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构建选题策划新格局*

2023-03-04张耀维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内容

张耀维

(湖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中国首届“中国编辑高层论坛”提出了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强调要深入文化层面,把握历史高度,开拓宽广视野,服务广大人民[1],让“大”的价值贯穿编辑工作始终。“大”的意思是指速度、范围、容量、强度、能量超过一般或者所比较的对象。“大”的价值在于相比在文化、媒体、编辑的基础上,糅合进更多,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全面的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编辑综合素养的发展,大编辑是核心,大媒体是支撑,大文化是主导。从各个方面来提升发展的路径,为编辑工作的开展构建更广阔的平台。

一、“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中的“大”价值在哪里

“大文化”意指在文化自信的提出与文化强国的建设背景下,拓展延伸更加广阔的文化视域,用前瞻性的眼光契合文化发展的步伐,在我国文化指引下将选题策划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活”。这个大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等。在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将我国自身的文化衣服穿足,能让中国的故事讲述得更加有人情化,赋予引领的力量。学者赵奎英[2]在《试谈“新文科”的五大理念》中提到了要从人文、天文、地文来把握大文化观念,融通在中国传统的“大文化”之中。从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来把握选题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在“大媒体”的发展下,多元化媒介的融合形式提供了机遇。当今媒体不仅只有传统媒体还有各种新媒体,媒体的形式很宽泛。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加快加大信息的传播,创新编辑发展的技术手段。“大媒体”的“大”指的是要提高以数字技术为主的媒体意识,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从纸媒、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发展来看,当前是UGC的时代,人人都离不开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取大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提炼往往需要通过选题策划来体现。人们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和接受新知识,因此,从网络中如何达到阅读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内容的题目来体现。

“大编辑”的“大”要求编辑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力,编辑的工作更具有流程化,编辑内容的质量更高,编辑的选题策划更加具有特色,能够把握当代社会的审美与需求。这个“大编辑”指在编辑选题策划时,要从简单的文字编辑、狭小的加工环节中逃脱出来,要基于大局意识对传统编辑工作进行鞭策和创新。学者邹强,陈拥彬,余朝晖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为例分析了高校学报编辑队伍面临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困境,提出要求编辑的创新思维的发展,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约稿组稿[3]。深刻把握好编辑不仅仅存在出版和新闻的生产之中,也不仅仅只关注文字的技巧,而要转变思维来使选题策划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总的来说,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背景下,要将文化的传承运用、媒体技术以及编辑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适应“大文化、大媒体”的发展趋势,将“大编辑”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学者王倩蕾,柳梽娟的《当今时代的大编辑发展之路》深刻阐述了文化、媒体、编辑三者统一于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用三大理念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以及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4]。

二、“三大理念”下选题策划的误区

“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涵盖了选题策划的内容与形式,在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建构中要深刻把握。目前,选题策划的好与坏是内容是否优质的一个重要体现。眼花缭乱的信息场和一些“看起来很美”的内容,会蒙蔽选题策划人员的双眼,而这个研究过程中仍然需要解除这些问题,充分避免文字功底浮于表面,忽视用户交互体验,选题策划落于窠臼,难以逃脱思维定势,过度追求眼球经济的误区。

(一)文化功底浮于表面

很多人常常容易被话语所打动,被有着强烈的文化功底所带来的共情所感染,但是,选题内容加工时,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选题进行内容策划时,传统文化中的汉语言文字不合理,缺少逻辑性。在校对时,对专业学科文化的名词缺少仔细的斟酌。言语不当、错别字这些问题反复出现,给编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编辑在进行组构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阻碍。首先,文字不够言简意赅且过度追求辞藻华丽。其次,选题内容过大过空,造成难以掌控的局面。再次,选题策划时文字功底不够,导致文字难以理解且在现实实施环境中根本无法操作。最后,选题内容的关键词不够明确,编辑主体很难对自身的选题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学者陈乾敏在《浅析融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创新发展》中提到根据选题进行内容策划时,语言文字表达不合理,缺少逻辑性,错别字反复出现,给编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5]。从历史长河中的文史记忆和诗词中所表现的内涵来看文化功底明显不足。

