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SM-MICMAC 模型的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估

2023-03-04陈星霖阳富强

煤矿安全 2023年1期
关键词:煤矿工人驱动力依赖性

陈星霖,阳富强

(福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幸存者、救援人员及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为研究人在心理创伤中的心理恢复能力,心理学界提出心理韧性这一概念。心理韧性被定义为个体从不良事件的心理影响中快速恢复的能力[1],或个体在经历过不良事件后仍然保持心理健康或稳定的能力[2]。根据心理韧性的过程论[3],心理韧性是个体在不良环境中进行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综合而言,心理韧性有助于个体在不良环境中快速恢复与保持心理状态稳定,但它也会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从而改变其能力水平。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心理韧性较强,他们即使直接或间接地暴露在安全事故中,其心理功能依旧能保持正常[2]。但是,部分心理韧性弱的人在遭遇事故后会发展出创伤之后的应激障碍,这类人长期遭受生理和心理困扰,给心理健康带来沉重负担[4]。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心理活动影响而产生,尤其是煤矿工人等高危职业人群,其工作环境特殊,在各种心理活动的作用下更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从而引发事故。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对高危职业人群心理韧性开展广泛研究[5]。McCanlies 等[6]在经历过卡特里娜飓风的警官样本中探索韧性、生活满意度、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压力之间的关系;李红霞等[7]提出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心理安全培训作为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影响着矿工的心理韧性。综合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确定了影响高危职业人群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但缺乏对多类影响因素间层次关系的合理性研究以及进行心理韧性评估。因此,将煤矿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来探索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分析各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来验证因素层次关系的合理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水平评估量表,为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减少因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安全事故。

1 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特性、工作特性和企业对煤矿安全管理特性,将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个体因素、工作因素以及企业管理因素。通过参考多位学者的调查研究,选取13 种代表性较强的影响因素,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Table 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al miners

与个人因素相关的研究中,陈飞杰等[8]认为职业适应性、工作经验等因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护理人员的心理韧性具有影响;国外学者在问卷调查中提出个人意识、目的性、愿景、自信心、计划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等8个因素用于研究心理韧性;孙凤君等[9]研究表明工作家庭冲突会降低矿工心理韧性;臧宏运等[10]提出可通过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和自我接纳程度来提高心理韧性;Anthony 等[11]调查了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在压力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基于此,将工作经验、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职业适应性、情绪、工作家庭冲突以及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个人因素。

在关于工作因素的研究中,伍娜等[12]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源和安全行为之间可以发挥显著调节作用;唐盼盼等[13]研究发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心理韧性与职业压力表现呈正相关;国内专家提出环境因素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关联度最大;工作环境通过违章行为意向显著负向影响故意违章行为,工作强度通过违章行为意向显著正向影响故意违章行为。因此,将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作为影响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工作因素。

在与企业管理因素有关的研究中,提高矿工组织公平感可以促进其心理弹性提升,以此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于是,将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管理者安全态度作为影响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企业管理因素。

2 建立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ISM

ISM 运用矩阵运算、层级分解等数学工具来梳理因素间的关系,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存在层次关系的子系统。

2.1 确定邻接矩阵与计算可达矩阵

通过咨询煤矿行业的从业人员、专家以及查阅相关论文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表1 中的13 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邻接矩阵A 来描述系统中要素间的关系,邻接矩阵A 为:

用邻接矩阵A 与单位矩阵I 的和,即(A+I),进行运算。若有(A+I)k-1≠(A+I)k=(A+I)k+1=R 成立,则R=(A+I)k 即为可达矩阵,可达矩阵R 如下所示:

2.2 划分层级关系

在得到可达矩阵后,可以确定可达集合R(Si)、先行集合Q(Si)和共同集合T(Si)的要素,各类集合要素汇总结果见表2。

表2 可达集R(Si)和先行集Q(Si)及共同集T(Si)汇总结果Table 2 R(Si),Q(Si),T(Si)summary results

按照层级分解条件T(Si)=R(Si)∩Q(Si)=R(Si),对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层级分解。首先,i=2、5、7 满足条件R(Si)∩Q(Si)=R(Si),于是将表中R(Si)部分有关2、5、7 的元素抽出,得i=1、3、4、6、9、10 满足条件R(Si)∩Q(Si)=R(Si)。然后,抽出i=1、2、3、4、5、6、7、9、10 后,得i=8、11、12、13 满足条件R(Si)∩Q(Si)=R(Si)。由此,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层级分解完成,直接因素L1包含元素S2、S5、S7;关键因素L2包含元素S1、S3、S4、S6、S9、S10;根本因素L3包含元素S8、S11、S12、S13。

