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2023-03-04朱军军陶剑虹雷丽倩陈欢周艳
朱军军,陶剑虹,雷丽倩,陈欢,周艳
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已超过7亿,总体患病率为9.1%,而中国的CKD患者约占全球的1/5[1]。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其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一项大型队列研究随访发现,心血管疾病是导致CKD死亡的最主要原因(34.7%)[2]。及时预测并诊断、干预CKD患者发生的心血管疾病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面。炎症反应可破坏血管内皮结构,在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炎症标志物可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3]。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是新型炎症损伤标志物,其在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呈高表达,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探究CAR对CK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236例CKD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KDOQI指南(2012版)[5]CKD的诊断标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1.73m-2;(2)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资料齐全;(3)CKD病程超过3个月;(4)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史。排除标准:合并长期慢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肝脏疾病或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通过电子病历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次入院患者取均值),包括:(1)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及既往血液透析情况;(2)入院时生命体征数据,如血压及心率等;(3)血液学指标,包括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钙磷乘积、C反应蛋白(CRP)及CAR。其中CAR=CRP/Alb。
1.2.2 研究分组 入院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检查,计算Gensini积分[6]。根据Gensini积分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64例(Gensini积分≤30分)和中重度狭窄组172例(Gensini积分>30分)。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2 结果
2.1 中重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中重度狭窄组年龄、糖尿病比例、尿酸、CRP、CAR高于轻度狭窄组,血小板计数、HDL-C低于轻度狭窄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中重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2 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连续变量以中位数为界限转化为二分类变量),是否为中重度狭窄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糖尿病、尿酸≥460.50mol/L、CAR≥2.50是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2 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CAR的预测效能 ROC曲线分析显示,CAR预测CKD患者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AUC为0.903(95%CI0.857~0.949),敏感性为84.30%,特异性为81.25%,最佳临界值为2.95,见图1。
图1 CAR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3 讨论
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其可显著增加CKD患者死亡风险。早期识别并针对性干预可延缓心血管疾病进展,提高CKD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多种病因中,炎症损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RP是肝脏分泌的急性时相蛋白,对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临床最常用的炎症指标。CRP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如促进单核细胞组织因子释放、激活补体、诱发凝血功能失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等[7]。李翠英等[8]发现,入院时CR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具有正相关性。本研究未发现CRP是冠状动脉病情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发病机制复杂,并非仅受炎症反应的调控。
Alb具有抗炎、氧化应激、维持胶体渗透压及调节血脂等作用。既往研究显示,Alb降低与心血管疾病远期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其机制:Alb降低可促进血小板聚集活化,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血流减慢,促进血栓形成;此外,Alb降低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有研究发现中高水平的Alb可降低12%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0]。有研究显示,虽然相对Alb降低组,Alb升高或正常组发生冠状动脉硬化的风险降低51%;但调整混杂因素后未发现Alb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11]。本研究未发现Alb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
CAR是CRP与Alb的综合体现,可全面反映机体炎症、凝血及营养等状况,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川崎病患儿中,CAR≥2.94组比CAR<2.94组具有更高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49.6%vs 28.7%,P<0.05)[12]。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CAR被认为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功能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22,95%CI:2.515~4.932)[13]。一项纳入25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中,CAR是预测该类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可靠标志物,预测效能(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76%)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14]。一项研究比较了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以及CAR等多种新型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CAR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AUC最高,经多因素校正后CAR是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液学预测指标[15]。本研究显示,CAR是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ROC曲线显示,CAR预测CKD患者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AUC为0.903,敏感性、特异度均超过80%,提示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CAR作为新型炎症反应标志物,可反映CKD患者的冠状动脉严重程度,预测中重度狭窄,而且该指标测定方便,检测速度快,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1)样本量较小,且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混杂因素;(2)未对CAR进行动态监测,单次测定可能存在误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朱军军:数据整理与论文撰写;陶剑虹、雷丽倩、陈欢:对论文提出批评性建议;周艳:负责论文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