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路径

2023-03-03彭承志

家长·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彭承志

从历史维度上看,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是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路径,并且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已然跨越了四个发展阶段,如今正处于螺旋上升态势的系统建设阶段。相较于其他学科,立足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建设与发展的思想政治学科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政教师的基本工作,也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相关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教师需要通过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来推动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本文分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逻辑,以实践逻辑、现实背景和教学路径为切入点,综合思政建设的现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高中思政教学该如何有效开展进行探究。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逻辑

落实实践的前提是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其中,马克思主义认知论主要是为解决思政课的重复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唯物辩证法主要是为解决思政课的衔接问题提供方向指引。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两项理论依据建立了准确的认知之后,教师需要结合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师资队伍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用一以贯之的课标、螺旋上升的目标和循序渐进的内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一以贯之的课标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课标的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实现大中小各学段课程标准的统一,而实现统一的第一要点则是保证大中小各学段执行的都是同一时间段推出的同一版课标,以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学段的教育实际上保持着一种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一以贯之的课程在学段课程的衔接上往往更加流畅,能够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推进分层化、差异化的课程教学,进而逐步实现对学生知识、思维、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二)螺旋上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关键指引,目标的一体化可以看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纽带与保障。要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还需要促进大中小各学段教学目标在大方向一致前提下的螺旋统一,以完整、严密、有条理、有逻辑的一体化目标体系指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方向。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目标在设置上应当体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层向深层的基础特征,能够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因此,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增强不同学段目标间的联系性。

(三)循序渐进的内容

如果课标和目标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建设层面的方向指引,那么内容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教学层面的核心构成。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存在简单重复的问题,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强调的关键点更是被反复提及的内容,在此之外还存在该深入阐释的内容在相应学段却没有得到深入阐释的情况。那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建设中,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设置成了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内容的视角出发做好不同学段、不同层次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以便打破思政课内容体系长期形成的壁垒,实现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點工程,高中思政课作为一体化体系的中枢,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除了能够直接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带来关键影响外,还能够促进思政课程的提质增效,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才又有能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但从当前社会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和高中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思政课一体化在高中阶段的落实还面临着一些十分现实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多是在新课标推动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后逐步暴露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和效率。

(一)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高中时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时期,在关联小学、初中思政课程内容和大学思政课程内容上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仅依赖教材中固定的知识很难实现“上”与“下”的流畅衔接。而从当前阶段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师是严格遵循教材来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并没有跳出教材展开更多的探究与思考,导致教学断层的情况出现,让高中思政课的建设陷入了体系不够完善的现实困境。

(二)课程资源不够多元

在新课标与新课改落实以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即“应试”,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考的重压影响了教师对课堂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资源要么局限于课本案例和课件案例,要么脱离学生的真实学情和现实生活,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对高中思政课程的兴趣或热爱。事实上,大部分高中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也始终停留在说教、晦涩的层面。

(三)师生互动不够和谐

评价一堂思政课质量高与低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即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和在课堂活动中产生的联系经常被忽视。综合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师生互动不够和谐,教师在课堂上只输出不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输出,师生没有形成双向反馈,课堂教学很难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立德树人的转变。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路径

2019年3月18日,国家领导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思政课建设要求和目标,后续有关部门又针对思政课的创新计划、教学衔接和一体化建设作出了相应的部署,为学校和教师指明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向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新课标中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确立又对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政教育概念作出了明确界定,将高中思政教育方向和目标落实在了同步推进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提升、政治自觉和崇高理想确立的双层面上,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日常教学为锚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坚守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教材既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更是打造分层式、阶梯式课程体系的主舞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高中思政课堂上,教师需要秉持知识整合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的认知,站在整体视角下把握教材,将教材中学生在小学、初中已涉猎的知识点和需要在高中、大学学习的全新知识点做出区分,在不重复、不扩充的基础上完成一体化思政知识体系的搭建,便于在将课堂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后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基本原则下的高效教学。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新时期小学和初中的思政课都是以“道德与法治”为外壳,将课程内容大致划分到“道德”和“法治”这两个模块中,而高中的思政课还是以“思想政治”为外壳,从国家体制、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具体的主题来设置课程内容,强调在思想层面上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具体来讲,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分为两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有关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已经有所涉及,主要分布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但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介绍以外,还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了“承上”,在筛选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知识点进行拆分与调整,同时加强对学生真实学情的调查,以便于利用学生此前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来推进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体系层面的优化与完善。

(二)落实内容的一体化,打造承上启下的课程体系

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指向一体化的改革创新都是通过内容的落实来实现的,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尤是如此,要想保证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是需要关注的要点。为此,高中思政教师需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目标定位的有序过渡,二是坚持教材内容的逻辑展开,以此推进有关联、有条理、有逻辑、承上启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教学内容一体化的落实提供更多支持与更强助力。

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和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为例,《政治与法治》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是从国家管理层面上介绍了我国的治国与理政的方式与制度,尤其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而《法律与生活》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围绕“法律”展开,从民事、家庭、就业和社会纠纷四个角度出发,对我国的法律制度展开了具体介绍。那么,基于目标定位的有序过渡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展开,教师在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不同课程间知识体系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逻辑关系,从科学化、系统化的角度着手,将在教材中独立存在的部分知识体系串联起来进行整体规划。比如,在《政治与法治》教材第三单元教学时,先从整体出发帮助学生对“法”建立正确认知,再以依法治国为纽带串联《法律与生活》教材中有关民事法、婚姻法、劳动法等知识内容,构建一个体现层级化特征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开展层次递进的课堂教学活动。

(三)立足学生真实学情,依托情感教学来引发共鸣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理论来讲,二是依托案例来讲,三是依托情感来讲。其中,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是高中思政课上十分常见也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情感教学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尤其能够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和情感陶冶的融合来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进而获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为例,教材中用“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三个主题进行概括,将这一课时的教学落实在了“价值”层面上。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先从“人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出发完成情境的创设,借助视频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不同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同方式,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有关价值的正确认知。再有意识地采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学生角度分析实现个人价值的路径出发,引导学生对当下和未来展开思考,抓住“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关键点,深化学生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理解。最后,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改善和解决青春期对人生和未来感到迷茫的问题,以此推进知识教学和个人成长双视角下思政课的一体化和承上启下。

(四)优化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一体化教学中,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放到学生取得的进步上,注重对教学评价内容、方式和标准的优化,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保证教学评价价值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讲,教师对教学评价做出的优化和创新需要落实到学习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改正为关键,将评价对学生学习素养的促进和提升作用的发挥当作最核心的目标追求。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建立评价表和档案袋,收集并整理学生在学习中的各项资料和信息,包括完成的作业和撰写的调查报告,然后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设置评价问题和评价标准,以更好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学习方式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变化。例如,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项目任务“了解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上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分别对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一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二是中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了什么”以此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以“一体化”为准则和目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大中小学哪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师,都应当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水平,以便结合课程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具体来讲,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坚守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打造承上启下的课程体系、依托情感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及引入多元评价教学策略出发,推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统一,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