2.3 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的层级分解结果,建立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ISM,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ISM结构图1。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可分为3 层,即直接因素层L1、关键因素层L2和根本因素层L3。

图1 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ISMFig.1 ISM for influenc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al miners

1)直接因素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情绪和自我效能感。煤矿工人在长期的工作中,无法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问题解决能力强的煤矿工人可以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并且在数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后,其自信心得到积累,心理韧性也逐渐增强。同时,工人长期在高危高压的环境下工作,必然感到工作倦怠,若有家庭关系紧张等情况,其情绪易走向负面,从而影响心理韧性。面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内容,若煤矿工人对自身完成工作的主观评价较低,其心理韧性会下降,更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从而引发事故。

2)关键因素包括工作经验、人际关系、职业适应性、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煤矿工人能够保证高效安全地进行工作,有效快速地应对突发事件,并且随工作经验的积累,其心理韧性会逐渐增强。煤矿工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其处在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氛围中,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得到支持,从而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韧性。如果煤矿工人对自身职业的适应性强,则会更加集中精力于本职工作,工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会不断提升,自身心理韧性也会随之增强。从事任何职业都避免不了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的交叠使煤矿工人处于情绪低谷,工作时出现自我怀疑等负面心理,其心理韧性受到负面影响。煤炭行业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等不得不暂缓或停止生产,复工复产后会赶产能,加大工作强度,从而增加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受到的负面影响。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粉尘、瓦斯、透水、冒顶、片帮等环境情况和突发危险对煤矿工人的心理情绪造成影响,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对心理韧性造成负面影响。

3)根本因素为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态度。由于职业特性,工作压力始终贯穿工作全过程,在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下,煤矿工人心理韧性不断受到影响,使煤矿工人难以恢复或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组织面对工作冲突的态度不同、部门奖惩不公、制度差别实施等均会使煤矿工人对本职业逐渐失去信心,从而在工作中出现厌倦、抵触等情绪,进而影响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组织对煤矿工人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将会改善工作氛围、减小工作压力等,从而增强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管理者的安全态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煤矿工人的安全状态,重视安全的管理者会关注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心理疏导、心理教育等方式改善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

3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层次关系验证分析

3.1 依赖性驱动力图

为验证模型对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层级划分的合理性,使用MICMAC 对各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进行分析。MICMAC 应用矩阵相乘原理,依据各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明确各影响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驱动力是某一要素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依赖性是其他要素对该要素产生的影响。由可达矩阵可以得出各因素的依赖性值与驱动力值,并以此来构建依赖性-驱动力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代表依赖性,纵坐标代表驱动力,坐标系4 个象限分别表示4 个不同影响性质的因素:自治因素、依赖因素、联系因素和独立因素。在表2 的Q(Si)和R(Si)对应的列中统计各因素出现的次数,各影响因素驱动力与依赖性汇总结果见表3,各因素在依赖性驱动力图上的分布如图2。

表3 各影响因素驱动力与依赖性汇总Table 3 Summary of driving force and dependence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图2 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依赖性-驱动力图Fig.2 Dependence and driving forc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al miners

从图2 可以看出,自治因素中包括:S1工作经验、S3人际关系、S4职业适应性、S6工作家庭冲突、S9工作强度、S10工作环境、S13管理者安全态度;依赖因素中包括:S2问题解决能力、S5情绪以及S7自我效能感;联系因素内无影响因素;独立因素包括:S8工作压力、S11组织公平和S12组织支持。

3.2 ISM-MICMAC 联合验证

为明确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利用ISM 和MICMAC 来联合验证:

1)ISM 中的直接因素全部分布在依赖性-驱动力图的依赖因素中,这3 个因素体现出依赖度大、驱动力小的特点。因此,这3 个因素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其他因素改变后,会引起这3 个因素的改变,从而影响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例如,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态度中的任意1 个因素正向发展都会直接引导关键因素正向发展,从而间接引导直接因素正向发展,改善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对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正向管理关键因素和根本因素来加强对其的正向影响。此外,这些因素中个别因素容易被察觉。例如,煤矿工人的情绪,在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前期,通过煤矿工人自身的情绪表现就能反映其当前状态的心理韧性水平,而此时是事故预防与改善心理韧性的最佳时期。

2)ISM 中部分根本因素和全部关键因素分布在自治因素中。与其他因素相比,自治因素依赖性和驱动力均较小且两者间没有明显差距。在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中,自治因素通常是中间因素,受根本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直接因素。工作经验、工作家庭冲突、人际关系、职业适应性、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和管理者安全态度同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驱动力。除管理者安全态度外,其他因素在整个心理韧性影响因素ISM 中起过渡作用,尤其是人际关系,是关键因素中唯一涉及所有直接因素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将协助改善煤矿工人的人际关系作为改善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重点。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强度均涉及2 个直接因素,企业管理者可将其作为改善心理韧性的次重点。

