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作品《静听禅语》的美学内涵
2023-03-04徐燕
徐 燕
紫砂壶是中国独特的陶瓷艺术形式之一,独特的材质、悠久的艺术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滋养使紫砂壶艺术独具一格,在保持高雅品格的同时走向民间,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审美特征与紫砂壶艺术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美好道德等,正因如此,紫砂壶艺术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喜爱。
“‘茶禅’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指的是饮茶艺术与禅修的合二为一,引申为一种脱俗的、高雅的境界。”[1]此件《静听禅语》所表现的便是这“茶禅一味”的境界。此壶泥色明亮,造型简洁,最别致的当属壶身上点缀的几朵小花,雅致又清新,起到了表现作品个性与主题的作用。本文围绕作品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从“禅语”之中“静听”作品的美学内涵。
一、明净之形
紫砂泥在民间被称作“五色土”,正是因为其种类丰富,而用于区分泥料种类的便是颜色。不同的颜色会带给作品以不同的气质风格,红色有它的高贵、古典;紫色有它的神秘、大气。此壶用到的泥料则是那明亮、清新的黄色泥料,也称之为“段泥”或“团泥”。
作品呈鲜亮的黄色,散发出淡淡的光泽,使作品整体的气质是轻快的、活泼的,不是只有“静”,而是静中有动。泥料的质感也是比较温和的,创作者没有刻意追求光泽感,那样虽然看上去会更加精湛和出彩,但却有损紫砂泥的天然美感,在追求精致的同时创作者也注意到对泥料本身性格的保留。此壶的泥料似乎也不是那么完美,从表面上可见许多黑色的小斑点,这并非创作者偷工减料,而是泥料中自带的“鸡眼”在烧制后呈现出的独特效果,使作品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
壶身的造型是简洁的圆筒形,沉稳庄重,上下边缘线条清晰流利,勾勒出壶体的精致轮廓。比较独特的是筒身是向内凹的,比较平整,并不似传统圆器一般圆润突出。筒身与上下边缘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缓和的弧度,使整个筒面看上去更具“弹性”,没有了工艺塑器的那种坚硬感、冰冷感,多了一种泥料的流动感。壶嘴平直地镶嵌在壶身一侧最高处,对侧是耳朵一样的环形把手,上端线条微微延伸,与筒身的流动感相得益彰。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构成平整的顶面,上部镶嵌桥型壶钮,造型优美,中间镂空的部分刚好可供人的手部穿过,实用性极强。
作品的泥料与造型都具有清爽之感,创作者力图通过这样的搭配构建起一个宁静、淡雅的禅意世界。其中的一些小细节可见创作者的独创性,无论是对泥料本质特色的保留,还是对线面结构的调整,都可见创作者的审美个性,在继承传统之中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是紫砂壶艺术想要发展必不可少的。
二、拈花微笑
创作者在壶顶面进行了装饰,丰富了作品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个性,也表达了主题的重要部分。紫砂壶装饰技法极为多样,一些是源于传统陶瓷装饰工艺,另一些则是紫砂壶艺人的独创,极大地增强了紫砂壶的艺术性。在壶身顶面边缘,可见一圈花朵装饰,绿色的藤蔓簇拥着红色的花朵,色彩对比强烈,衬托出花的娇艳与生机。在把手上,创作者则镶嵌了许多五彩小圆珠,如灿烂的宝石一般,且能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手感。这两部分装饰首先有着丰富的色彩,体现出紫砂壶泥绘工艺的特点;其次在花朵的勾勒上十分细致,又包含着紫砂陶刻的独特效果。
有了色彩的加入,作品更具活泼之感,华丽的色彩折射出艺术的自信和紫砂壶创作的现代气息。能够将如此多的色彩安排得恰到好处而不显杂乱之感,可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通过准确的色彩搭配凸显出古典审美所追求的华丽、明艳效果,使紫砂壶艺术自然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因子。
三、静听禅语
“禅”是一个佛学术语,也具有哲学价值。“禅源于印度的梵语,在传入中国后也经过了‘中国化’的过程,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学说,形成了独特的意蕴。”[2]禅指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讲究内在的修行,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远离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禅语”本无声,只有“有心”之人方能聆听到禅语的玄机。
为了表现这种“禅”的美学意蕴,创作者用温暖、明亮的段泥首先构建起作品远离凡尘的清净氛围。圆润的筒身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循环,是生命的哲学,也提醒人们做人要圆润,做事要把握好尺度。“拈花”与宝石装饰则是佛教的象征物,创作者注重“禅”本身的意义,选取了这两个元素,使作品弥漫着异域色彩,烘托了“禅语”的美学意蕴。创作者通过独特的美学表达所构建出的禅意世界充满生机色彩,让人们在赏壶的同时聆听丰富多样的禅语,感悟紫砂壶工艺之妙。
四、结语
此件《静听禅语》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做工精湛,创作者从“禅”的意义切入进行创作,将丰富的美学意蕴化为艺术性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紫砂壶工艺的水准和紫砂壶创作者对美学内涵的追求。此壶不仅彰显了紫砂壶工艺的丰富性,也弘扬了中国独特的哲学观念,这便是紫砂壶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