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性品质发展与培养的研究
2023-03-03徐昕妍
徐昕妍
个性品质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幼儿时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关重要,将贯穿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新时代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强烈的呼唤,当代教育改革中,个性培养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主题之一。幼儿阶段是儿童能力、素养、品质等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培养个性品质的黄金期。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培养,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性格与情感。本文通过对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个性品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个性品质培养的策略。
一、个性品质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价值
(一)提升心理素质水平
个性品质包含了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个体、人性、人格、个体差异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体现在性格、梦想、三观以及兴趣爱好、气质品质等方面。幼儿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立性、主动性、自控力、创造力、自信心和责任感等方面。不良的个性品质会使幼儿产生任性、自私、嫉妒、缺乏自信等心理和行为问题,而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乐观、热情、诚实等,能对个人和他人及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个性教育观,为完善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个性品质是能够影响幼儿身心、智力及日后学习和生活发展方向的重要心理因素,良好的个性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因此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二)提升综合能力
儿童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将来是否具有应对社会发展和要求的良好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高尚的品格,能力也会更强,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个性品质包括独立性、兴趣爱好、创造力、意志品质、意识等方面,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幼儿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并持续坚持,不随便否定幼儿的创新行为,而是及时给予鼓励,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起床和遵守生活制度,培养坚定的意志力,以及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分享意识等。积极、善良的个性品质可以使幼儿在集体中更加团结友爱,提升交际能力,是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以及敏锐、直观认识事物的能力,个体的独立思想性能够影响未来的创造力发展,促进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进而促进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二、幼儿个性品质发展培养现状
(一)影响幼儿个性品质的因素
1.家庭教育观念的矛盾。
一方面,父母自身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对幼儿成长有着高度期望,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认为学习放在第一,较少关注幼儿内心的需求和创新力的开发,缺乏对幼儿个性品质发展的认识和培养。另一方面,隔代教育问题。现代家长的工作压力较大,普遍缺少育儿时间,通常由祖辈照料,但是由于教育观念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多数祖辈溺爱孩子,从独立起居生活到玩耍游乐限制过多,导致幼儿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创造力和独立性难以得到较好发展。
2.校园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幼儿,而且部分教师较少系统地研究培养幼儿个性品质的方法,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匹配每名幼儿的个性,个性品质容易被忽视,导致幼儿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
(二)幼儿个性品质培养发展中存在的問题
1.对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
幼儿大多没有形成健全和成熟的心理,而部分教师又缺乏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丰富知识,对个性发展的认知停留在基本的生活习性上,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内涵没有深度认识,未充分密切地关注幼儿流露的思想、情绪和欲望,忽视了其表现力。3—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处于良好情感发展的奠基期,开始知晓他人意图、理解情感等,这一时期的发展水平对成年后的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这个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中度过,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若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化表现处理不当,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抓住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
2.对幼儿行为模式判断错误。
行为与心理情感关联密切,情感能够支配行为,促进知行统一,并通过“内省—同化”来实现。当得到表扬时,幼儿便能够体验到“帮助”的快乐,从而养成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可见教师抓住幼儿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反馈,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当教师遇到幼儿不合理的行为时,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笼统地归纳为外在因素,严格要求以及行使命令,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变化,会使幼儿失去形成自主创新的个性品质的机会。
3.个性品质的评价标准不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做中学,以及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都强调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创造性。最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的个性化教育,从幼儿时期就重视培养其个体的独立意识、质疑精神,强调展示自我个性。为了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仍需要不断开拓思维,最主要的是对于个性品质的评价制定相应标准,不再仅停留在教学质量、教育内容的统一标准上。
教师对幼儿个性品质的评价会影响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比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纪律性,影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感,或者没有仔细分辨清楚原因就立即指责批评幼儿,让幼儿感到沮丧和挫败,以及对幼儿在玩乐过程中出现的行为给予随意的评价。同时,幼儿园根据每个孩子听话与否进行赏罚奖惩的机制存在不合理性,幼儿生性活泼,这种方法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品质发展。因此,幼儿园要通过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侧重知识考核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到侧重综合能力素质上,研究出针对幼儿独立个性品质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一)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利因素
