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质量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2023-03-04翟书斌曹利强邝金丽

关键词:金融学文科课程体系

翟书斌,曹利强,邝金丽

(1.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工业大学 人事处, 河南 郑州 450001;3.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突破传统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手段和路径[1],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促进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2],为学生提供多领域、跨学科的专业提升培养方案。为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6月提出要创新发展文科教育。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其发展规划中[3]。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启动大会,提出新文科建设要引入新的信息技术,融入跨专业、跨领域的新课程,根据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建立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协同育人的学科生态环境,结合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等实践,形成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4]。2020年11月,教育部举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5]。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推进,金融产业体系与运营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亟须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金融人才[4]。新文科建设为新时代金融学专业改革、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新文科建设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型“新金融”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给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崭新课题。

1 新文科建设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文科建设强化人的主体价值,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突出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着力专业和课程体系优化,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跨界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新文科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融合性、全球性及创新性,因此,新文科建设对金融学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要求。

1.1 实现学科全方位开放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符合新时代、新金融要求的开放型人才,金融学专业建设就必须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开放,健全高校与相关部门高质量开放协同育人机制,从校内、校际和国际3个层面加快推进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合作的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加快实现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多维度、多层次发展。

1.2 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新文科建设要求实现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全方位高度渗透背景下,大融合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主题。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除完善原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外,还应增加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及人文类课程,打破传统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学科交流、合作与融合,培养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3 增强国际化思维

新文科建设要求高质量人才能够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承担起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任。要想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就必须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与战略思维,注重全球新格局与学科国际化,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好地为世界贡献学术新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4 践行创新理念

新文科建设要求构建创新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实践平台、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重构和创新,加快构建面向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的多模块课程协同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建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机制,增强对学生专业基础、学术视野、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2 现阶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根据自身办学传统和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要素[6]。新文科之“新”,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教学范式等方面[7],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受师资结构、教学资源、培养模式不合理等因素制约,金融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实现新文科时代高质量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有效供给。

2.1 培养目标与金融业人才需求错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新金融时代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8]。虽然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金融运行的本质,但它引起了金融业发展路径和运营模式的明显变革。例如,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增强了对金融产品的精确评估和科学预测,加快了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区块链技术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了金融业服务模式、服务品质、服务生态的多重升级,加快了业务流程的重构,提高了经营效率,等等。因此,市场和企业对金融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的大规模应用,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尚缺乏成熟的目标和思路,不同类别高校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其在行业中的应用定位也不太清晰。

2.2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新文科建设脱节

在新金融时代,金融体系运转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相关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大数据思维能力等。随着技术创新在金融服务中应用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传统金融学专业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日益加深,信息技术迭代的日新月异,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创造出更多的业态和更新的商业模式。因此金融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还应具备灵活应用相关金融理论和创新的能力。

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主要按照《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结构较为稳定,理论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偏重设置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课程,证券、保险、衍生品等金融领域的课时数受课时总数的限制被严重削减[9],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金融行业发展需要。教学上,教师授课内容多基于教材设定,讲授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10]。很多教师缺乏金融业前沿变化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经验,不能及时融入“新产业”“新金融”等内容。这些问题,都使学生课堂所学内容和行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2.3 培养模式与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

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知识融合能力普遍较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新金融时代新技术、新模式对金融行业的新要求,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供给较为缺乏。高校金融学专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明显存在不足,授课模式、授课内容和课程教学对教科书的依赖性很强,在校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当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远达不到新金融时代对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标准,高质量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供给短缺现象非常严峻。

金融学专业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金融实践水平,必须在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上密切关注行业变化和发展趋势。虽然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进入课堂,金融专业实验室普遍开设并增添了很多金融实习软件,但仍存在金融实验内容和手段简单、实验平台数据陈旧等问题,拥有完备金融数据库并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高校非常少。多数高校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还停留在模拟交易和书本业务操作层面,难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也不理想,达不到金融科技发展的实践实习要求,远不能满足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的需求。

2.4 师资队伍与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高质量的金融人才培养,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作支撑。但现阶段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新时代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短板。不仅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而且能力建设方面也不适应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和金融业实践的需要。金融学专业师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科技实践能力不够;教师参与行业培训较少,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二是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现有专业教师在决策咨询、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范围较窄;三是跨学科融合能力不强、持续学习动力不足。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供给。

3 河南工业大学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教育开始于1959年。1995年,开始培养“粮食期货实盘操作”金融人才,是国内开展粮食金融人才培养历史最长的高校。1998年,招收本科生。2004年,招收产业投融资方向研究生。2015年,依托“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收粮食金融方向博士生。2007年,获评河南省首批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实现了“粮食+金融+科技”跨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已成为国家粮食行业与河南省金融人才重要培养基地,被誉为“粮食金融行业人才的摇篮”。

