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理论模块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03-04杨云
杨 云
(天津师范大学 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 300387)
在艺术审美教育中,舞蹈理论课是进行舞蹈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舞蹈的美和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另一方面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风格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作品,我们怎么才能消除舞蹈艺术与文化的隔膜,使学生真正把文化与舞蹈融合起来进行欣赏?本文试图按照以下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模块化的组织形态
首先什么是模块?《牛津双解词典》将其定义为“a unit that can form part of a course of study,especially at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in Britain”①,主要是指英美国家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元”。《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条解释为“大型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组成部分”。②即某一模块具有独立作用,也可以和其他模块组合发挥作用。在舞蹈教学中把综合的艺术知识模块化有益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舞蹈作品分析,从而了解多姿多彩的中国舞蹈历史与文化。
(一)基于舞蹈风格的组织模块
为了快速了解舞蹈知识,我们可以把舞蹈作品中共性的特征模块化,即按不同元素把舞蹈作品中的这一共性特点高度集中起来,抓住舞蹈作品的特质。例如将舞蹈风格大致分为舞蹈动作的风格、演员表演的风格、编导创作的风格等进行模块组合。
舞蹈动作风格主要分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西方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街舞和国标舞等。不同的舞蹈风格关于动作和审美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大家熟悉的芭蕾舞以其飘逸、轻盈的浪漫风格著称;再如中国古典舞的圆润和含蓄之美;又如现代舞的自由随性。这样,我们可以迅速地从动作风格上对舞蹈作品进行分类欣赏。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审美创造活动,由于每一位舞蹈编导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情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舞蹈教育经历,因而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张继刚在《论艺术》一书中提到他经常看到山西各个寺庙里的菩萨塑像,尤其在凝视观世音塑像时,有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盘旋:希望有一天在舞台上展现大慈大悲的菩萨形象,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千手观音》舞蹈作品。通过以上列举的风格模块,我们可以按照专题切入分析和欣赏舞蹈作品,也可以把一部作品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我们的作品分析能力,并感受舞蹈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之美。
(二)基于舞蹈形式的组织模块
舞蹈形式主要由一系列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的舞蹈动作组成,是舞蹈作品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最基本手段。舞蹈形式包括舞蹈语言和舞蹈结构。舞蹈语言要具有一定的传情达意的表达功能,因而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舞蹈的表现和再现手法分类进行赏析。如戴爱莲编创的《荷花舞》,通过演员的身体再现荷花,用队形、舞蹈构图象征荷花;再如胡岩编创的《孔乙己》,演员又是怎样将孔乙己在举人书房里由偷看书到偷书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的。舞蹈结构是编导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把无序的素材按照舞蹈规律和艺术表达法则而选择的组合方式。每一部舞蹈作品都由编创者独特构思而成,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方式,舞蹈结构是没有穷尽的。
(三)基于舞蹈主题的组织模块
舞蹈编创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经过其自身审美价值观的评判、分析,从而提炼出的蕴含着强烈情感和主观情思的思想结晶就是舞蹈主题。因此,我们可以据此对舞蹈主题进行分类赏析。例如笔者尝试根据学生所要分析的舞蹈作品将其大致分为:军事题材类、革命题材类、爱情类、环保类、文学名著改编类、民俗类、花鸟鱼虫类、亲情类、宗教类、动作类、抒情类等等。当我们分析这类作品时,主题已经十分明确,因而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剖析舞蹈编创者是怎样编织情节线索、从哪儿切题、怎样突出高潮、运用了什么舞美或道具来强化主题、采用什么样的舞蹈形式等,更多是从艺术角度出发来分析不同在创作时具有的不同特质,从而分析出舞蹈编创者的个人风格和技法差异。
(四)基于民族特色的组织模块
各民族因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态,因而这样的模块组合有利于迅速抓住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同样是取水,汉族是用扁担挑水,在水桶的惯性运动中形成了十字秧歌步;朝鲜族妇女的顶水方式促成了“扛手踮步”的体态;藏族的“背水”方式促成了“坐胯、倾胸”的体态;蒙古族舞蹈的“提膀架肋”式也与其生活习俗有关。这些就是生活劳动习惯使然。另外,各民族都有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有的是出于诱捕,有的是因为原始图腾崇拜,有的则是出于审美表达。蒙古族被称为“马上民族”,因此蒙古族舞蹈中就有“马步”,用碎抖肩来表现平稳、均匀的走马;大雁是蒙古人心中的圣鸟,因而也有模仿大雁的“柔臂”舞姿,以此体现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傣族优美的“三道弯”与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视孔雀为圣鸟有关,他们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湾形态使其形成了对于“三道弯”的审美倾向。
中国幅员辽阔,草原、海滨、高原、丘陵以及荒漠等不同地貌影响着人们的体态。如贾作光老师曾说东北平原广阔平坦,自然适于流畅的快步行走;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因而高抬腿动作便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生活在丘陵地带的人们则多运用“登山步”;生活在海边的京族姑娘则模仿海浪并形成了“海浪步”;生活在戈壁滩上的维吾尔族刀朗人以滑冲步和微颤的动律跳起了“多郎舞”;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云南姑娘以出胯的“崴步”为动律舞起了优美柔畅的“云南花灯”。这些步态、韵律无不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二、模块化的教学分类目标