游戏、实践、户外活动等是培养幼儿个性品质的方式,使幼儿在日常活动和与伙伴的交际合作之中,不自觉地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唤醒个性品质的发展。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在实践中得到真切的落实,让幼儿通过自身体验,去感受行为带来的情感变化,去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幼儿活泼好动,适当的游戏活动符合幼儿的习性,能够带给幼儿愉悦的感受,进而引导其个性发展,激发主动性,将个性化的想法付诸行动。组织与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户外运动能激发幼儿的天性,使幼儿回归大自然,感受自然生命的力量,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园本课程资源
1.结合劳动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塑造和发展儿童健康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园为儿童提供了生活、学习、发展自我的空间,应当将劳动教育贯穿始终,课程内容围绕劳动教育目标,结合幼儿日常生活,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的课程内容,配合生活技能教育和农业及社会实践劳动,开发出促进幼儿个性品质发展的园本课程。
首先,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劳动习惯,包括穿衣、吃饭、擦桌子、扫地和装扮室内环境等集体劳动。其次,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劳动课程。如,体验播种小麦和收割小麦的过程,观察小动物日常的生活习惯,设置园艺、养蚕、养金鱼等种植养殖区,激发幼儿的爱乡情感。最后,结合社会公益劳动,走出幼儿园到敬老院服务、帮助清洁工人捡拾落叶,增强幼儿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
2.培养艺术能力。
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以美辅德,并且有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幼儿园艺术课程可以体现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上,如绘画、舞蹈、音乐等。
绘画既是自我表现、情感表达的方式,也是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理想途径,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创作,培养幼儿个性创作的自信,让幼儿学会观察,激发个性创作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画龙虾”绘画活动,通过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鲜活的龙虾一出现,立刻让幼儿释放了天性,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观察龙虾形态,通过观察和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绘画作品。
手工劳动课程既可以动手又可以动脑,剪纸、拼贴画、制作模型等活动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则应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赞美。目前,幼儿园广泛使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是由德国音乐家、教育家奥尔夫提出的先进教育理念,将舞蹈、语言、动作结合,挖掘幼儿的想象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自我表达的乐趣,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带领幼儿欣赏、体会乐曲《葡萄牙舞曲》,使幼儿感受到欢快跳跃的情绪,讲授舞曲的节奏、故事和图形谱,让幼儿简单了解曲子的音乐结构,并在参与中感受到欣赏乐曲的快乐。奥尔夫认为,即兴表演是幼儿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能够让幼儿从内心出发更好地呈现其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舞曲进行改编,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即兴创作。
(三)优化家、园、社教育环境
1.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教会孩子吃饭、穿衣、说话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开始,父母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言行舉止、生活态度、道德品质等时刻影响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幼儿的个性品质培养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尤为关键,溺爱和过分管教都是错误的,往往会造成幼儿形成极端个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家园合作模式愈发重要,家长的教育素养虽然已有显著提高,但家长的态度以及对幼儿的心理关注度还有待提升,应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满足幼儿合理的情感需求,结合幼儿的特征选择恰当的个性品质培养方式。此外,在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园应注重家园沟通,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利用网络平台、班级群等方式,使幼儿园和家庭实现紧密互动,定期开展亲子活动、教育讲座等,让家庭教育成为校园教育的延续。
2.优化幼儿园教育环境。
创建和谐的校园教育环境对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从幼儿园管理人员到教职工,都需充分表现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向幼儿展示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等积极行为,为幼儿创建一个和谐友爱的集体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鼓励赞赏的语言,尊重、关心幼儿,及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满足幼儿合理的情感要求。其次,幼儿园环境设施是幼儿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幼儿对环境更加敏感,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因此整体的建设和室内外布局要自然和谐、温馨明亮,使幼儿感受到舒适,使其保持情绪的稳定。
3.创建家、园、社合育环境。
创建多方合育的环境,对于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与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社会应鼓励积极的社交互动和对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组织各类亲子活动、社团活动、社区游戏等,为幼儿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并掌握合作的技能。其次,公众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组织儿童文化节、亲子互动等活动,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机会。最后,幼儿园和家庭应提供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如多元文化教材、戏剧活动、艺术表达等,引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同时,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和勇于参与实践。例如,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玩具、游戏等资源,拓宽自主学习的途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个性品质的良好培养至关重要,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着这份责任,抓住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改革学前教育方式方法,是新时期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积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