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咏叹调”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2 歌唱性旋律分析
2023-03-04白晓冰
白晓冰,徐 琨
(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即兴曲创作特征
(一)作者简介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是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1797 年诞生于被视为欧洲音乐中心的奥地利维也纳。其音乐风格不仅传承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严谨性,同时又彰显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特质和情怀。他的音乐作品旋律意境深远,格调变幻莫测,被认为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在他人生短暂的31 年里,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多达1600 多首,并且每首作品都有独特的韵味,此外音乐作品体裁涉及广泛,舒伯特也被后人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二)即兴曲创作特征
即兴曲这一体裁并不是浪漫主义时期新产生的一种体裁形式,它来源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键盘音乐。根据记载,钢琴即兴曲始创者是捷克的伏瑞契克,在《即兴曲集》中,他第一次使用并细致描述了“即兴曲”这个名词,后来舒伯特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自己的即兴曲作品,开启了自己的即兴曲创作之路。由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善于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幻想,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且音乐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极强,所以这种结构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沙龙性质的钢琴独奏作品深受作曲家和听众的喜爱。舒伯特在即兴曲创作中正具备了这些特征,即兴曲这一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被发展至完美状态。
即兴曲关键在于“即兴”一词,但“即兴”一词在浪漫主义时期所对应的意思不仅仅是如今我们对它的理解。舒伯特所创作的每一首即兴曲都有一定的历史故事内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谱写出来的,每首作品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他一生创作了八首即兴曲,共两套,Op.90 套曲是他在生命晚期(1827年)谱写完成的。这一套曲是他对自己晚年深陷贫穷痛苦,挣扎却又无法摆脱苦难命运情绪的抒发。在生命的最后,他用音乐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的枷锁,以及对浪漫主义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他创作的即兴曲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钢琴小品体裁的创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即兴曲音乐分析
作品《即兴曲》Op.90 No.2 曲式图示如下:
该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含三声中部)。
首部A(1—82 小节)是由A、B、A′、补充材料构成的单一主题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A 段(1—24小节)为8+8+8 的平行性方整型结构的收拢型乐段,a 句(1—8 小节)为主题,由1 个乐节构成,在T 和弦处形成终止,a′句(9—16 小节)运用重复等手法对主题进行发展,a2句以移高八度的形式对主题进行重复发展,进一步巩固主题,在降E 大调D-T 和弦处形成终止。B 段(25—43 小节)为11+8 的平行性非方整型结构转调型的收拢型乐段,b、b′句使用A段a 句的主题材料,运用引申手法进行发展。其中b句(25—36 小节)由两个乐节构成,在降e 小调的D-t和弦处形成终止,b′句(37—43小节)由1个乐节构成,在降G大调的T和弦处形成终止。连接处(44—51小节)调性关系为降E 大调,和弦功能是属准备,准备再现。A′段(52—71 小节)为58+12 的平行性非方整型结构的转调型乐段,是A 段的再现段,再现方式为变化再现,其变化在调性关系上,利用降E 到降e 同主音大小调来体现出和声色彩的变化,同时又突出强调了A 段主题,表明了首部总分总的特点。补充段(72—82 小节)同样使用A 段主题材料,回顾主题,首尾呼应。
