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克·鲍恩《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
2023-03-04张帆
张 帆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一、《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的一般背景
(一)作曲家背景
《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是英国著名现代作曲家约克·鲍恩创作的钢琴前奏曲体裁的作品。受到母亲影响且具有良好音乐天赋的约克·鲍恩在十二岁时就获得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AM)的奖学金。他对印象主义德彪西的和声语言,对表现主义韦伯恩、勋伯格以及浪漫主义后期瓦格纳、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风格都格外感兴趣。在进行音乐学习期间,其跟随英国著名教育家和钢琴演奏家托比亚斯·马泰(1858——1945)学习作曲,并且在此后的生涯中运用钢琴这门乐器首演了其创作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其中的四首大型结构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约克·鲍恩在一生中创作了不同体裁的作品,而钢琴作品是其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在长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超过150 首各类音乐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包括19 世纪浪漫风格流派的独奏作品,如英国传统民谣、带有律动性特征的船歌、安眠曲,或者具有明确训练目的的练习曲、前奏曲,甚至即兴曲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是带有规律性的律动和重音特点的玛祖卡、波兰舞曲以及相对规矩的无词歌等。
(二)作品的风格背景
约克·鲍恩在创作《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时正好赶上浪漫主义后期,新兴风格不断出现,各国都对过去的传统音乐体系进行突破,试图探索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推动了创作观念、审美观念的不断创新。
钢琴曲《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不仅是约克·鲍恩对于传统体裁的创造性运用,而且还体现出其在创作时对于作品体裁与结构的交融、组合等思维特点。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调性布局特点,在部分乐段中也对逻辑观念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调性的创新,不仅体现出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关联性,而且还体现出了不同体裁与曲式之间的关联性。约克·鲍恩在钢琴曲《第14首#f 小调前奏曲》中采用了跟《降b 小调钢琴奏鸣曲(op.160)》第一乐章中相似的技法。两部作品都强调在最后部分要将不同调性统一于主调之中的原则,并且作品结构也要具备完整的奏鸣曲式特征。
二、《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的主题与和声思维
(一)主题与结构思维
约克·鲍恩在《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贯彻了前奏曲作品的基本主题特点,即带有主题素材再现的特点以及在不同主题旋律中自由设计调性的“逻辑”功能。这些前奏曲中的主题既不是完全在主调上进行,也不是完全在明确的调性上进行,而是将不同声部中的主题材料都渗透进模糊的调性片段中。然后,创作者很快又加入了很多半音进行,在尚未确立具体调性的情况下融入了两个调甚至更多调的离调和声进行,最后逐步向主调过渡。此外,《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的主题还体现出通过持续音来巩固调性的素材呈现特点。在调性模糊、半音和声频现、织体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分布在多个声部的主题素材出现了逻辑模糊的特点。于是,采用传统的主持续音、属持续音的进行结合各种半音进行、装饰性进行或和弦加厚、混合结构和弦等进行,就成为渗透主题材料的主要技法之一。这样一来就促使主题中的调性在表面上模糊不清,低音方面则展现出主音、属音等持续进行所带来的逻辑特点。所以,对于作曲家而言,在主题陈述中贯彻主要调性的骨干音、组织主题材料的逻辑、各种复杂化的离调和弦、多样性的主题贯穿以及复合性的调式运用等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这样的主题手法不仅体现出传统的逻辑结构特点,还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的调性体系融入作品的半音和声、复合调式,并与主题材料、结构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
(二)现代和声与调式技法
在约克·鲍恩创作的这首《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现代和声的运用是极富有创意的。比如在第1 小节处的主三和弦上(#F—A—#C)上采用改变结构的方式附加一个bE 音,从而产生了新颖的声部音响效果。(见谱例1)
