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彩超用于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2023-03-04姚丹胡苑涛吴锐坚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期
关键词:前区桡侧肘关节

姚丹 胡苑涛 吴锐坚

1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广东 汕头 515800)

2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骨伤科 (广东 汕头 5158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高频彩超用于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74例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两组不同诊断,即对照组X射线诊断,观察组高频彩超诊断,统计两组诊断的结果以及检查结果、临床体现与影像学特征。结果:X射线未检出桡骨头半脱位,高频彩超检出桡骨头半脱位,经对比,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中,各切面扫查诊断出桡骨头半脱位的情况为:肘前区横切面检出70例(94.59%),肘外侧区纵切面检出72例(97.30%),肘前区桡侧纵切面检出74例(100.00%)。结论:实施高频彩超检查,通过对比健侧及患侧肱桡间隙宽度、旋后肌厚度等,可快速诊断桡骨头半脱位,为疾病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且高频彩超操作简便,费用较低。

小儿肘关节环状韧带前下方附着点相对薄弱,桡骨头关节面平面略微向后方远端倾斜,倾斜度变化会影响环状韧带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存在桡骨头半脱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发病也与骨骼弹性有一定关系。儿童骨骼可塑性强,加上翻身以及跌倒等,导致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在近些年发病率逐渐提升。患儿会出现腕背部疼痛、肘部半屈位、无显著肿胀畸形。患儿无法主动活动上肢,被动活动过程中按压桡骨头位置会有疼痛加剧体验,需要对其实施针对性且科学的诊断[1,2]。X射线属于临床诊断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常见方式,其对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有一定价值,但是其存在自身局限[3,4]。本次收治74例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对其实施两组诊断,并探索高频彩超用于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诊断中的效能,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74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开展X射线及高频彩超检查,患儿年龄10个月~4岁,平均(2.41±0.36)岁。

纳入标准:资料齐全患儿;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完全了解;无肝肾等相关器质性疾病患儿。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儿、尺骨骨折患儿,桡骨骨折患儿。

1.2 方法

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本研究的高频彩超检查,由两名固定的医师展开检查。若两位医师的诊断意见不同,则需通过沟通后,给出统一答案。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X射线检查(对照组):先对患儿的患肢肘关节的正侧位实施检查,并观察桡骨干轴线以及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对位关系。高频彩超检查(观察组):采用日立HI VISION Avi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7~11MHz高频探头检查。患儿取坐位,不能配合者由家长抱着,使患儿的前臂自然旋前位。分别对患儿双侧肘关节实施检查,通过肘关节多切面扫查,对比患侧与健侧不同切面的情况,以肘关节长轴和短轴切面为主,长轴切面分析关节间隙及环状韧带与旋后肌移位情况,取肱骨远端干骺端至桡骨近端干骺端水平线,并与关节面保持平行,测量肱桡关节间隙;短轴切面取平尺骨切迹水平,分析环状韧带与旋后肌移位情况,取12点钟方向测量旋后肌厚度,统计两组检查的结果与诊断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超声表现;②对X射线和高频超声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③分析两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分析相关指标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74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

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健侧肘关节前区桡侧纵切面超声检查,对肱二头肌肌腱、肱骨小头、桡骨头均清楚显示,且桡骨头和肱骨小头彼此贴合紧密,骨缘线保持一致。和健侧的肘关节比较,患侧桡侧纵切面检查中,可见低回声桡骨头和高回声骨化中心肱骨小头相比,移位明显,骨缘线彼此不一致,而桡骨头本应和肱骨小头贴合,但其已移位至软组织中,肱桡间隙增宽。患侧肘关节前区横切面扫查,环状韧带上移卡压及牵拉旋后肌上移,挤压桡骨头形成结构紊乱,导致旋后肌增厚。健侧肘关节前区横切面扫查,可见桡骨头和环状韧带。健侧肘关节外侧区冠状面检查,可见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和伸肌腱。健侧肘关节后区纵切面检查,可见肱骨干、三头肌肌腱、尺骨干、鹰嘴骨骺。患侧肘关节桡侧纵切面发现无回声区,而脂肪垫为高回声,被挤压后发生移位,移到前方,说明存在关节腔积液。其中,肘前区桡侧纵切面发现,所有患者桡骨头和肱骨小头相比,均出现移位,而肘前区横切面发现移位者57例,肘外侧区冠状面发现68例,肘后区纵切面未检出移位。