中部B(83—168 小节)由C、D、C′构成的单一主题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使用首部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其中C 段(83—111 小节)为一句一部曲式结构,转调顺序为b 小调转升f 小调,形成2 个乐节关系,并在t 和弦处形成终止。D 段(112—128 小节)为单一主题的一句一部曲式结构,转调顺序为b 小调转升f 小调,形成1 个乐节关系,在D7和弦处形成完满终止。C′段(127—146 小节)为平行性非方整型结构的收拢型乐段,由2 个乐节构成,运用重复、塑性手法对C 段材料进行发展,进一步体现出中部与首部的不同,并从和声色彩方面来增强与首部的对比。补充段(147—158 小节)裁截C′段中c3句尾部材料进行发展,和声功能是b 小调的主和弦重复使用,进一步巩固中部调性功能。连接部(159—168 小节)从织体与和声功能方面来看,一直是降E 大调D 和弦重复出现,准备再现。
再现部A′(169—251 小节)是首部的再现部,再现方式为原样再现,进一步巩固主题。
尾声(252—284 小节)共分为三个阶段,尾声一阶段(252—259小节)、尾声二阶段(260—267小节)、尾声三阶段(268—284 小节)。三个阶段的尾声都使用中部C 段同样的主题、节奏类型运用引申、塑性的手法进行发展,从而增强乐曲的神秘性。同样,在调性方面,由b 小调逐渐向降e 小调过渡,并在降e 小调主和弦处形成全曲的完满终止,充分体现了即兴曲的“即兴”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此首作品中,首部、中部和再现部这三个主体部分通过呈示对比、再现材料与调性组合原则形成了复三部曲式结构,通过首部与中部不同材料、逻辑的呈示发展和调性间的频繁更替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从回归最终再现段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作品是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三、即兴曲歌唱性分析
(一)触键方面
在钢琴上,极好的“发音”方式是演奏出歌唱性旋律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钢琴发音是通过机械琴锤敲击琴弦震动而发出声音,所以在这种机械式发音的钢琴中,歌唱性旋律表达就只能是演奏者通过手指灵活触键的方式来呈现,这也体现出触键的重要性。在钢琴演奏中,作品歌唱性旋律的表达不可能只用一种触键方式进行诠释,而是需要多种触键技巧来发挥特有的音色,从而丰富音乐作品的内涵。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演奏歌唱性旋律进行分析。
谱例1:作品《即兴曲》Op.90 No.2 第1—8 小节
通过谱例中的织体分布可以看出此乐谱左手二分音符和右手连续三连音两者间的关系犹如一男一女在欢快畅谈,充满了故事性和抒情性。在钢琴演奏上,这种歌唱性表达最重要的是突出主旋律,注重每一个音的发音效果和加入辅助音的整体音响效果,各手指尖的力度控制要做到游刃有余。首先,在练习时,左右手分开练习触键,右手要把握每个音的断奏技巧,控制好两个指法的切换,前一个音落键后,前面手指方可抬起,保持每个音之间的颗粒感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其次,在指尖部位,用力程度要拿捏恰当,关注每个音的音色变化、旋律线走向、强弱控制。左手作为伴奏织体,练习时要注意两个声部之间不同音乐色彩的表达,左手重音(图中画圈位置),要注意5、2 指力度的控制,这就需要协调好手指、手掌、小臂各部位的用力位置、掌关节的独立控制、指尖的触键面积、低音音响效果的饱满程度等,在同时掌握了这些后才能呈现出旋律的优美、悠扬。切记演奏时不要太夸张,也不能太乏味。(见谱例1)
(二)音乐要素方面
该首作品整体上始终以同一种节奏型为主来进行诠释,中间部分在节奏型上稍作变化,加入三连音与次中声部的柱式和弦变成了伴奏织体,这种创作手法使整体音乐形象在统一中寻求变化。首部(1—82 小节)与再现部(169—251 小节)的节奏型虽然看似是单一三连音节奏进行,但在加入左手分解柱式和弦搭配后,不仅在节奏上有所不同,在音乐听觉上也表现出伸缩自如、张弛有度的音响感。中部(83—168 小节),变化节奏在三连音基础上稍微进行变动,其主要亮点在高声部、中声部的主旋律和低声部第二拍中带重音的二分音符同时演奏时发出的音响效果,并没有因节奏的单一而乏味,细微变化反而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使人产生一种立体的画面感,层次韵律分明,极具吸引力。
(三)音乐层次方面
钢琴作品中大多数乐曲的结尾都回归首调,但这首乐曲例外。乐曲一开始从降E 大调弱起进入,最后结束在同主音降e 小调。这种以大调开始、小调结束的创作手法正是舒伯特即兴曲与其他乐曲的最大不同之处,而正是这一不同也充分体现了即兴曲中的“即兴性”。有人认为这点无关紧要,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舒伯特正是抓住了这种特性,利用大小调色彩的变化,赋予了乐曲一定的戏剧性。结尾处标有accelerando(加速)语气符号,因而演奏时要保证足够的冲击力,不断加速直至结束,要呈现出结尾与前面乐曲材料之间的差异性。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旋律的不同表达,后来这种创作手法也出现在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
四、结语
歌唱性旋律是对于人的情感思想的一种表达,舒伯特生长在情感、个性表达较强烈的浪漫主义时期,因而更加注重歌唱性旋律的抒发。在钢琴曲演奏中,掌握技巧性的知识并不难,但将自己对演奏歌唱性旋律的理解融入作品中则实为不易。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够为演奏者在演奏舒伯特即兴曲作品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