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体验?生成: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3-03邓润林
邓润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是近年来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问题和热点话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要正确引导幼儿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然而,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难题,如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体验不够,教师重知识讲授轻活动实践、重技能传授轻素质培养等。幼儿园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在总结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梳理出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然困境,并根据实然困境提出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适然路径。
一、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然价值
(一)助力幼儿养成良好人格和品行
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初步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成为讲文明、有爱心、有诚信、有担当的人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人格和品行,如通过“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诵读,幼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懂得谦让和智慧;通过《三字经》(节选)《弟子规》(节选)等经典文学的诵读,明白孝顺和礼貌,明白懂得关爱、尊敬他人等。
(二)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然,这种归属感需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来对幼儿进行思想启蒙。幼儿对文化产生的认知,会直接形成一系列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如“影子”一般刻在幼儿的脑海里,影响幼儿终身。同时,幼儿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模式会直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和求知欲,进而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助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阶段,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教育属性和优势。教师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环境熏陶、游戏引领、主题融合等教育方式,提高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让幼儿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教育过程不仅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然困境
(一)教师重知识讲授轻活动实践
幼儿园及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重知识讲授轻活动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目前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部分教师更多选择将集体教学活动作为主要教育形式,较少选择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其二,部分教师往往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直接传递给幼儿,存在成人视角主导、灌输说教的情况,忽视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并未给予幼儿参与计划、发表意见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导致幼儿单方面一味地接受成人视角下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教师重技能传授轻素质培养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部分幼儿园和教师更注重传统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幼儿文化精神的感受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培养。
其一,传统文化教育中目标的制定偏向技能培养。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习惯将目标定位于“幼儿学会了什么技能,忽视了对幼儿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童谣的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教会幼儿念童谣,忽视了童谣背后的教育哲理。其二,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显性物质文化。例如,谈到传统文化教育,就将剪纸、童谣、蜡染、国画、传统故事等选作教育内容,忽视了传统文化中隐性文化(具身文化、日常文化等)的教育价值。
(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整合性不足
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仍存在匮乏且整合性不足问题,影响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源局限。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查询,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其二,教师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且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豐富的优秀教育资源,形式多样,覆盖了教育的各个领域,而部分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以传统节日、文学读物为主要学习内容,较少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其三,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师直接将找到的零零散散的传统文化资源选作教育内容,缺乏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筛选适合学前儿童特点内容的能力,导致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性。
三、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适然路径
2012年教育部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取经验”。据此,本研究认为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幼儿学习特点,通过感知、体验、生成三大实施路径,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感知中体验、体验中生成。
(一)感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创设“传统元素”环境,感受传统文化韵味。
幼儿园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给幼儿的行为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倡导者莱拉·甘迪尼称环境为“第三位教师”因此,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环境熏陶开始。
首先,在幼儿园外墙、走廊、班级等区域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花纹等元素,营造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园所氛围,让幼儿在文化环境中欣赏艺术美。例如将名家名画、教师幼儿的剪纸蜡染等艺术作品融入班级和公共区域等环境的打造。其次,呈现百家姓墙、水墨书法角,让幼儿体会文字美。再次,开辟中草药种植园、打造晒药场,引导幼儿在看、闻、尝的过程中了解中草药的特性,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中理解草药的神奇。最后,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如晨间活动、过渡环节等,播放弟子规、春晓、国学启蒙等民间音乐,让幼儿在充满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2.打造特色主题活动,提升对传统文化认知。
特色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相融合,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感知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方面,教师结合个人特长,通过分领域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传统文化,如组织社会活动端午的由来、语言活动赶年兽、健康活动划龙舟、艺术活动新年窗花、科学活动立冬等,提升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另一方面,各班探索美丽的青花瓷、水墨绘画、神奇的蜡染等特色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知。
3.渗透“文明礼仪”活动,培养传统文明习惯。
荀子曰“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仪教育从“小”抓起至关重要。为提升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品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晨间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形式为载体,通过分学段组织学礼活动,在礼仪渗透中培养幼儿的文明习惯。
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分年龄段开展学礼活动。如小班开展我会洗手、我能好好说等活动;中班开展我会用筷子、爱护玩具小能手等活动;大班开展今天我值日、我会叠被子等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礼活动渗透到一日生活各环节,将仪表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餐饮之礼、行走之礼、观赏游览之礼、入园仪、升班仪、毕业仪、开笔仪“六礼四仪”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例如,组织“礼仪小标兵”活动,让中、大班幼儿轮流担任礼仪之星,在每日晨间迎接小朋友,用自身行动影响他人,一起做文明礼仪小标兵。
(二)体验:体会传统文化快乐
1.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综合发展。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教育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能够让幼儿在不断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乐趣,逐渐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幼儿园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主题活动中,通过听、看、触、尝、做等全息式体验方法,让幼儿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新年庙会、不一样的房屋、神奇的造纸术等主题活动。以新年庙会主题为例,幼儿园及教师应引导幼儿收集新年习俗、参与庙会计划、设计庙会摊位、制作摊位商品、品尝新年美食、自主购买年货、观看舞龙舞狮、参与民间游戏体悟中国年味。
2.开展晨间活动,助力幼儿快乐健康。
“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幼儿园晨间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关键。其一,在晨间入园时开展自然探究活动,感受立春种瓜、春分种韭菜、谷雨种玉米、小满养蚕等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变化过程。其二,组织来园汉字打卡活动,让幼儿在晨间打卡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汉字的趣味。其三,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季节变化,创编“春、夏、秋、冬”四季操,让幼儿可以在不同季节感受不同的运动,进而体会传统节日的奥妙。
3.开展游戏活动,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可以培养儿童对正义、节制、克己、诚实、忠诚、友爱以及公正无私的正确理解,并能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勇敢、忍耐、坚定和慎重的精神”。因此,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亦应重视游戏活动对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创设民间游戏场,开展跳竹竿、踢毽子、骑竹马等民间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会民间游戏的乐趣。另一方面,在班级、幼儿园公共区角投放笔墨纸砚、民族服装、彩纸剪刀等游戏材料,满足幼儿自由探究的需要,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
(三)生成:养成传统文化素养
1.创设“留白”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创造。
环境“留白”能将教师从幕前变为幕后,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自主性,教师应给予幼儿文化环境共建的空间与权利。一方面,树立“我的环境我做主”理念,在环境准备、环境创设、环境整理三个环节中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准备和自主创造。另一方面,明确“我的环境我来创”的目标。班级环境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幼儿主导,每次环境改造通过儿童会议、儿童绘画等方式来设计与打造,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存有“孩童”的影子。以“我与四大发明”为例,幼儿收集四大发明图片、生活自然等材料,自創造纸区、拓印区、阅读区等环境,自制指南针、花草纸、姓名章等手工作品在环境中呈现,促进幼儿在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搭建“我行我秀”展示平台,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指引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导航标,是走向成功的起点,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表达、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名幼儿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一方面,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通过日分享、周晨会、月展演的展示方式,让每名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组织“创作小能手”活动,在民间游戏探秘区、自选游戏活动、民间故事角中支持幼儿对游戏进行创新和再创造,在自主创造中内化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素养。
3.梳理活动资源,构建活动资源包体系。
《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等各个教育领域。幼儿园教师要根据《意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目标,通过网络查询、参考书籍、采访艺人收集素材等方式,梳理、打磨、改编、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优质的教育活动,并将活动汇编形成园本资源包,便于教师学习与借鉴。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热点话题。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主要阵地。幼儿园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正视存在的现实问题,既重知识讲授也重活动实践和素质培养,从感知、体验、生成三大角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幼儿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及民族文化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