(一)文化知识的模块目标
舞蹈艺术涉及宏观的叙事背景以及微观的个人际遇,既有纵向的民族历史梳理,又有横向的文化交融渗透,因而我们需要运用各方面知识,不能仅就舞蹈的形式、风格、编舞技法、动作技巧去分析作品。有些作品和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蒙古族舞蹈《奔腾》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蒙古草原牧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图景,更显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当然也有反映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作品,如《羚羊的外套》通过感人的舞蹈形象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动物同伴。还有些作品需要和历史发展脉络联系起来分析,例如19 世纪末开始出现在芭蕾舞剧中的异域题材或异域舞段《舞姬》《沙恭达罗》《胡桃夹子》中的“茶舞”“巧克力舞”等,为什么会从浪漫主义的“仙凡之恋”转变为异域风情呢?这就要学生了解西方历史中“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在此经济政治掠夺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碰撞是必然的,异域情调的艺术作品便趁势登上舞台,只有明白了这段历史,才能正确解读19世纪芭蕾舞台所出现的变化。
(二)舞蹈分析能力的模块目标
在舞蹈理论课上,我们可以把舞蹈知识分为不同的主题单元,如内容和形式两大模块,将作品内容这一模块再细分成故事背景、人物背景、时代背景、创作者背景、情节过程等小单元,梳理创作者是如何提炼主题、编织情节、塑造人物角色、营造环境氛围以及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抽象意义的。将形式这一模块再细分成舞蹈语言、道具意义、舞美象征、音乐的作用、空间营造、色彩运用等小单元,引导学生分析舞蹈作品的结构框架、隐喻符号的形象化手法、空间布局的美学价值,从而学习编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以上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作品、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能够主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模块目标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人的心灵,说出有关人的灵魂的真理。”③舞蹈赏析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和提升发现真善美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真善美的创造能力。曾有人问画家沈勤,中国绘画里的笔墨传统能反映中国的精神吗?沈勤认为“反映精神的不是技术,而是背后的人!一个庸俗的人,他拿起画笔画出来的就是庸俗!”④其实在这里画家想强调的是表达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对于人类心灵的滋养和陶冶是何其重要。每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文化的凝聚与升华,我们通过舞蹈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对美的鉴赏力以及家国情怀。
图一:
三、模块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一)秘境探险之旅的发现法
当我们观看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后就可以按照模块开始拼图,思考在历史文化背景拼图中这部作品应该被嵌入哪个位置?这个位置正处于什么历史文化阶段?由此便开启了秘境探险之旅。在模块化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出疑点并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例如对于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教师便可以抛出问题:谁流浪?为什么流浪?那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知道林怀民先生创作该作品的初衷,不断流泻的米瀑布象征什么?满台的稻米又意味着什么?通过发现法提升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拼图式的综合研析
舞蹈是综合艺术,需要文学、音乐、绘画、灯光、服装等艺术形式的参与,使其共同为舞蹈主题服务。如《新婚别》以鸡叫声为舞蹈情感发展的转折点,由新婚甜蜜转入生死别离;再如《庭院深深》中的灯光由白光转换为粉红色光,表明少妇开始回忆自己少女时期的自由生活状态。在分析作品时可以运用“动态切入法”,也就是抓住作品中的典型动态,结合各种模块知识逐一分析,从而探寻作品的主旨。动态形象是舞者在一定的时空中所形成的动态文化符号。“它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和直接传承性的文化特征。”我们对动态形象的剥离分析是为了从“精微处探索民间舞蹈文化深邃的‘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形象不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元素”的交融互动所构成的综合、多元的动态形象。
(三)作品特色分享
通过不同模块的分析,以抓住作品的独特艺术手法并予以分享,尤其是编导的独特构思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迁移效果。如《庭院深深》中的椅子,它不仅仅是舞者的道具,也起着“庭院”的象征作用,更是隐喻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和被禁锢者所处的囹圄,因而“椅子”就构成了多重意象,使作品主题进一步升华。
四、模块化教学结果的分析
经过连续五年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作品的分析深度有所突破。笔者把学生的论文大致分为描述性论文和分析性论文。描述性论文主要包括对某一民族或地域舞蹈的介绍、对某部作品的介绍;分析性论文则需要具备个人观点或独特思路。通过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模块化教学所带来的变化。
五、结语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都是为舞蹈艺术学习的目标而服务,即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深度理解,进而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接纳多元文化艺术形式,以兼收并蓄的气度提升艺术情感的普世性,并传递出具有崇高精神的价值观。
注释:
①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nary(Six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1117.
②《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61。
③央视纪录片《世界历史》第71 集。
④《南方周末》2019,(12),5-C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