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山鸟图》赏析当代紫砂泥绘艺术
2023-03-04吴梦立
吴梦立
2013年,在北京保利春拍上,清·杨季初的紫砂泥绘笔筒《月下独酌》以 586.5 万元人民币成交,打破了以往紫砂笔筒的拍卖价格。紫砂泥绘这一艺术也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热议,自此,以一种火热的趋势打开了这门小众的紫砂装饰手作艺术的大门。何以说其小众呢?在近些年火起来之前,相较于紫砂陶刻等主流的紫砂装饰艺术,紫砂泥绘的市场占有率是比较少的,也因此人们对这门艺术的认知与关注并不多,这源于它的历史发展走向。说到紫砂装饰艺术,人们知道陈曼生被称为紫砂陶刻的“开山鼻祖”,其实在以陶刻主的曼生十八式中,“却月壶”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是一把以泥绘为装饰技法的紫砂壶艺作品,且工艺已然非常成熟。纵观紫砂史,清代,可以说是紫砂泥绘的巅峰时代,而后却鲜有踪影,从这些年拍卖市场上的泥绘作品足以见端倪。从清朝到近代再到今天,紫砂泥绘经历了从繁荣昌盛到低迷渐失再被重新追捧成为今天紫砂艺术中主流的装饰艺术。
这样一门在审美多元的今天仍然可以大放异彩的手工艺术却经历了低迷渐失的阶段,是因为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因为这门艺术自身的难度之大。泥绘,是以泥为墨,以紫砂坯体为载体的手工艺术,通俗来说就是用紫砂泥在紫砂坯体上作画,所以这是一门集紫砂艺术、绘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1],这就要求创作者既要会画画,又要很懂紫砂,才能将二者完美地融合。第一,因为紫砂是完全不同于纸的载体,虽然都是画画,但是用笔在纸上作画和用泥在紫砂上作画的手感、笔法、力度等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在绘画基础上的另一种手艺。第二,以泥为墨与绘画的染料又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紫砂泥质与泥色的调配。紫砂泥虽然有“五色土”之称,但并不是与颜料一样直接肉眼可见的缤纷色彩,更多的是烧制之后才能呈现出炫丽的颜色,为了达到想要的色彩,需要不同泥色之间的调配甚至是化学染料的添加,这就要求对紫砂泥的深谙与把握。另外,纸上作画,下笔就是结果,而泥绘不同,你画上去的只是半成品,还要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烧制才能见真章,而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很大风险的,泥色的变化、泥质的崩裂等,这就是为什么前世留下的泥绘作品很少且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这门手艺险些失传的原因。
幸好,泥绘在我们师辈的手中活了过来,他们重拾起这门手工艺术且对其精进了技法与工艺,在他们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今天的紫砂泥绘艺术已经是更加的成熟与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泥绘作品璀璨着世界,越来越多的世人开始关注并喜欢上这一装饰语言,紫砂泥绘已经不仅仅是附属于紫砂介质、为紫砂载体服务的成为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主流,它已经成为装饰美学中的一个分支,以装饰画的形成呈现在人们面前,有自己的生命与姿态。
《桃花山鸟图》看似一幅纸画,实则却是一幅以紫砂陶板为载体的泥绘作品。《桃花山鸟图》是我国一幅有名的宋小品工笔画,描绘了初春时节,一只太平鸟在桃花丛中休憩的场景,因为细腻的笔触、淡雅的色彩、生动的表达、质感的画面而成为名画,流传至今。也因为美好的场景、祥瑞的寓意为人们喜爱。泥绘作品《桃花山鸟图》以紫砂陶板为载体,以泥绘艺术再现了这幅小品,在这幅泥绘作品中,花瓣密集写实,在大小不一中有着深浅顿挫的变化,这样就有了立体感与层次感,绿色的枝叶伸展着,生长着,鸟儿立在花丛中,羽毛细腻柔软,眼睛炯炯有神,神气活现的动感与生机油然而生。与那副悬挂在博物馆里的宋画相比,无论是在色彩还是内容上,这幅泥绘既是高度的还原,又是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这就是紫砂泥绘的魅力,不仅具有绘画所拥有的美学特征,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性。其一,好的泥绘作品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出紫砂泥的多彩性优势,通过一定比例的调配,达到颜料的效果,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其二,因为泥绘是以紫砂泥为墨一层一层地涂抹绘画,所以细观中又比纸画多了层次与质感;其三,相较于纸画,泥绘作品更利于保存,不会出现霉潮坏腐的现象。桃花夭夭,灼灼其华,有鸟于飞,憩于丛中,其鸣喈喈,这幅泥绘作品不仅具有欣赏性与工艺性,同时散发着浓郁的祥瑞之气,饱含着浓浓的祈盼与祝福。
总 结
紫砂泥绘是紫砂、绘画与泥绘三个艺术领域的结合,三种手工工艺的融合,不仅具有装饰的欣赏性,同时具备这门艺术独特的艺术性。泥绘的重新崛起,是时代的发展中人们对装饰艺术丰富性与多元化的追求,是从艺者对紫砂艺术的深拓,是我们对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