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3-03-03雷浩铭
雷浩铭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将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等优良品质。体育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与新课改的现实要求,还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还是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都需深入解读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着重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和实践行为,增强其在运动训练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整合多项体育运动,逐步构建科学化的训练体系。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養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想促进学生素养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只依靠讲解学科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进度,协调影响学生综合发展的内外因素。小学体育课程中包含丰富的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塑造强健体魄,掌握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运动习惯。为此,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既能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还能使其明确体育锻炼对身心的重要意义,纠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错误认知。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落实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吸引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是缓解学习疲劳的有效方式,有效弥补体育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精神
与小学阶段其他教育科目不同,体育课程的许多项目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对个人运动能力与团队配合的默契度要求较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合理利用集体活动的教育时间,使学生明确团结合作在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励学生顽强拼搏、不卑不亢,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运动技巧的理解与应用。而且,新课标的本质思想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更关注学生均衡性、综合性发展,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教育要求相符合,是教师积极落实教育政策的关键渠道。同时,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掌握体育教学节奏,帮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养成健康行为与良好习惯。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引入文化知识,强化德育思想渗透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将体育教学看作引导学生放松和娱乐的教育项目,学生只需要在玩耍中掌握简单的动作技术,践行正确健康的运动方法即可,并不关注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而且,多数家长认为体育教学与中考和高考等重要的升学考试无关,将体育课程看作可有可无的教育科目。以上片面的思想认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看法,容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扭转家长对体育课程的看法,引入更多体育文化知识,拓展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方法和规则的途径,在感知体育历史文化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适时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完善体育知识体系,消除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中的障碍因素,发挥良好体育精神的熏陶作用,使体育课程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以跑步训练为例,本课主要了解立定列队的专用术语,总结正确的跑步姿势,分析快跑、慢跑等基础跑步动作和呼吸方式,利用右脚弹力使左脚跃出第一步,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与配合度,确保跑步动作自然有节奏。长跑训练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运动耐力有较高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激励学生,帮助其突破运动极限,有效提升其运动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讲解长跑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引入更多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参与跑步训练的热情。随后,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在不同阶段设置对应的挑战目标,鼓励其依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宜的跑步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完成体育学习目标,增强其在体育学习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教师还可以以长跑运动为载体,塑造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挫折。
(二)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协作能力
学生需要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掌握和应用运动技巧,而且体育运动项目通常以多人合作和对抗竞争为主要形式,只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表现欲和好奇心较强,在比赛中容易出现争强好胜的问题,难以正确看待体育比赛的成功与失败。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组织合作训练活动,将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一起参与、共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默契度。同时,不同学生在集体体育活动中都有各自的作用,教师需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运动潜力和长处,合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为生生互动和交流提供更多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形成主动合作的体育意识。
以足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为例,本课应了解与足球相关的技术动作,学会在训练活动中关爱同伴、严格遵守足球游戏规则和安全守则,掌握脚背正面和脚内侧踢球的基本知识,梳理足球运动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和锻炼价值,增强控制和支配足球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讲解足球的基础知识和动作技巧,再将班内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并以对抗的方式参与足球比赛,在团队比赛中相互传球和接球,体会进攻与防守的战术变化过程,使学生能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团队比赛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加强学生的配合与帮助,增进友谊与情感,在班内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等体育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对两支队伍的比赛过程进行点评,注重评价语言的技巧性,指导各小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推动预期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利用信息技术,塑造顽强拼搏精神
在智能化社会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提升,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衍生出了诸多教学产物,成为创新学科教育模式和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以教师为主导构建教学模式,影响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逐步下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引入信息化教育手段,着重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优化单一和多余的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运动场景,形象化展示不同的技巧动作,并在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更多体育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基础运动状况灵活选择,降低其在体育训练中的压力感。
以排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为例,本课应主要了解排球的基本动作、准备姿势和移动步法,连贯正确地做出兔跳动作和身体波浪,掌握排球正面低手发球的技术要领,学会以肩关节为轴直臂摆动,配合后脚蹲地力量完成击球动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女排不同场次的比赛视频,分析排球战术动作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鼓励学生学习运动员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的运动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应搜集传球、垫球、扣球和拦网等技术动作的教学视频,将其作为学生自主练习和课后训练的主要材料,要求其在观看后讲解比赛过程,形成尊重裁判与遵守规则的意识。另外,在组织室外排球实践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抓住比赛失误或比分落后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调整自身心态,避免因自乱阵脚而影响后续战术效果的发挥。
(四)注重拓展训练,锻炼实践运动技能
在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学计划与教育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整合课内教学与拓展训练等不同教育环节,灵活转变自身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从多维度分析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各类因素,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必要保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与方向,教师需深入解读素质教育的思想观点,除利用教材和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外,应合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通过拓展训练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形成体育核心素养。同时,应着重创设对应的体育训练情境,帮助学生规范掌握技术动作,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以跳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为例,本课应了解跳跃的不同技术动作,掌握单双脚跳、双脚跳上和跳下的动作,学会在瞬间完成蹬地跃起后展腹、展跨和收腹举腿向前的复杂动作,联系基础跳跃知识创编跳跃练习动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社区资源与自然资源组织跳跃训练活动,适当设置观察练习的实践活动,并增加不同难度的跳跃关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训练任务。教师则需观察学生跳跃动作的规范性,客观分析其运动中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团结精神。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还应在每个关卡设置对应的奖励,选择学生喜欢的物品或制作奖章,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其运动意识。
(五)拓展教学空间,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要想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只讲解运动知识和组织实践训练难以完成,教师还需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与运动思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教学与训练活动,学生难以明确不同运动技巧的应用场景,思维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影响运动战术策略的应用。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协调课堂与课后教学时间,利用大课间或午休时间安排体育活动,提炼不同运动项目的关键动作,在多元化体育锻炼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以跳绳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为例,本课应了解跳绳的基本结构与运动方式,掌握正确的摇绳动作和花式跳绳的方法,学会灵活控制跳绳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在实际教学中,除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外,教师可以在课间组织跳绳比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跳绳训练的兴趣,使其能直观地感受到自身运动能力的变化,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实施思想引导,避免学生对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产生排斥心理,提高其对体育运动的接受度。同时,针对团队合作中出现的失误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失败原因,避免引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埋怨,培养其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
(六)设计体育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质既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必要路径。由于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实践性较强,体育品质多体现在合作精神与规则意识方面,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与运动挑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体育品质培养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围绕课程内容引入更多趣味游戏,确保训练形式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使其能全身心参与到运动活动中,还可以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渗透更多运动知识,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
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体操动作的队列队形时,教师可以组织贪吃蛇的游戏活动,依据班内学生人数调整队形和规定队列的前进方向,在不同位置放置小豆豆,要求全部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游戏任务。这样既能帮助学生高效完成队形排列的练习,还能增强其规则意识,使其运用灵活思维应对游戏中的不同情况。又如,在组织篮球和足球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竞技类的游戏活动,将障碍跑与传球带球的动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将足球或篮球带到指定位置,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使其在体验体育游戏中学会坦然接受成功与失败,培养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现实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与创造型人才的必要路径,能够构建特色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体系,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为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引領,创新教学活动设计,保障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合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其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注:本文系福建省永安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立项课题“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AKT20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