(二)忽视用户交互体验

当前,媒体边界逐渐消融,信息数据不断更新。在进行选题策划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用户的最基本的一个体验。学者何乐在《行业新闻选题策划的思路与策略——以税收新闻为例》中提到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往往由于受众面窄,内容枯燥等因素导致阅读量低。若能从大众的视角来把握,能具有更强的表现力[6]。受众对编辑策划的内容有针对自身兴趣来获取信息的需求,而在大部分编辑选题策划中无法全面的满足,主要表现一,缺少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的竞争情况不了解。信息是内容表现得最根本的依据,没有优质的信息内容就无法预测整个新闻发布的前景。像新闻热点何时爆,该选题是否可以吸引群众的关注,则需要编辑广泛的收集信息以便有效地分析这些市场行情走势来为选题策划做准备。表现二,选题策划没有根据性,没有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把握选题的方向。往往一些选题策划没有通过对大量用户进行的实践操作,缺少走访调查,面对面访谈沟通、数据分析以及问卷等等,只是凭选题人员的主观意愿和主观判断来进行选题策划。同时,选的主题过于散、乱、杂,让用户一眼望过去,观感体验较差。表现三,不注意用户所关注的细节,用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往往在进行选题时,由于工作量太大以至于没有时间关注一些用户对于新闻题目的反应,深层次挖掘用户之间互动体验的不足,导致用户关注度低。

(三)选题策划落于窠臼

选题策划是当代编辑工作的重要流程,选题策划是提高影响力的强有力的路径。当前,泛娱乐化的内容生产导致了选题落入了俗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庸俗化,盲目地进入一个领域,为了策划而去策划的现象层出不穷。首先俗套现象明显,像很火的书籍《谁动了我的奶酪》,在那一年的图书选题之中就出现了《我动了谁的奶酪》等与奶酪有关的各种选题而成的书籍,大量同质化的选题内容长此以往,就破坏了选题策划的生态,甚至阻挡了编辑工作前进的步伐,这样就逐渐磨灭了选题策划人员的创新精神。再有对于一些具有热点的低俗化现象进行了捕捉,这些现象呈现出价值的缺失,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流意识。最后,选题的内容用新资料来论述旧问题,脱离了传统的文化以及现代的媒体技术来分析问题,结合新时新势的时代背景,编辑的选题经得起推敲的才是好选题。学者冯静在《媒体融合时代选题策划的思路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提到编辑出版行业有效地避免落入创新与基本综合实力不足的圈套,要突破传统出版的发展瓶颈和突破方向,避免信息获取的非严谨个性,转变传统的出版理念,加上媒体创新,为编辑出版的健康发展寻找新思路[7]。

(四)难以逃脱思维定势

编辑工作者每天都在寻找热点,以热点为核心制作原创内容,并且辅以自主思考和主观思想价值为落脚点。许多编辑对这种方式习以为常,渐渐这种操作方式也就变成了选题策划人员的首选思考内容方式,但这在编辑领域其实是片面且有很强思维定势的。首先,选题只是突然迸发在脑袋中的一个点子,为了迎合这个内容点就会将各种主题和关键词往这个内容点上靠,东拼西凑地让该题目看起来有料,但没有主题思想的选题,其实只是徒有其表的虚架子。其次,关于选题策划的过程也具有思维定势,在信息的准备时,首先就是搜寻网络上别人怎么选题策划的,而不是先确定自己想要做的选题策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构思在社会生活中和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契合度?它能不能延伸到其他的热点话题板块?最后,关于选题策划的方法,惯性地从微博、今日头条一些新媒体平台上查找热点,在热点反哺选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选题的内容不具有现实的意义,价值判断不明确,则出现了无法具体实施的情形。思考选题的方法并非简单地寻找热点,运营者应先摒除根深蒂固的流量为王,热点即为选题的思路,才可以让原创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

(五)过度追求“眼球经济”

在自由市场,所有的媒体都有趋利性,为了博眼球而制造一些噱头,以此来获得阅读量。出现了各种标题党、内容党。反观之,网络媒体的乱象,是网络传媒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为了博人眼球增加阅读量摒弃标题的真实性和新闻的真实性。诚然,中文博大精深,巧妙的措辞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是不属于这种飘然巧妙的措辞,以此反映社会中编辑工作的浮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曾受到“耸人听闻式”新闻的误导。其次,为了新颖的爆点选题内容,盲目的进入陌生的领域进行研究,编辑工作者本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受到限制,对于专业知识的获取,没有足够的力量却勉强研究,更是造成了很多编辑又撤回的现象,损害了编辑出版的信任度和形象。最后,过度超前和滞后,缺乏科学的论证。像经济学上的“搭便车效应”,跟着其他已经爆出的热点,“跟风”陷阱,就造成了大量的同质化的内容,编辑也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三、“三大理念”下选题策划的新格局

