剧,在赋役优免的促进下,驱动无户籍流民自发迁入,当时湖南永定地广人稀,外来人口纷纷迁入,故而清初赋役制度变革驱动外来人员进入永定,繁衍后裔成为永定县民。
永定县行政疆域是由慈利、桑植、永顺部分地区划归而成,故而除光绪《永定县乡土志》所载的氏族来源之外,不可忽视改土归流后“民不入峒,蛮不出境”传统隔离政策取消,界限消除,驱动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进入[12];还应包括原茅岗土司辖区的土民,雍正十三年设永定县后拨原茅岗土司所辖司街、十四都、温塘十四都、槟榔坪等地划入永定县,人口基数迅速变大,成为永定县最集中的一批人。
综上所述,永定县人员构成的来源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宋元时期自发迁入永定地区的始迁祖王丙发、许传可、张万户、李禄久、田承满五人,并繁衍子孙后裔定居于永,在地化为永定县的土著氏族;二是明代官方主导下军事性质的卫所移民,军户转民户;三是明代早期政府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江西填湖广,当时湖南地广人稀,江西人多地少,客民迁入永定定居并繁衍几十代成为改卫设县时的人员构成来源;四是明末清初为避战乱、灾害迁至永定卫定居,后在永定卫发展形成氏族,成为卫改县后的人员构成来源;五是因清初赋役制度改革,“招徕劝垦”荒地、“酌量升科”政策执行,且内地人口压力日渐加剧,在赋役优免的诱惑下,驱动无户籍流民自发迁入永定县,后在永定县繁衍后代成为永定县人员构成的来源;六是改土归流后,“民不入峒,蛮不出境”传统隔离政策取消,界限消除,驱动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自发迁入,还也包括原茅岗土司辖区的土民。除此之外,有崔思德明时宦游湖南家永定;有朱珪宦慈利学官遂家慈利其子孙分族于永定;聂日章以康熙八年游艺于永乃著族[13],这些人共同构成永定县人员结构。由此观之,永定县人员构成也可分为卫所划归的军户转民户,政策变动民户自发迁入及宋元以来有迹可寻的土著民。
3 梳理清代永定县人员构成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永定卫所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制度史的角度去展开研究;对永定卫的置与裁及其军事功能演变、屯田的处置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学界主要有孟凡松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发表的部分期刊文章,均与明清时期永定卫相关,尤其对永定卫所体制变迁的历程、归并郡县及屯田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篇文章:《郡县的历程——明清武陵山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研究》(2009年)[14]、《澧州地区卫所变迁初探——明清湖广卫所变迁个案研究》(2006年)、《卫所沿革与明清时期澧州地区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以九溪、永定二卫及其属所为中心》(2008年)[15]、《安福、永定二县的设置与清代州县行政管理体制在湘西北的确立》(2008年)[16]。对清代裁永定卫后设永定县,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湘西北建立,还未见专文探究。
雍正年间对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雍正十三年裁永定卫设永定县,任命流官对地方加以管理,清代湖南永定县人员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废卫置县,因制度变化导致卫所大批移民进入,逐渐在地化。清代永定县人员构成中最主要的一批人是卫所遗留下来的军户转民户,随制度变革逐渐在地化为土著民。通过上文对清代改土归流后永定县人口来源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清代改土归流后永定县的人口结构特点主要是汉土互杂。
从永定卫到永定县,即军事制度变为行政制度,从卫所军队治理地方到府州县治的改动对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此区域原来是多重管理体制下的一个区域,既有卫所制度、府州县制并存,也有土司制度等其他民间自治体系渗透其中。四重体制同时在这个区域当中发生作用,卫所与土司制度、府州县制分工不同,在这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卫所制度被废除纳入府州縣管理体系之后,它所管理的事务,所参与到民间社会生活的层次、层面都比以前卫所管理的时期更丰富,更复杂。永定县面临管理原来在府州县、卫所、土司等不同管理体制下的人口,永定县人口的管理难度加大。赋税管理、户籍统计等治理问题也随之而来,梳理清代永定县人员构成,为研究当地政府如何治理永定县汉土聚居情况提供便利,为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地方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万修廉,龙恩湛修.同治续修永定县志:12卷[M].张序枝,纂.刻本.清同治九年:117-120.
[2] (清)潘义俢,杨显德.永定卫志[M].长沙:湖南省新闻出版局,2017:51.
[3] 雍正清世宗实录: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乾隆清高宗实录:卷九乙卯[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乾隆清高宗实录:卷十七癸巳[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张家界市永定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道光永定县志[M].长沙:湖南省新闻出版局,2014.
[7] 万修廉龙恩湛修.同治续修永定县志:12卷[M].张序枝纂.刻本.清同治九年.
[8] 王树人侯昌铭.永定县乡土志[M].武陵:武陵集智印刷局,1920.
[9] 王章贵.永定姓氏考[M].张家界:华昌彩色印刷厂,2004:120-121.
[10]胡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安定堂(军籍)[M].胡氏通谱,2007.
[11]张家界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张家界姓氏史话[M].张家界:双星彩色印刷厂,2008:300.
[12]王勇.湖南人口变迁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3]孟凡松.郡县的历程——明清武陵山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4]孟凡松.澧州地区卫所变迁初探——明清湖广卫所变迁个案研究[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5]孟凡松.卫所沿革与明清时期澧州地区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以九溪、永定二卫及其属所为中心历史地理[J].历史地理,2008(00):53-64.
[16]孟凡松.安福、永定二县的设置与清代州县行政管理体制在湘西北的确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1):81-86.
基金项目:2021年度吉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卫到县:治理视域下清代以来永定县村落社会的变迁”(项目编号:21SKY94)的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李鑚(1997-),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史。
通信作者:彭永庆(1972-),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文化,通信邮箱:5314284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