近年来,河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依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对照国家新文科建设具体目标,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竞赛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起点推进课程体系全面优化,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等,在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新金融需求

依据新文科建设要求,以“新金融”专业建设为目标,深入贯彻OBE理念,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专业壁垒,推进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发展。①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坚持面向粮食等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围绕粮食全产业链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②设置大数据金融专业方向,融入金融科技因素,完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极大提高了金融人才培养质量。③在粮食全产业链金融方向精耕细作,成立粮食金融教学研究团队,加大在该领域的教研投入。

3.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践育人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变。重点培养学生在粮食全产业链投融资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在金融科技、金融产品等方向上的创新创业素养,形成“专+创”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①实施“三层次”教学模式,努力将教学、科研、课外竞赛融合在一起,使三者相互促进。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堂教学改革。②依托“挑战杯”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东方财富杯”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等赛事,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师生“学+赛”相长互促的模式,形成“以学促赛,以赛优学,师生互促,学赛相长”的长效机制。③创新培养机制,依托校企合作拓展协同育人基地。全面推进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开放协同,构建“专业—学科—科研”同步提升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大与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力度,拓展合作范围,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构建课内、课外2个实践系统互动,基础技能、专业基础、专业综合3个层次联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5个模块协同的“235”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外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

3.3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特+新”特色

以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起点,推进课程体系全面优化。①保留“粮食期货实盘操作”“粮食经济问题”和“期货市场学”等专业特色课程,新增“金融科技概论”“大数据金融概论”“Python程序设计”等前沿创新课程。②增加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比重。全新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得河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既保持了粮食金融特色,又兼具金融科技创新优势,极大地促进了粮食金融理论与金融科技的双向融合。③锚定培养目标,围绕能力素质打造一流课程。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细化为能力和素质分目标,结合行业特色优势,积极进行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组建课程团队,重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将思政融入课程,提高“两性一度”。

3.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保障机制

①坚持引培并举,打造优质师资队伍。自2007年河南省特色专业和校“优培工程”建设立项以来,河南工业大学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该专业博士学位教师占75%,高级职称教师占40%,35岁以下教师占33%。分派资深教授为导师,对新教工进行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的引导。同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考核、课程和团队建设等制度体系,形成粮食金融理论、粮食金融实践、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科技4个基层教学小组,由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负责,定期进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②加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坚持成果导向,从教学、教改、实践等多维度构建由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组成的长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用于职称评定,依托教学大赛等激励教师进行教研和课程建设)。二是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完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构建“学校—学院—专业—学生”四级联动监控机制,形成“检查—评价—督促—整改—提升—再检查”的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是强化持续改进原则,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深化OBE教育理念,结合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学校等利益相关方,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4 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建议

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应变”成为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在高质量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诸多路径和举措中,应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专业提质、课程优化、模式创新为重点,从培养规格、素质能力等方面加快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体系,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完善产教协同发展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加快推进。

4.1 重新定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聚集的行业,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会对一国经济带来致命冲击,因此适应新文科建设和新金融时代下的高质量金融学专业人才,既要有高水平专业知识,也必须具备高水准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针对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与培养规格不够清晰等问题,要全方位对接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大力培养多学科交融、专业理论厚实、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复合型金融人才。开展新金融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创新精神、理论应用能力和创业技能的综合性、多层次的能力结构。

4.2 深化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现有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必须加快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服务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着“提升档次、优化结构、培养特色、管理开放”的基本思路,突出“复合性、应用性、国际性”特点,突破专业界限,实行跨专业、多学科交流以及国际学科交流。加快高校和企业的产教协同与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等衔接。建立相应的风险共担机制与合作模式,完善相关的资金及平台运营保障机制,实现双方资源共享。构建跨院校、跨行业、跨区域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在共商培养、协同授课、共建实习基地实验平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同时,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强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能力。

4.3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产业业态、金融产品形态、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风险生成与传导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适时优化课程设置体系,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实践创新课程,围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加快学科创新与引领发展,积极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等手段和平台,打造高质量精品课程体系。

4.4 建设产教融合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实践平台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校内实验室、双创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相关资源,着力搭建多元化的金融教学实践实训平台,锻炼学生,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的协同配合,聘请金融机构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为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实习和实训,不断提升实训实践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参与金融产品设计及运营管理等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4.5 打造一支复合型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将教师成长目标与金融业发展紧密结合,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一要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专业教师到金融机构等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可把教师在金融机构的实践经历作为量化考核的一部分,以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聘请业界专家担任合作授课教师、学生成长导师,让他们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定及教材编写。二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建立健全以德树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不断完善评价结果反馈和教学改进机制[6]。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专项奖励制度[4],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奖促学。

5 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高等文科教育的新使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重点围绕“培养什么样的金融人才”和“怎样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这两个问题,重新定位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改革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满足新金融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金融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金融学文科课程体系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