学者王立德在《选题策划<设计艺术的“创新”与“匠心”>序言》中谈到了他《设计艺术的“创新”与“匠心”》这个选题来源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工匠精神”和“创新驱动”,在其策划内容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传承、美学、创新思维融合到一起,回望历史承接当今的交互信息设计、移动多媒体的设计等等新兴技术来协同出彩,实现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8]。“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三大理念下的编辑策划新格局要从文化的角度以滚雪球的方法来深刻抓取,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从而形成“连环效应”和规模效应;从媒体融合的角度以草船借箭的方法,将选题策划的形式推送到与其他媒体进行有效互动;从大编辑的综合能力下手,用多元角度转换的方法对编辑策划人员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从个人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出发,加以新颖热点的引爆来实现角度、广度、深度的三效合一;从贴合路径下沉深耕的实践方式,使大众美学和编辑美学串合融进主流价值之中;最终从文化特色捕捉、社会雷达选拣、把关选题策划、发散编辑思维、下沉深耕搜集的路径来实现选题策划策略的升级。

(一)用文化特色铸造编辑眼光

文化本土化、差异化的开展,可以铸造选题策划的发展眼光。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包括历史的积淀物,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形式来深化“大文化发展的内涵”。同时涵盖乡村振兴、社会福利、时代英雄这些文化中国的小切入点。注重文化选题生产的品质,做有温度、有优质内容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当代文化编辑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各自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传统手工文化为基础传达好中国故事的选题策划是当代编辑工作的现实意义。同时文学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多元选题途径,文学的选择是对我国本土文化的认同,也是我们精神文化的归宿。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人格理想和三观都会被塑造。文学经典不仅仅是阅读无聊时的读物,而是历史文化的重塑,因此,从文化积淀的厚度,可以看到选题策划的深度以及延展的广度。例如,鄂西文学的发展是编辑工作的一大亮点,鄂西文学它属于民族的、地方的,有着民族特性的文学。当一个人不由自主地生活在某个地域,就会被身边的环境熏陶感染。湖北民族大学前不久开展了恩施红色文艺轻骑兵州作协小分队进民大文传学院暨桂园文学社创作交流会,这也是一种结合本土化特色的文化交流方式,像李传锋老师的散文集小说集就深刻地展现了地区的民族特色,描写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到了土家族这个民族,而编辑室正要好好利用地区的民族特色和文学特色以这个点带面丰富本土化特色化让选题策划大放光彩。

(二)用社会雷达进行选拣

社会雷达,即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中的监测系统。包括以纸媒、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以及以抖音、微博、豆瓣为载体的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等的新媒体,用这些信息与服务的传播形态来搜集选题策划的内容。要思考到社会效应以及大众的需求,首先,要引发群众的共鸣,关注到各个层次的群众。关注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因质朴而容易满足,幸福指数高。通过生动的描绘,可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共情。例如,对于基层劳动员工的海底捞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海底捞上市,身价600亿张勇用人潜规则: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这篇选题的内容以员工为核心,钱对员工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因此大家对于这个选题内容的反应表示非常感兴趣,阅读量十分可观。其次,选题的策划要戳中普遍痛点,社会群众如果对于某一个热点话题有着共同关注,带来的效果也是可观的。丁香医生APP上发布的文章《重金属超标!这种常见药别再吃了》,当然这一类的文章要具有科学性以及专业性,大众才能普遍接受。最后,选题要制造身份认同,互联网上的安全感来自我们是同一类人,将大众进行细分,通过固定的接受人群感知同样的经历。像文章的选题《没有挤过四号线的人不足以论人生》,把北京地铁的众生描绘得非常生动,告诉读者,有和你一样这样生活的人,充分调动了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严格把关选题筹划运作

选题策划好,需要关注的角度和问题很多。其中,选题把关的重要性十分明显。吴飞老师说把关有三个功能,分别为选择功能、导向功能、净化功能和精化功能[9]。选择功能是指在选题时,有选择发表什么样的内容,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在哪一个时机进行发布。导向功能是指媒体融合之间强化互联网的思维,推动主流媒体在选题上的引导。净化功能是指不作或者不生产危害社会的选题策划,严把信息的质量关。精化功能是指过滤掉信息中的杂质,使之生产干净清洁的选题内容。通过对以上功能的把握,首先,要把好事实关,尊重事实,按客观规律办事。进行选题策划的时候,对于专业性的选题内容要根据考察的数据来进行梳理生产。用实验和数据实践来佐证事实内容。不管如何策划,都应该对内容中的任何一个字负责到底。其次,把好政治关,当今政治性的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闪失。政治意识的问题是大问题,错了就是不可以挽回的问题。选题策划就要因时因势紧紧跟着党的步伐,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无论是什么样的选题内容,都要以“党之所指,我之所向”为领导。与此同时还要围绕国家大事为主,做到提前主动策划,构建相关的内容主题。趋向人民的意愿,构建相关活动,将各种工作策划做到极致,做人民满意的事,关注群众的生活。最后,把好辞章关。成为良好的编辑人,不仅仅学习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跨学科,交叉学科来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在文章的修饰方面,也要着重关注错别字,有深刻意义词语、逻辑的组构、句子的成分等等问题。