74例患儿患侧和健侧高频超声检查,可见桡骨头和肱骨小头之间的位置明显异常,在部分切面检查中,发现存在关节腔积液的患者6例,所有患儿未见环状韧带撕裂。肘前区桡侧纵切面、外侧冠状面,检出关节腔积液者最多。经超声诊断为桡骨头半脱位之后,骨科医师立刻为患儿实施手法复位,在复位之后,患儿可正常活动,中药外敷,1周后复查。

高频超声经过分析发现患儿的健侧肱桡关节间隙7.5~16.2mm,均值为(11.56±2.63)mm;健侧旋后肌厚度0.4~1.3mm,均值为(0.85±0.23)mm;患侧肱桡关节间隙7.50~16.50mm,均值为(12.00±2.63)mm;患侧旋后肌厚度0.50~3.00mm,均值为(1.75±0.36)mm。

2.2 两组方法的检查结果

肘关节正侧位的X射线检查,桡骨干轴线未见明显偏离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情况,患侧和健侧的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检查结果比较,桡骨头和肱骨小头之间的位置关系正常。

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中,各切面扫查诊断出桡骨头半脱位的情况为:肘前区横切面检出70例(94.59%),肘外侧区纵切面检出72例(97.30%),肘前区桡侧纵切面检出74例(100.00%)。

高频超声通过对患儿的连续扫查可以看到肘关节周围解剖结构连续性,掌握其与毗邻关系,观察到患儿的肘关节解剖结构前区桡侧纵切面以及外侧区纵切面,进而掌握病情发展情况。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与误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

2.3 X射线与高频彩超诊断价值对比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诊断价值

3.讨论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也被称为牵拉肘,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常见一种疾病[5,6]。一般针对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诊断以病史、临床体格检查为主,但是实际生活中多数患儿家属无法准确描述患儿的受伤历史。或是患儿的临床症状体现相对不典型,导致小儿桡骨头半脱位难以有效诊断[7,8]。对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实施有效诊断的方式相对较多,主要有X射线以及高频超声检查,通过对照组使用的诊断措施对患儿实施诊断,可以发现肱骨与桡骨关系、肘腕关系,但是因为多数患儿在进行该项检查期间会存在疼痛以及哭闹,导致检查的体位不准确,加上影像学图像上存在骨重叠容易导致漏诊[9,10]。加上小儿桡骨头骨骺在5岁以下尚未曾骨化,难以在影像学上显示,且两岁以下患儿的肱骨小头骨化中心还未曾出现,也很难在X射线上显示。可见对照组采取的诊断方式对软组织的检查也存在一定局限[11,12]。