3)从邻接矩阵A 可看出,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态度均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将这4 个因素一同作为煤矿工人心理韧性ISM 的根本因素。同时,这4 个因素均明显体现驱动力大于依赖性,均符合独立因素的特点,除管理者安全态度的驱动力值不满足独立因素外,其他因素归纳为独立因素还是比较合理的。工作压力是职业特性,客观存在,只能通过改善其他因素来相对减小。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态度均和企业管理者相关,其本质由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一旦管理者缺乏对这3 个因素的重视,则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将会难以得到改善,并由此引发人为事故。

4 基于影响因素的煤矿工人心理韧性评估

影响因素及其层次关系得到确定后,为能更好地反映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模型涉及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编制心理韧性评估表,并进行实践。

4.1 评估对象及方法

对安徽淮北某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心理韧性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0 份,回收107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6.43%。该调查问卷以模型中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情绪和自我效能感依赖性明显大于驱动力,不宜作为评估指标)为评估心理韧性的指标,每项影响因素分值1~5 分,总计10~50 分。评分标准重点体现处在最近1 次的生活工作负面心理状态时,这些因素的改善期望值(分值越大,期望越大),通过总评来评估分析研究对象近期的心理韧性水平。总评区间及其水平设置为10~17 分视为良好,18~25 分视为较好,26~33 分视为一般,34~42 分视为较差,43~50 分视为很差。

4.2 统计学方法

基于统计学相关知识,采用SPSS26.0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采用的心理韧性量表是基于ISM-MICMAC 模型中的影响因素所编写,需要确定结果的合理性。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计算Cronbach’s α 来验证影响因素作为测量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因子分析时,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来确定量表中的变量是否适用于因子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参与调查的煤矿工人共140 名,全部为男性,年龄为(39.27±7.06)岁。对回收的107 份问卷进行整理,得到该矿煤矿工人心理韧性评估得分为20~45分,表明调查对象心理韧性水平总体上呈现一般。个人、工作和企业管理因素的得分均值、标准差和Cronbach’s α 见表4。

表4 各因素得分均值、标准差和Cronbach’s αTable 4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ronbach’s α of each factor

利用SPSS26.0 对筛选后的107 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0.712,满足内部一致性系数的要求。利用SPSS26.0 对量表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计算量表中10 个项目的总分相关系数,因子抽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类采用坡度检定法,计算得出的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640;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11.019,自由度为45,显著性为0。因子抽取与分类结果见表5。计算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一定的效度但效果一般,仅可作为简易的心理韧性量表。

表5 因子抽取与分类结果Table 5 Factor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results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该矿的煤矿工人近期心理韧性水平一般。从均分上看,工作因素最高,总体偏离较小,可作为主要原因;个人和企业管理因素均分相近且与工作因素差距较小,可视为次要原因。3类因素综合得分均值前3 的因素为工作环境(3.67分)、工作强度(3.37 分)以及工作家庭冲突(3.26分),结合矿井所在地区的自然地质条件和矿井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客观因素来看,该量表得出的心理韧性评估结果较合理。

5 结 语

从个人、工作、企业管理3 个方面总结了13 个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并利用ISM 将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关键因素、根本因素。通过MICMAC 对13 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与ISM 的层级划分情况基本一致,表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梳理结果合理。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态度应作为增强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重点,是增强心理韧性的根本因素。从ISM 的结构来看,这4 个因素的良性发展可以由下至上促进各因素改善,从而提高煤矿工人的心理韧性水平。从MICMAC 分析结果来看,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是从强驱动力逐渐转向强依赖性,由高驱动力的因素带动高依赖性的因素发展,从而增强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将模型中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煤矿工人心理韧性的指标,评估结果表明该矿的一线工人心理韧性处于一般水平,结合客观条件来看,评估结果较合理。同时,该结果也表明这些因素与煤矿工人心理韧性具有显著联系。结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来看,该心理韧性量表可对煤矿工人的近期心理韧性水平做简单评估。运用ISM-MICMAC 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为煤矿企业管理者提高下属煤矿工人心理韧性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基于影响因素的心理韧性量表可作为煤矿企业了解和改善煤矿工人心理韧性水平的简易参考。当然,对影响因素的选择和分析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问卷调查对象与其所在煤矿地质特点有明显地域性,在未来的研究中仍可以总结更多类型的影响因素和制定更加有效、准确的心理韧性量表来评估煤矿工人心理韧性水平。

猜你喜欢

煤矿工人驱动力依赖性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非等熵 Chaplygin气体极限黎曼解关于扰动的依赖性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煤矿工人安全行为测试及分析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