而且这种手法还被运用在音乐开始的主和弦上,除了让和弦更加厚重外,还常常起到确定和明确调性的作用。这些增加的音所造成的音响除了具有干净、纯粹的特点外,还常常与非调式的附加七度音程结合起来,从而使和声音响在不同声部中展现得更加复杂,并且在增加#C 和bE 的过程中还构成了带有减三度的音响特征,造成了很不和谐的音响效果。此外,增加一些音还可以在改变和弦结构的基础上起到调式转换与和弦离调的作用。这种音响往往具有复杂的特点,半音声部线条也相对简洁。和弦中除了增加了七音#C、bE 以及B 音之外,还能够在连接旋律平滑线条的过程中起到连接不同和弦、调式甚至转换调式的作用。因此,不同的调式在这些特征音转入多利亚小调之后,就在后面的附加七度音的主和弦上增加了其他几个骨干和弦的七音,并将还原E 的音用来和多利亚小调的特征音#D 进行调式区别。(见谱例2)
谱例1:
谱例2:
由此可见,在约克·鲍恩创作的这首钢琴作品中,钢琴音乐的织体、发展技法等都采用了传统的风格形式。但这部作品还体现出了现代性的审美风格特点。除了带有简单的二部性或三部性特征外,创作者还在这首钢琴作品中贯穿与渗透了几个主题乐思材料,虽然只使用一个或两个主题乐思,但都运用得较有特色。
三、《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的调性布局思维
(一)调性的功能思维
在这首《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的传统调性功能还是存在的,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现代风格作品的依据之一。调性的模糊往往会为作品带来复杂的音响、模糊的和声以及碎片化的逻辑特点。但在这首作品中,虽然片段调性与结构调性具有现代风格特征,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该作品的调性功能依然按照传统来进行构建。此外,这首作品中的调性功能除了具有组织作品的曲式与调性布局的作用外,在调性的展开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调性布局过程中,作曲家故意放弃了严格的终止式和声语汇的作用,而是将离调和弦、调式骨干音、半音特征音等作为标志,充分利用了呈示部中的主调主题与对比主题特征,尤其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展开部中的对比、变化,从而呈现出了各种主题素材的变化发展痕迹。然后运用独特的和弦或附属调式音,以对再现部中的主部主题与主调的副部主题进行调性统一与暗示。
约克·鲍恩在创作钢琴曲《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时还将创作手法的功能进行了具有独特效果的置换或交替,比如将音乐旋律中的简单变化技巧与主题发展手法相结合。这部作品中的不同调式功能还体现在和声对比与色彩渲染方面。这些特点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调性色彩,还可以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作曲家将大调和小调作为同一个调进行创作的思维特征,以及对升高或降低的两个不同调式中的音进行交替性运用的手法,凸显两个调在和声材料方面的交替效果,从而将大调或小调式扩大到不同的调式体系中,大大拓展了调式体系与调式和声的运用领域,最终实现钢琴作品中不同段落之间的自由转换和对不同调式及其和声材料的强烈对比效果表达。
(二)调性的逻辑思维
这部作品还展现出了依据不同调式所形成的逻辑对比的思维特征。钢琴作品一开始就出现在自然小调上。随着音乐的展开,作曲家开始采用爱奥利亚调式与多利亚调式相对比的方式,体现出调性的逻辑思维特点。这种对比性的逻辑思维一直贯穿在作品中,比如第五小节处中间的装饰性和弦中的附加音在不断进行来回波动时就产生了不同于教会调式的和声特征。
约克·鲍恩在创作的钢琴曲《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将在原本调式中的一个或几个音进行升高或者降低,并对其中的个别特色音进行声部加厚、和弦组合,这些都可以体现出调式已经到达另一个同主音调式的痕迹特征。因此,在这部钢琴作品中,将前面的乐段整体进行调内平移,使其进入同宫系统的七声调式体系中或者其他的教会调式中,都具有传统的调式发展手法特征,也体现出了传统的调性逻辑特点。
这部作品中的不同调式运用对于传统调性逻辑而言也存在个性化特点:在一般作品中,传统的调性鉴于彼此渗透的比重不大,所以往往会采用重复、模进、相似的主题型进行材料逻辑贯穿。但在这部钢琴作品中,作曲家更多倾向于使用半音化和声进行调性逻辑架构。传统结构的规整性特点,即围绕着调内中心(往往是主音或者主和弦)的支撑逻辑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征。在这些调性、调式架构的步骤中,对调中心音的注重和对于支持音(调式音或改变结构加入进来的音等)会存在规整的和声语汇逻辑。这些逻辑又正好清晰地展现出作品的和声框架作用,对于调性的功能思维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约克·鲍恩擅长创作任何形式的钢琴曲,他从不毫无意义或毫无感觉地炫耀他的精湛技巧,而是为了展现出美妙又充满趣味的音乐思想。约克·鲍恩创作的钢琴曲《第14 首#f 小调前奏曲》中所运用的现代创作技法、现代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都体现出传统钢琴作品中所缺少的“调性游移”特点。但是这部作品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模糊调性的调式段落除了能够展现作品的新颖音响外,还可以在模糊和声、复杂调性的运用中产生不太频繁的音色转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