磁共振检查可以对桡骨头半脱位进行有效诊断,并对周围软组织实施进一步评估,但是其也有缺陷,即检查费用高,患儿需要镇静等。随着近些年肌骨系统超声技术在临床应用逐渐普及,高频超声具有其他影像学手段所不具的优势,可以了解到骨骼肌肉运动状况。因肘关节位置表浅,也可以对肘关节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查,不仅能够掌握骨骺与相邻长骨对位关系的改变情况,也可以了解到其周围组织情况,如关节积液、肌腱断裂、神经损伤等。通过观察组的诊断为复位手术进行提供必要支持。较多专家认为相对于其他的诊断手段,高频超声对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诊断相对更有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可以有效且可靠的评价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的前臂以及肘关节形态,且检查费用便宜,无侵入性,减少设备对患儿本身的受害,且操作检查方便、重复性好[13]。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74例患儿的高频彩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74例患儿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桡骨头半脱位,而肘前区桡侧纵切面、外侧区冠状面,能够对肱骨、桡骨之间的关系予以清晰显示。部分患儿的高回声脂肪垫受到挤压,移位至前方,提示患儿存在肘部损伤、关节腔积液。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相对于对照组的诊断,观察组的高频超声检查在对肘前区横切面、肘外侧区纵切面、肘前区桡侧纵切面等检查具有良好效果,对诊断效果的增强有一定辅助效果,多是因为高频超声实现对患儿的多切面及连续扫查,进而获得患儿肘关节的相关切面信息,为临床医疗人员对小儿桡骨头半脱位严重程度以及性质判断提供必要支持。换言之,相对于对照组的X射线检查,观察组实施的高频超声检查可以保证检查更加准确,且为之后治疗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可见通过对患儿实施高频超声诊断可以为患儿开展相关复位治疗提供便利,并了解患儿疾病相关特征以及病情,保证复位治疗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14]。超声结果显示:观察组的1例患儿高频彩超见强回声样组织嵌插于肱桡关节间隙,试行屈肘旋前及旋后复位并无弹响感,经手法复位后高频彩超见嵌插组织均消失。但观察半个小时后,患肢仍未恢复活动且疼痛明显,直到第二天随访,肘关节恢复活动。分析其可能是因为桡骨头半脱位长期被压迫导致患儿出现组织水肿,影响复位效果。其中也有3例桡骨头半脱位患儿存在肱骨远端骺离骨折。1例尺骨鹰嘴骺离骨折也被误诊为桡骨头半脱位,结果实施必要复位治疗,经过复位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任何减轻,疼痛加重,且肿胀明显,重新进行高频超声检查以及治疗后发现患儿的疾病获得较大程度减轻。患儿存在骨骺损伤考虑可能因为长时间桡骨头半脱位压迫造成组织水肿,导致复位感不明显及活动受限无法迅速缓解。

借助高频超声检查,同时可以观察到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的健侧肱桡间隙、旋后肌厚度等相关指标,并通过对患儿的相关指标测量以及检测掌握患儿疾病发展情况。高频超声在检查中,还可对患侧及健侧肱桡关节间隙、旋后肌厚度等数值进行测量,可以发现通过高频超声诊断能够掌握患儿的疾病基础特征以及具体表现,通过肘前区横切面、肘外侧区纵切面、肘前区桡侧纵切面等对疾病进行分型,并实施针对性复位治疗。结合多切面检查可以实现对患儿连续扫查,并对患儿实施综合判断,为患儿有合适体位接受检查提供保证,使超声医师可以在关节运动下对患儿疾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以及观察,为疾病治疗方案的提出提供一定支持。

高频彩超在婴幼儿的肱骨远端骺离骨折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当未出现明显的移位期间,采用高频彩超,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借助这一方法来对桡骨头半脱位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降低桡骨头半脱位的漏诊、误诊风险,且可为患儿的桡骨头成功复位提供支持,避免此类患儿进展成陈旧性桡骨头半脱位,导致复位难度加大,甚至部分耽误病情的患儿,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总体来看,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是价格低廉、无创、操作便利的检查方法,在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时代,高频彩超的应用,能为患儿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不过,本研究也存在的不足,本次研究收治的患儿病种单一,且样本少,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量,这对研究质量提升有积极意义,且需要保证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过关,依据规范进行检查以及诊断,保证诊断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患儿实施高频彩超诊断,可以掌握患侧及健侧肱桡关节间隙、旋后肌厚度,并通过其观察肘前区横切面、肘外侧区纵切面、肘前区桡侧纵切面,了解疾病情况,为疾病获得科学且准确治疗提供必要支持,且可提升诊断准确率、检出率,减少漏诊以及误诊。

猜你喜欢

前区桡侧肘关节
游离背阔肌扩张皮瓣在膝前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桡侧腕短伸肌副腱变异1例报告
成人桡侧腕伸肌神经入肌点定位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赤卫军的铁拳
科学家揭示雌雄行为差异的神经机制
桡侧多指畸形的影像学分型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