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文明之礼”导写
2023-03-03张月
张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材料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开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对于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第一则材料引经据典,从儒家经典《论语》《荀子》中提出观点: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要素,也是国家安宁的保证;第二则材料由古至今,罗列了我们身边不文明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小而常见的,很容易引起我们共鸣,因此出题人引导我们去思考身边的事,细心关注每日的生活。
材料一点明了“礼”的重要作用,从意义价值层面引发我们思考;材料二“然而”这一转折逻辑提示我们,人们对于文明礼貌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即我们对文明标语耳熟能详,但并未真正落到行动的实处。这既是“为什么”层面的原因分析,也做出了“怎么办”的对策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二直接将“礼”解读为“文明”,简化了材料一中“礼”的丰富内涵,提示我们聚焦点为文明之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明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应做而未尽做的事。由此可知,出题人呼吁人们做到文明礼貌,让我们关注自我品格修养,这既是对中华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有利于当下社会和谐发展。
例文
成为自己的观察者
□江苏省天一中学 蔡欣蕊
我是一堵新墙,屹立于城南的小巷。看着无数袋垃圾擦着垃圾桶沿飞来,重重地砸在我身上,暗红的西瓜汁蜿蜒在惨白的墙皮,像血。闻着阴暗角落滔天的臭气混着老鼠尸体,恶心。总会有人定期将我刷成雪白,奈何他们熨不平我身上刻下的无数道瘢痕。
目睹不文明轮番上演,看着讲文明的口号与不文明一次次碰撞,我摇摇欲坠。
人们看不到“礼”之高墙早已经败絮其中,无数道裂痕显示出它早已被蛀成空壳的本质。总有人发出疑问,在这个素以礼仪著称的国家,礼从何时起消失于日常?于外而言便是观察者的消失。《乡土中国》曾说过:“观察者即与个人日常相处中的固定群体,他们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蛛网上,一处颤而处处感之,于是生活中的谨言慎行不过是熟人观察下的有意而为之。”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这种相对于被观察者自己而言的注视成了维系“克己复礼”高墙的一大纽带。然时代之洪流迅速冲垮了乡土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现代社会如膨胀的气球将人与人间的距离无限拉远,距离带来了陌生与肆无忌惮。正如《叩响命运的门》中所言:“关于人文素养的鼓噪成为一种时髦。”礼成为粉刷危墙的油漆,不过一纸空谈。
在规则面前低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崇高体现,对不文明现象的高高挂起,终有一刻会反噬其身。重庆公交车坠江前,无一人对女乘客的无理请求和推搡加以制止,每个人都默不作声,直到礼之高墙坍塌,生命如流水般长逝。
可人并不是墻,人可以发声、呐喊、反抗。当他人的座位被毫不犹豫地霸占时,当有人旁若无人地挤进人群插队时,当有人举起手中的垃圾扔向窗外时,曾经的观察者既已远去,何不自己成为观察者,推倒那堵被粉饰的空壳,新筑于心以代之。堕落能将巨额的财富荡毁,可道德能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由此观之,当舍小利而取大礼也。
李泽厚曾译康德箴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遵守不过是重建礼的第一步。正如罗翔所言:“道德是自律而非他律。”“礼”的本质是内心对于自我之约束,应无关他人而向内审视。古语有云:“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只有当道德和文明不再是拿来炫耀的人文知识,直面黑暗的勇士才能登上心中礼之高墙,他们手上是火炬,而眼前是咬破黑夜的旭日正初升。
评点:罗列高墙边常见的不文明现象切入,用拟人手法从墙的视角观察不文明行为,而后以实体之墙暗喻文明之墙摇摇欲坠,结尾呼吁重筑礼之高墙,既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又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文章从乡土社会谈到当下观察者的消失,由此说出礼缺失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往下挖掘,指明利己主义下人文素养的贫瘠是更深层原因。由此提出方法论:我们应当担当观察者的身份,监督他人也自省自身,也即孔子所说的“慎独”。思路清晰,层层递进,例证精当。
(编辑:于智博)