(四)打破“铁律”发散思维

打破一成不变的信息搜寻流程,在选题策划中要用辐散思维、求异思维,具体到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来寻求多样性的答案,想方设法地去找不同路子的方案。首先,发挥个人或者团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侧重的选题中,搜集灵感来源,再将灵感用思维导图去发散,梳理个人逻辑,从视觉的表现来挖掘发散思维。注意不可主观臆断,随意想出一些无关的内容,不仅自己没有把握,策划时也会伴有各种问题的出现,这样的选题策划容易沉溺于互联网信息的海洋之中。其次,了解热点的本质,也就是选题新颖的来源。大部分人对于热点就认为是很火,很出圈的社会事件。而所谓热点就是具有被“大众关注、引发热议,继而广泛传播”的特性。而这些热点来自社会的分享,这里就需要有强烈的网感,速度快,行动力超强的引爆。从私域领域了解到的网络流行元素,建立为热点库,再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热点的关系,找正确的切入点来平衡。最后,从广度、深度、角度进行多维度的提问,这个选题或者内容的策划能否给我带来价值?我的选题和别人不一样的创新点在哪里?如果你是阅读者,你愿意将该内容分享出去吗?而不是仅仅靠去生搬硬套别人的点子,活在自己固定的圈子里。

(五)下沉深耕收集选题审美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处于编辑工作中的关键一环选题也有自身的美学。全媒体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美学是媒体与编辑美学的融合创造,在融合过程中要将审美的心理状态串合进选题策划之中,贯穿于美的体验、加上符合美学创造性规律的真和善,完成美的编辑。再有一个就是作为编辑生产工作编辑者更要下沉到社会生活中,将选题会开到学校甚至更基层,让选题策划更接地气,集思广益构建选题策划的方案。深耕于编辑工作以及编辑自身的专业技巧,多一些工匠精神的雕琢,多一些社会价值的体现,多一些发现美的眼光。对于选题策划的审美,我们一般审的是什么呢?不是浮于表面的优美的文字,主要是从选题内容的主流方向,选题策划的价值取向来考察。在美学创造选题策划时,编辑者要有美学的意识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用美学来运营选题策划的思维,编辑自身必须意识到选题策划是具有独立的美学性质的,发挥文学的创造力以及内容想象力。组织时,掌握美学的特点尽可能地加入文化艺术修养。最后要自然顺势,需要有穿透力的内容进行支撑。学者李维加的《修复维纳斯——编辑美学断想》中提到创造性永远是编辑艺术的生命,总要不断否定旧的模式,推出新的编辑作品,不断开发美学的研究过程[10]。

四、结语

文化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精神工具箱。如果选题策划没有文化积累,就相当于肉眼徒步空手去观察、丈量、触摸世界,只能是低层次的简单了解。而有了文化的积淀,就有了望远镜,有了足够的技术手段去了解这个世界曾经的运行轨迹、当前的运行原理、以及未来的运行路径,这样背景下的选题也会更加有深度。媒体客观上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它为编辑选题策划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媒介融合的时代,媒体可以推动选题策划的进行,也可以协调社会关系、从中获取有意义的价值内容信息。编辑既是职业也是过程,关键还是要看编辑者的综合能力素养,来促进编辑工作选题策划的推进。在编辑人员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建议进行某出版物品种的生产时,首先要提出选题,选题就是一切出版工作的基础,没有选题意味着出版的内容既没有结构层次也没有整体的计划。同时内容选题和专题策划是输出优质内容的关键,没有这些,编辑的工作就很大程度无法进行。在如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且竞争力强化的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就是内容在决定着竞争的态势与结果。而内容就是选题策划的最终目的。于是本文通过在“三大理念”的价值背景下,研究选题策划,希望以上选题策划的瓶颈和提出的提升路径能让读者有些许思考。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谈诗词的选题
主要内容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