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资源 创建生物校本课程
——以“红树林湿地探究”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2023-03-04广东省湛江市第五中学许宇放
广东省湛江市第五中学 许宇放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期为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1]。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提升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认同,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多年来,湛江市第五中学依托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乡土资源,以新课标为指引,以“选题立足地方特色、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内容符合学校实际、专题设计突出实践探究”四个方面为思路,把红树林湿地探究实践和环境教育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构建了“红树林湿地探究”校本课程体系,并结合教学实际与课程需要编写了课程讲义。2000 年开始,逐步编写了《那片神秘的世界—红树林》《走进红树林》《红树林湿地野外探究实践手册》等多本课程讲义,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融入校本课程中。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选题立足地方特色
新课标在选修课程关于“地方特色动植物研究”模块开设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应注意收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内容,通过了解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意义。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涨潮的时候植物部分或全部浸泡在海水里,退潮时植物完全暴露于滩涂,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上森林”。红树植物具有很多陆生植物没有的特征,红树林湿地还有鱼、虾、蟹、贝类、昆虫和鸟类等丰富的动物种群,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是生物学课程教学的良好教学资源。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面积9960 公顷,为全国之最,于2002 年加入拉姆萨公约,是“国际重要湿地”。2021年,湛江市更是吹响了创建“红树林之城”的号角。红树林是湛江最有特色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是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良好教材。
2000 年开始,学校逐步把红树林湿地探究实践和环境教育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掌握红树林湿地动植物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为家乡拥有红树林湿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学生把湛江“红树林之城”守护好、宣传好、发展好的热情,坚定了用所学知识服务家乡建设,造福湛江人民的信心和决心。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并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目标体现核心素养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指学生在生物学习活动当中所逐渐形成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2]。学校红树林湿地探究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应满足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充分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各个目标及要求,注重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知识学习方面,重视介绍红树林基本概念、功能结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树立生命观念;能力培养方面,加大红树林湿地实地探究实践方面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找到答案,进而形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形成科学思维;情感体验方面,红树林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在探究学习红树林的“胎生现象”“呼吸根”“泌盐现象”等内容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外,还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植物积极面对恶劣环境,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红树林精神”,从而让学生感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要敢于迎难而上,潜移默化地形成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观[3]。
另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注重组织开展红树林湿地重要性、湛江红树林湿地生境现状等内容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丰富的红树林湿地资源产生自豪感,对家乡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产生危机感,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起“发展要服从环境保护”“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念。在问题和讨论内容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加入“把你了解到的红树林知识告诉身边的人,动员大家一起保护红树林”“我能为改善湛江的环境做些什么”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宣传保护红树林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社会责任感,主动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进一步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三、课程内容符合学校实际
校本课程的定位是非学术性,以兴趣为主,在于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发展学生个性,突出学校特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开展学习探究的内容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本地教学资源和本校教学实际。
十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红树林湿地实践教学,长期得到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的专业指导。生物学科组及其相关学科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培训、交流,为学校开展红树林湿地校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学校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不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性系统性,内容选择难度适度,教师有条件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进一步探究分析解决,力求做到简约和通俗。比如,设计了“常见红树林树种的辨认”“生物多样性的天堂——红树林”“走进自然,快乐观鸟”等课程内容。以班级、社团、课题小组等方式,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红树林湿地实地开展观察、体验、讨论、综合、分析等探究活动,开展红树林湿地知识宣传教育等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探究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掌握红树林知识和探究方法,形成了生命观念,培养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多年来,学校以“红树林湿地探究”校本课程为基础,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系列“宣教、探究、保护”活动,深受师生喜爱,已成为学校传统探究活动项目,以红树林湿地探究作为校本课程,遵循了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专题设计突出实践探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积极创设实践探究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关于生物学的社会问题。
如,在“红树林为什么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到红树林湿地实地观察“红树林生长环境和红树林植物,了解红树林有哪些特征让其能适应海水高盐和大海风浪冲击的恶劣环境”,引导学生走进红树林,观察体验,探究其中奥秘。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发现了红树林“形式各异的根”以及“胎生、泌盐”等很多陆生植物没有的特征,了解这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进而形成生命观念,促进科学思维。
在“红树林湿地中的动物”的教学内容中,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观测鱼类、蟹类、贝类、鸟类、环节类,引导学生探索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红树林生长状况、样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表等相应的表格,引领学生走进缤纷多彩的红树林世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通过亲历实验进行数据记录、观测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形成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崇尚科学、严谨细致、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学校立足地域资源,创建“红树林湿地探究”生物校本课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注重专题实践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生物学教学的发展,保护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